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徐州持續9年實施黃河故道綜合開發

2022年03月31日 07:43:12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徐州持續9年實施黃河故道綜合開發——

  “地上懸河”蝶變“富民走廊”

  “俯視徐州城,黃河映帶流”,從1128年南泛侵泗奪淮入海至1855年改道北徙齊魯,黃河在彭城大地上流淌了700多年。此後,遺留在徐州境內的,是一條長達234公里的“地上懸河”。

  長期以來,黃河故道兩岸土地貧瘠、發展滯後。“無風三尺沙,黃土埋莊稼,只見青苗不打糧”,這裏的人們曾這樣描述世代守望的土地。自2012年以來,徐州連續9年集中對405萬畝黃河故道區域實施綜合開發,圍繞道路、園區、綠化、文旅等重點工作,堅持基礎設施和産業發展並重,至去年底累計實施各類項目657個,完成投資460.2億元,實現了“河通、路暢、岸綠、景美、業興、民富”的階段性目標。

  徐州市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李榮芳表示,今年還將高標準編制《徐州市黃河故道“十四五”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圍繞192個重點項目大力實施沿線區域産業提檔升級,積極開展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帶創建,加快沿線生態修復、村莊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培育精品文化旅遊品牌等工程,力爭“十四五”末將黃河故道沿線區域建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領先的生態富民廊道。

  綜合開發,“不毛地”變果園

  春風拂面,故道邊上連片果園內鮮花盛開,水面群鳥啁啾,每一步都是一處迷人的風景。

  78歲的睢寧縣姚集鎮王塘村村民吳化香,隨身攜帶一根長竹竿,每天騎著三輪車沿黃河故道而行,看到河裏有垃圾袋、塑膠瓶等雜物,就撈起來放進車廂。受吳化香影響,56歲的高黨村村民王丙賢也加入守護黃河故道的隊伍。盡管他右腿殘疾,仍經常到故黃河兩岸釣撈枯草、雜物。如今,高黨村有一支40多人的志願者護水隊。

  沛縣龍固鎮大沙河入湖口,百米長的閘門兩旁,一邊是水波不驚的大沙河,一邊是煙波浩渺的微山湖。黃河故道在徐州境內分為兩條河道,1851年,黃河在碭山與豐縣交界處的蟠龍集決口,洪流濁浪,一路奔涌,從豐縣華山鎮入沛,向東北泄入昭陽湖。這次黃泛,攜帶上游的拋沙土,在豐沛兩縣境內衝出一條“地上河”——大沙河。

  其後,大沙河泥沙淤積,河床漸漸增高,形成兩岸20多萬畝的沙荒地。澇年洪水泛濫,旱年黃塵滾滾,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兩岸居民年復一年生活在饑寒交迫之中。“老頭活到八十八,喝過的黃土能埋他”“一天到晚刨茅根,糊涂湯子撐死人……”一首首民謠,是過去大沙河人的生存寫照。

  1988年,黃河故道和大沙河沿岸居民向沙地進軍,豐縣數萬幹部群眾僅用兩年時間,就開挖出平均寬270米的大沙河中泓河道,建起夾河閘。縣境內形成由華山閘、夾河閘控制的二級河川水體,一次蓄水達3000萬立方米,年調蓄量可達1億立方米,讓兩岸30萬畝果樹、農田擺脫幹旱。近年來,豐縣完成黃河故道中泓開挖23.6公里,大沙河河道開挖完成23.3公里,沿黃河故道、大沙河幹線觀光道路完成建設107公里。

  在大沙河下遊,沛縣搶抓黃河故道二次開發機遇,全面實施以大沙河中泓開挖、道路貫通、産業培育、生態建設等為引領的8大類112項重點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投資65.86億元,走出一條産業興旺、生態修復、富民強村的特色開發之路。

  近日,在大沙河西岸承包千畝地種植果樹的鹿樓鎮家庭農場主張諾異常忙碌,不僅要察看自己地裏的果樹栽種情況,還幫助其他果農聯繫樹苗。

  曾經,鹿樓鎮水係不通、道路不暢,只能種一些旱地作物,基本上“靠天收”。2015年以來,沛縣堅持水利、農業、生態、交通和文化旅遊“五位一體”,圍繞行水、蓄水、資源、生態、文化、旅遊“六大功能”,扎實推進水利、交通、土地整治等“八項工程”, 疏浚周邊河道30公里,極大改善了西部地區的農業用水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灘面成果林,昔日“廢舊地”變成今日“聚寶盆”。

  張諾引進10多個桃子品種,推廣10多項先進技術,還建立了品質追溯體係,注冊了“沙河印象”公共品牌,其牽頭成立的沛縣大沙河果品種植家庭農場聯盟年産值在8000萬元以上。

  去年以來,為解決“水不暢、路不通、地不肥”的問題,徐州投資30.9億元,拓寬中泓180公里,新增調蓄水1億立方米、達到大型水庫的蓄水量,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0多萬畝,讓故黃河行水蓄水功能得以恢復和改善;累計投資142.5億元,建成沿河二級公路227公里,沿河道路基本實現暢通,其中新城區至觀音機場段、睢寧324省道段、豐縣黃河故道段和豐沛大沙河段已成為休閒觀光旅遊的熱點線路。此外,徐州還在中泓兩側各規劃寬50—100米的綠化帶,實施農田林網、道路林網、水係林網“三網合一”綠化工程,大規模種植生態林和經濟林,累計投資12.5億元、完成綠化10.2萬畝,真正把黃河故道建成橫貫東西的綠色走廊。

  文旅融合,“灰腰帶”煥新顏

  春意盎然,行走在沛縣安國湖濕地,宛若穿行在江南水鄉。開闊的水域波光粼粼,野鴨遊弋,飛鳥回環,綠樹紅花相映成趣,美不勝收。

  銅山區緊抓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落戶契機,推進園博園周邊片區規劃建設,去年以來投資1億元,對通往園博園沿線12個村莊進行環境整治。

  伊莊鎮川上村,因孔子觀呂梁洪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古浩嘆而得名。這裏背靠龜山,借園博園發展的東風,村裏269戶村居統一粉刷外墻、進行外立面改造,對原先零亂的布局進行適當“規整”。古色古香的村落,柏油路直通家門口,石碾、獨輪車等鄉村元素融入村居景觀,讓村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穩與愜意。

  在睢寧,黃河故道遇姚集而彎,這一彎就彎出美麗的房灣濕地,這裏自然風光得天獨厚,魚水資源豐富。姚集鎮通過招商引資,搶抓黃河故道綜合開發機遇,引進國家釣魚基地項目,吸引垂釣産業配套企業落戶。依托古黃河風光帶,姚集鎮已連續舉辦4屆全國古黃河野釣大賽。

  去年10月,姚集鎮古黃河國際路亞基地正式營業,很快成為小有名氣的釣魚打卡地。相較于傳統釣法,路亞釣使用假餌,更為環保。姚集鎮路亞基地垂釣區總長22公里,核心區220畝,投資2000萬元,正著力打造國家級釣魚基地。全部建成後預計年産值達到2億元,年吸引遊客量達3萬人次。今年,姚集鎮計劃依托該釣魚基地,舉辦近30場賽事。

  “釣魚産業經濟吸附力比較強。”姚集鎮文旅辦主任宋慶林介紹説,“選手參加賽事,通常提前一兩天來熟悉場地,然後進行兩到三天的賽程,一場比賽下來,選手至少在鎮上吃住5天,這將給鎮上經濟帶來巨大活力。”

  去年10月,2021年NCB睢寧古黃河分站賽在姚集鎮國際路亞基地開賽。釣魚高手雲集,超出姚集鎮賓館、民宿的接待能力,部分選手只能住到附近的陳井村,有的甚至住到十幾裏外的王集鎮鯉魚山莊。

  “我們村共有14套民宿、大約40個房間,每逢節假日,民宿生意都特別好。”陳井村黨支部書記武新宇告訴記者。發展文旅産業前,陳井村村民大都以務農為生,年每人平均收入僅有1萬元左右,年輕人多數選擇外出打工,村子發展沒有活力。這兩年,文旅産業的發展,讓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在村委會邀請下,面塑手藝人劉振蘇選擇回鄉創業,成立自己的面塑工作室。“一個高約20釐米的泥塑小人,加上展示盒,售價98元,非常受歡迎。”武新宇説。

  在豐縣,大沙河鎮西陳莊村依托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古黃明珠、梨園逸居”主題定位,大力推進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優質果品示范園打造等,建設杉林荷塘、濕地花海、景觀小品、遊船碼頭等景觀,自然風光與鄉土空間穿插交織,呈現“黃河故道、農人果園,煙波漁舟、蛙聲蟲鳴,葦蕩荷塘、水郭村居”的田園詩畫。

  坐擁生態濕地、梨園風光,該村做足“鄉土”“鄉味”,通過獨特的鄉村生活體驗,讓遊客找到“鄉俗”“鄉景”,為鄉村旅遊發展持續注入活力,每年吸引全國各地遊客前來休閒、觀光、採摘、度假約50萬人次。

  為統籌推進故道沿線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環境整治、文化旅遊發展,徐州近年來累計投資205.55億元,建成豐縣二壩、睢寧房灣、沛縣安國三大濕地,其中二壩濕地、安國濕地先後獲評國家級濕地公園;睢寧縣王集鎮鯉魚村、銅山區何橋鎮趙臺村、沛縣安國鎮劉邦店村等一批特色田園鄉村“形”“神”兼備;沿線劉邦故裏景區、微山湖千島濕地、古黃河公園、呂梁山風景區、水月禪寺等景區串珠成鏈,園博園主園址建設、房灣濕地古黃河風光帶等重點文旅項目也正有序推進,昔日“灰腰帶”化作一條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休閒觀光于一體的生態旅遊走廊。

  産業發展,沙土地流金淌銀

  “一色荷花三十裏,滿處清香,白鷺、彩鷸飛翔,美得很!”銅山區房村鎮李莊村農民張現敏説起每年7月黃河故道淺水藕開花時的盛況,很是自豪。“不光養眼,更鼓了錢袋子!”張現敏種植的200畝淺水藕平均畝産1400多公斤,一畝地的藕賣6000多元,現在全村種植面積達2500畝,家家都抱上“金娃娃”。

  黃河故道銅山區境內總長度64.6公里,流域面積360平方公里。此前,這些地方因基礎建設差,大多囿于傳統種植,農業發展缺乏後勁。

  2012年以來,銅山區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讓黃河故道沙土地變成高産田。在張集鎮店東村優質稻麥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種植大戶李浩去年10月種下的2000畝小麥地頭,綠油油一片。

  “2012年前,這裏並不是如今這副模樣。”張集鎮農業農村辦公室副主任張輝介紹,這片地原是鹽鹼地,冬天沒水時白花花一片,夏天雨季時,因為排灌溝渠配套不足,地裏又是水汪汪一片。通過多年治理,現在的示范片土地格田成方、農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灌排設施配套、農田林網健全。同一片地,以前插秧要半個月,現在只要三四天,放水灌溉,當晚就能流進地頭。

  “去年,我的家庭農場小麥平均畝産556公斤,比全區平均高100多公斤;水稻平均畝産615公斤,比全區平均高70多公斤,畝收入比全區增加500元左右。種糧,成了有盼頭的事兒。”李浩説。

  黃河故道自北向東南穿越銅山境內,銅山區每年利用夏收夏種、秋收秋種時機,引導黃河故道沿線種植戶採取轉包、出租、互換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將土地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

  2018年,銅山區何橋鎮付村村流轉1400畝土地,招引泰碩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建起瓜蔞種植基地,今年基地又新擴900畝種植面積。找對了發展方向,讓付村變“富村”。瓜蔞種植基地年産苗30萬株,一次種植可以連續收獲4-5年,經濟效益每畝1萬多元,年經濟效益可達600萬元。2021年泰碩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投資400余萬元新上兩條瓜蔞籽加工生産線,基本加工産量每年可達288萬噸,種植及加工帶動周邊80余戶村民共同致富。

  位于銅山區劉集鎮西李莊村的徐州市果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于2011年,果園佔地620余畝,規模化種植葡萄、車厘子、薄殼山核桃等優質農産品。近年來,果成生態園投資1000余萬元,新建噴滴灌水肥一體化及設備200余畝、溫室大棚200余畝,實現園區投資收益提高25%。

  通過規模化經營,銅山黃河故道沿線兩岸1公里范圍內有60余家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産業,經營面積近兩萬畝,紅日農業、天觀農業、新思路果蔬等經營主體生産的葡萄、黃金蜜桃、淺水藕、優質蔬菜等獲批國家綠色食品共50多個,打響了黃河故道綠色農産品品牌。

  以現代農業重大項目帶動黃河故道産業發展,銅山區僅2021年就安排項目資金3000多萬元,何橋鎮農耕文化體驗基地、泰碩瓜蔞園深加工項目,伊莊鎮川上村文旅綜合體、呂梁茶旅小鎮田園綜合體等一批農業項目先後落地,為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産業帶發展和騰飛積蓄強勁動能。

  近年來,沿河各地把産業發展、園區建設作為黃河故道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設施瓜菜、設施果品、特色蔬菜、高效水産、高效花木及中藥材等特色産業,科學規劃布局、優化投融資機制、創新經營模式,使得“一帶九區十四園”和一東一西兩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在規模檔次、運營管理、示范引領、三大效益等方面躍升明顯、品牌亮點紛呈。

  故黃河兩岸有著豐富水資源,黃河流域特有的沙質土壤為碧根果種植提供了良好生長條件。睢寧縣古邳鎮在故黃河沿線打造“三十裏黃河三十裏果”優質林果産業帶,引進中林潤寧萬畝碧根果項目。目前,該項目流轉土地1萬余畝,栽植碧根果大樹及樹苗25萬余株,在黃河古道沿線初步形成一道綠色景觀防護林和經濟林。

  “碧根果樹是一種見效慢的經濟作物,進入盛果期大概要10年時間,但樹木生長期間林下可套種其他農作物。”古邳鎮副鎮長熊新強告訴記者,“這些碧根果預計2025年進入豐産期,屆時每畝碧根果預計收入8000元至1萬元。”

  此外,徐州還累計完成投資25.3億元,建成示范園區40多萬畝,其中核心園區14.3萬畝。糧食産量和效益高于當地平均水準20%以上,水産、果品、蔬菜等産業實現效益倍增。目前,沛縣安國優質瓜菜、睢寧縣姚集優質果品、銅山區房村芙蓉園萬畝荷園、邳州市八路高檔花木等優質産業示范區的影響力和帶動力越來越明顯。(張濤 楊琦 陳彤 張昊 顧士剛 李曉東)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5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