人生健康與健康人生的文學關懷——步樓先生新著《成就最好的自己》友人閱評擷英
美好的人生,需要美好的閱讀。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已經讀過的書,尤其文學作品,帶來和影響了我什麼?浩瀚的書海,短暫的人生,還該讀些什麼才更有價值和意義?
步樓先生《成就最好的自己》(以下簡稱“朱文”)的不少篇章,每每發表,悅讀之後,我便忍不住轉發多位知音至交,大家都能生出不枉一讀的同感共識,竟可擷英成章。
做最好的自己,活出健康的心態
劉明華,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就讀時,待我若子女的任課老師,我國首位赴日本名牌大學講授新聞寫作學的客座教授。她曾看到過我青年時期,在日記扉頁上寫下的“做一個最好的我”的文字。她常教導我:“首先要有好心態!”
第一時間,讀到我發的朱文,講話評文惜字如金的她,來電讚揚:“題好、書好、人好!”她具體闡釋説:“現在這樣既富於哲理,富有內涵,富有新意的文學作品少了,你的朋友肯定也是一位有大情懷的人,心態很健康的人!”
我知道,這句話,也是她對多少在校和畢業的學生的心態健康問題,包括逝去她親愛的愛人——人大新聞系副主任,我們的鄭超然教授以後,她自己一度難以自拔的心態健康問題的深刻體驗、感受和教訓。所以,她特別欣賞《保持良好心態》《駕馭你的情緒》等文章。她還囑我寬心養身重健康。
誠如朱文所言“情緒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國內外多方面的調查、研究、論證表明,人類有80%左右的疾病,都與心理、情緒問題有直接關聯或成為主因。
有抽樣調查表明,全國僅10%左右的人達到心理健康狀態。世衛組織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將從生物治療向心身綜合治療發展……”
如果説,文學是人學,那麼,從一定意義上來説,文學也是具有審美涵養和社會教化功能的人類健康學。朱文貫穿全文的哲理思辨,最終價值內涵和指向——“健康”是靈魂。
因此,多家中央主媒多次宣傳報道的全國知名主流文學新媒體《人民作家》,特設一個“健康文學”專欄,名醫家、名作家多有短文、長文和連載著述發表,深受閱聽者歡迎。總編輯駱聖宏説,朱文多次在此刊發表,名播踴躍朗讀。
駱聖宏説:“文學是療治社會與心靈的良藥,是幫助人從‘完整的人’向“完善的人”邁進的催化劑。步樓的文章,在健康的思想,健康的情緒,健康的文學之引導下教化社會。”
金宏柱,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導教授,中國氣功醫學會副會長,數十次受邀意、德、英、日等30余國家和地區行醫講學,據此經歷所著長篇健康文學《中醫走天下》一版再版。他特別欣賞朱文對人生健康的文學關懷。
金宏柱點評:“文學把握和引導人的心理情緒鑰匙與方向,潛移默化地打開療治心身的大門,步樓先生的文章,已經站在了新心理學、新健康學和新健康文學的前沿高地了。”
“你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對待生活,生活就會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回饋你。人生在世,也許有很多事我們無法改變。但改變心態、完善自我,卻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
王佳寧對此感受尤深。作為重慶智庫暨大運河智庫聯盟理事長,他領銜的團隊向國家、多個國家部門和省(市)建言獻策,屢獲批示和採納。僅今年一季度,資政專報13件,被副省(部)級以上領導同志肯定性批示17次,複合批示率達131%。
出生普通農家,由報社通訊員而到國家媒體記者、副總、主編,乃至人民日報重點報道的中國民間智庫理事長。王佳寧永遠有一種不斷完善自己,百折不饒的淡定與沉毅。他説:“從步樓先生文章中,常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腳印,感到管控情緒與掌握人生的脈動!”
原中央主媒《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沈鎮昭,對朱文此段文字,有他歷任中央多個部門領導後的深刻體會和認知:“多一些積極的想法,帶來積極的心態;你陽光的面對生活,生活就會陽光起來,人生不管走到哪一段都會閃光。”
沈鎮昭舉出《保持良好心態》這段文字:“良好的心態與愛國情懷、高尚情操、健康人格緊密相連,既是擺脫生活煩惱的不二法寶,又是通往成功人生的重要途徑;既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程,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系統工程。”
“人生的風采,首先在於你健康心態;心態好,人生春常在。文章有人生大健康的文學關懷。”沈鎮昭説。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朱永新説:“步樓先生討論了生命的意義、幸福的真諦、快樂的秘訣、讀書的滋味、信仰的動力、自由的維度等若干關於人生的大問題。”
朱永新在朱文“序一”中還説:“這些人生哲理的體驗和感悟,具有獨特的思想張力和理性魅力。”誠如斯言,唯有如此心態的人,也才能寫出如此的魅力文章。
做最好的自己,活出健康的環境
一看到電子版目錄,我就油然而生一種見書如見故交之親切感。不僅其中不少篇章,我都讀過,更是用朱永新先生的話説:“步樓先生也是在幫助別人……‘成就最好的自己’的同時,成就了他‘最好的自己’。”我便是這“別人”之一。
我大學畢業回家鄉鹽城市委機關報,步樓先生任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是高我好幾級的領導。但是,五年地市黨報當記者、管記者的生涯,他讓我心感身受到人際交往中,什麼是平等親切,真誠關愛,什麼是人生良好的健康環境。
人們經常提這麼一個問題:成功到底有沒有捷徑?有個高讚的回答是:成功沒有捷徑,但是有方法。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人生最大的運氣,是有人願意指引你走向更高的&&。步樓先生便是我人生中總是默默攜行的同道。
即使五年後我調中央主媒,他不久升任省有關方面領導,我們亦師亦友的交往,更加親密無間。尤其當我心身遇到巨大苦痛和困厄時,他每晨發來良語美聲問候慰藉,包括及時發來的新作,給我以精神與情感上的巨大支持和支撐。
他的老同學,原國務院新聞辦五洲傳播中心《中國新聞發布》工作室主任王中華,對此閱評尤切:“步樓多真情,有大愛,與他相處,如沐春風,有潤物細無聲的君子淡如水,也有熱烈於深沉的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的大情懷。”
中華兄舉例説,《交友之道在於真》一文,就道出步樓的心諦:“朋友,是人生的重要支點。‘人’字一撇一捺,落地不太穩固,有了朋友作支點,立足社會的根基就會更加紮實,生命就會挺拔和旺盛起來……”
同樣做過步樓部下的原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黨組書記施建石説,無論是《認識你自己》,還是《心中有愛天地寬》等文,步樓同志始終注意和研究當代人際與現代社會,如何形成和創造正常的正確的充滿正能量的內心與外在的良好生態關係和健康人文環境。
建石兄閱後慨嘆:“與他人友好相處、相親相愛,既有基於血緣、親情、感恩的倫理和文化因素,也有人們對和諧社會、互助友情的嚮往和期待。所以,友愛,是我們尊重人類價值的自覺意識。”
“仿佛幸遇一位良師,我靜靜地‘聆聽’着朱步樓先生的‘系列講座’;宛若有涓涓暖流,滋潤着我的心田。他的敘述曉暢自如,文字樸質精準,且無詰屈聱牙的學究之氣。”
江蘇省散文學會會長姜琍敏,上述肺腑之言,緣於這麼一段話:“多年前,因過度寫作等原因吧,我陷入一場如今想來仍不寒而慄的精神危機。失眠、多慮、對前途莫名悲觀、對生活提不起興趣……讀步樓文章,善莫大焉、深獲我心!”
在無錫領導崗位多年的原無錫市委副書記、市人大主任周解清,對《微笑的力量》文中這段話尤為讚賞:“一次定格的微笑,如同一首雅俗共賞的詩、一幅美妙迷人的畫、一首優美動聽的歌,給自己解憂、給世界陽光、給他人溫暖。”
我這位知交數十年的老友,引朱文説:“‘世界上有千百種語言,但微笑是國際間、人際間通用的,而且是表達友善、關愛、溫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語言。’説得好啊!我們許多疑難政事的解決,常常是在真誠的微笑中開了好頭。“
這讓我再次想起畢業時,人大新聞系鄭超然副主任送我的16字臨別贈言:“內方外圓,內剛外柔;有能無棱,有覺無角。”教我走上社會,尤其要注重內修與外處。常讀他臨終留給我的幾箱子他最喜愛的書,越覺人生健康環境之重要。
遺憾的是,他老人家未能讀到朱文。幸有劉明華老師在,她特別欣賞朱文中這麼一段話:“愛,是一首詩,是一幅畫,也是一場交響樂。自愛是序曲,友愛是抒情曲,大愛則是這場優美交響樂的高潮樂章。”她説:“老鄭肯定喜歡!”
做最好的自己,活出健康的價值
集萃友人閱評,得到一個“人生價值健康論”,它不同於“正確人生價值論”,後者是一定時空和環境的相對論,前者,卻是任何時空和環境的絕對論,有人不惜舍生踐行。
林毅夫,北京大學名教授,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世界銀行前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40餘年前,台島軍中才俊明星,他卻孤身鳧水,貢獻大陸,他要一個完善的健康人生。
他舍家棄業,“豪賭”未來:“忠孝當然能兼顧最好,但人生哪有完美?魚和熊掌,只能有所取捨。”“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屍還’,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累死在國家振興的書桌上。”
故此,朱文《涵養家國情懷》等文章,贏得了更多具有涵養家國大情懷友人的閱讀與讚賞。參與我牽頭的“現代自然農業”研討預商,幾位科研大咖,受薦閱後,均有嘉評。
南京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農業部中國土肥專家組首席科學家沈其榮院士,40餘年獻身中國土肥改良,歷經無數挫折和坎坷,優化耕地數億畝,致富農民愈千萬。
俞夢孫院士領銜的中國人民健康系統工程工作委員會,由5位院士及我國大健康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組成,旨在引領和加快健康中國建設的綠色發展進程。
中科院科研大咖徐恒泳研究員,與我一起在全球首倡“道地農業”,加快發展“現代自然農業”,不僅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還要解決食品健康和功能化問題。
幾乎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們對朱文中《生命的意義》、《信仰的源動力》等文,尤為欣賞和嘉許。
沈院士説,健康的人生,需要內、外在環境都要健康,健康的人生觀,決定了人生的奮鬥與健康發展;
孫院士説,人生的健康,不僅是自身的健康,而是要參與到讓更多的人健康並去踐行大健康理念的健康;
徐研究員説,人生的價值,不僅在於創造,更在於完善;當助灑大健康的陽光充沛人間,你便“成就最好的自己”了。
這裡所説的健康,是人生內、外健康價值的構成和外延;健康人生的內涵和外溢。正如契訶夫所説:“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面容、衣裳、心靈、思想。”健康人生包涵斯言。
夏玉清教授,中國科學院名老中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任針灸學院院長。16歲做軍醫60多年,幾乎每天仍早六晚九,給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雜症患者親自扎針。她的健康帶來更多人健康。
90歲高齡,還面色紅潤,神態藹然,一頭髻發,幾無白絲。70餘年,夏老不知減少了多少人的痛苦,帶來了多少人的痛快。她在微信上與我交流:“書寫得真好,我心裏要説的,都説了!”
讀到《認識你自己》、《走自己的路》等文,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北京大學人力資本與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艷教授,引用了她提出的“人生價值不可替代論”來評説。
她説:“一個人的存在價值,與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他的不可替代性越強,存在價值就越高;他為更多人産生存在價值的不可替代性越強,他的人生價值權重也更高”。她認為閱讀朱文,可讓人更加看清和領悟健康人生的價值真諦。
朱壽桐教授,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他認為朱文“理性的感悟需要人生的高度,需要豐富的經驗,需要高屋建瓴的胸懷,需要人生徹悟的心境,這一切都來自滄桑和歲月,來自胸襟與格局。”
他説“其真情書寫的快感與真理領悟的快感相融合,在生命的飛揚中進入令人快慰的文學寫作,這是一種通過人生的經驗和人生積累以及人生感悟才可能獲得的文學資格。”
我説,這也是一種人生健康長成與健康人生發展的文學關懷;一種健康文學形成與文學健康發展的文學內省;一種發掘文學涵養人性與人學健康研發的人文追求。《成就最好的自己》,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已經不僅僅是“自己”了。
浩瀚的書海,短暫的人生,還該讀些什麼才更有價值和意義?思考諸友閱評,我似乎得到了明確的答案,這就是凡是有利於我人生健康與健康人生之優化與發展的,都是我要讀的書,包括《成就最好的自己》。
因為文字所限,還有諸友精彩閱評,未能全部擷英集萃,深為謙,深為謝!(沈建華,係中央主媒高級記者、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