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鹽城厚植綠色發展新優勢

2022年04月05日 08:58:58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發展與保護協同 産業與生態相融

  鹽城厚植綠色發展新優勢

  海風吹拂、葦蕩作響,麋鹿群逐、萬鳥翔集,春風又綠黃海岸。

  手握“世界自然遺産地”世界級金字招牌,鹽城將“生態立市”作為發展第一戰略,堅持發展與保護協同、産業與生態相融、轉型與重構並進,最大限度發揮“沿海+生態”疊加優勢,生態基底不斷夯實、産業結構持續優化、城鄉形態加速蝶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在鹽阜大地徐徐鋪展。

  夯實生態基底,精心呵護“皇冠明珠”

  春日的灘涂草叢,時聞呦呦鹿鳴。3月22日,鹽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今年的第一頭野生小麋鹿,出生20分鐘,就開始站立行走。

  4月1日是“國際愛鳥日”。跟隨春天的腳步,候鳥已迫不及待地從南方飛回北方,鹽城黃海濕地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遷徙大軍。

  走進東臺條子泥,720畝高潮位停歇地是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舒適的生態環境讓這裏成為鳥類的“打卡地”。“去年,我們觀測到鳥類410種,一二級保護鳥類92種,最大鳥群超5萬只。”東臺沿海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衛國説,東臺沿海目前已形成4個濕地保護小區,自然濕地保護率超過69%。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1年度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中,條子泥成為江蘇唯一入選的中國美麗海灣。

  鹽城擁有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77萬公頃海岸型濕地,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也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作為江蘇首個自然遺産,黃海濕地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遺産空白。

  世界自然遺産是全球生態保護領域的“皇冠明珠”。鹽城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成為首個將“NbS”寫入黨代會報告的設區市。同時,科學修復退化濕地,嚴格控制涉及遺産地的項目審批,建設海堤生態隔離林屏障,建立以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黃海濕地監測管理係統……按照《世界遺産公約》的要求,鹽城精心呵護黃海濕地生態係統,為區域發展築牢綠色屏障。

  優化産業結構,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海岸線582公里、佔全省61%,沿海灘涂面積46萬公頃、佔全省70%……鹽城放大黃海濕地世遺效應,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把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生態産業的經濟發展優勢。

  依托自然稟賦,鹽城新能源産業發展潛力大,是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將新能源産業作為四大主導産業之一,厚植綠色發展新優勢。踐行“雙碳”目標,係統化、規模化、集中化開發“風光”資源,帶來的不僅僅是清潔能源,更是千億級規模的産業集群。如今,鹽城新能源發電量已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能源城市。

  “十四五”期間,鹽城將全力推動新能源産業邁向兩個“2000”: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2000萬千瓦,新能源裝備制造産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以上,努力為清潔能源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整治水環境,久久為功展開河湖保衛戰

  “白鷺、夜鷺、戴勝、珠頸斑鳩……足有10多種鳥兒!”站在串場河河岸,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科研科副科長趙永強格外欣喜,“鳥類多樣性的增加,説明疏浚後的串場河河流生態係統向好發展,生物類群更豐富,河流生態係統健康指標提升,更具生命力。”

  鹽城加強區域內河湖水體環境綜合治理,全力做好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四篇文章。縱貫鹽城中部的重要區域性骨幹河道——串場河,在鹽城境內約154公里,其中市區段33公里。2019年,串場河、新洋港、通榆河在內的“三河”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啟動。

  “過去,房前屋後的河道水不清、岸不綠、雜物漂浮。”建湖縣岡西鎮徐王村村民徐為兵説,2018年秋,村裏對河道進行統一整治,清淤泥、修駁岸、種花草。2020年5月,徐為兵搬進徐王新型農村社區,整治一新的中心河環繞社區,河水清澈,能看到水底的魚。

  2014年,鹽城投入20億元,開啟農村河道治理三年行動。“對大河道、小水體進行全面清淤、疏浚、綠化,同時加大對面源污染的控制,加上農村改廁,全市鄉村河道面貌有了大改觀。”鹽城市水利局農水處副處長陳國存介紹,2020年,全市2000多條鄉村河塘得到整治。久久為功,鹽城交出了漂亮的河湖保衛戰成績單。(卞小燕 祝潔)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53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