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頁 要聞 輿情 圖片 專題 社會 論壇 娛樂 體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訪談
文化

如師如光 點亮夢想

2022年03月29日 16:09:30 來源: 新華網

  歲月如梭,光陰荏苒。母校如皋師範百年校慶的盛況尚還記憶猶新,一轉眼,如師120年華誕已經來臨。

  作為1984屆的如師學子,我最為自豪的是:母校百年傳統,薪火相傳。一代又一代如師人構建了一整套具有如師特色的培養小學教師的辦學模式、課程結構、教材系列、教學方法、德育體系,培養了大量優秀師資,支撐了偉大祖國的教育事業;敢為人先的“內功之路”“如師之路”,享譽全國;“真實、貴全”的辦學理念和“沈篤、醇和”的辦學傳統,彪炳中國師範教育史冊。

  感恩“真實、貴全”的如師精神之光

  本質上講,求真、尚實的如皋師範校訓是圍繞對真理的探求和對個性與道德修養的培育而展開。如皋師範“真實”校訓體現了科學精神和崇真求實的態度。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探索理是母校如師一貫的重要職能和使命。

  自1981年我考入如皋師範,1984年畢業至今,已經從教38年了。在這三十八年職業生涯中,我的人生感悟是:教師是人類精神的守望者,需要我們詩意地行走在思想中,不斷地去閱讀,去汲取,去實踐,去反思,讓思想成為提升詩意、溫馨精神生活的資源。而有此人生感悟的根源在於我曾有幸“兩進”如師校園,有過十多年前後兩段 “為生、為師”的如師生活,長期受到母校如師“真實、貴全”精神之光的啟示和感召。

  “欲為人師先為人”,首先,做人、做學問要“真實”,如師的學生,以“真誠、謙遜、實在”為傳統,以“做真學問,真做學問”為追求;其次,為人、為師要“貴全”,如師的學生,以“文史哲”“數理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一不精為要求,以“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三字一話”無一不通為自豪。

  也正是這“真實、貴全”的如師精神之光,照耀着我“去蔽、澄明”,人生理想、激情才得以日益豐滿充盈,心靈歸宿感問題才得以解決,從事教育職業的精神境界才得以不斷提升。

  感恩“沈篤、醇和”的如師師恩之光

  母校創辦人沙元炳在1902年開校典禮上,立下“真實”為校訓,以“貴全”為辦學宗旨,着意培育沉潛“沈篤、醇和”的“教風”“校格”。如師的老師謹記了沙翁的訓詞:“膺師範之任者,必當敦品養德,循禮奉法,言動威儀中為楷模。”“教授學科,當體認各科教育之用意所在,且着眼今日國勢民風,講求實益。講堂教授,固貴解新學事理,尤貴使學生於受業之際,須會教授之有法。”“教師善於語言者,則其講解學理,醒豁確實,啟悟良多”。

  記得2002年,母校百年校慶前夕,為了拍攝校慶專題片,我受時任校長陸涌的委託,帶着江蘇電視台攝製組遍訪了祖國大江南北的如師校友。採訪中,上世紀20年代校友、我國著名隋唐學家廈門大學終身教授韓國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大終身教授韓德馨以及南通大學老教務長張金波教授,都不約而同地談到:當年在如師讀書時,每天晚上自修,需要穿過母校的“一進五堂”,總會看到“貴全堂”過道兩邊的校長室和教務室的兩盞燈光,就肅然起敬,知道是校長、教務長在讀書做學問。

  其實,我們80年代的校友也曾有這樣的經歷:那時的“一進五堂”叫“辦公廳”,是校長、主任和老師們集中辦公的地方。每當晚上上自修路過“貴全堂”,看到兩邊的窗戶裏的燈光,我們就是知道是校長袁靖東、顧敦沂,教務主任陸志平 (後來任校長)和姚老師、梅老師在看書,不由得放輕了腳步,加快了步伐,趕緊到教室去看書、練字、做作業。當時想的也很簡單:陸老師、梅老師、姚老師都這麼用功,我們不能“光耍子”,不能浪費時間啊!

  回首往事,我這一路走來,影響自己人生,引領自己學術乃至幫助自己生活最大的,還是當前讀中師時的恩師們。我感到非常幸運的是在如師遇到了大師級的老師們:語文老師兼班主任陸志平、李崇瑩,語文教法老師烑烺強,語音老師徐曉華,數學老師梅仁蕊,哲學老師高海亮、陸玉賢(兼班主任),物理老師劉惠民、尤乃如,化學老師趙錦泉、項雲英,教育心理學老師顧敦沂、陳茂旺,書法老師許象麟,歷史老師劉金賦,地理老師成珮玉,生物老師陳雲,體育老師陳銀書、方邦俊、常生,音樂老師王建峰,美術老師潘金玲、李波,實驗老師高忠新、校醫陶萍老師……

  先生們個個都是人格高尚、學識淵博,人人都是身懷絕技、堪稱典範。先生們上課時個個都能口吐蓮花、妙語連珠,人人都能板書飄逸,揮灑自如;聽先生們上課如座春風,如沐春陽。最難以忘卻的是恩師們的親切關懷和誨人不倦,尤其是在如師讀書期間,受到諸位大師級老師的諄諄教誨和人生點化。如師素來崇奉“兩代師表,一起塑造”, “真實貴全”的校訓體現為諸位先生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沈篤、醇和”的師者之光,璨若星辰,暖如春陽,啟迪我們如師學子的智慧,照耀我們如師學子的人生。如師恩師們的學識和風範,永遠令我景仰;更不用説恩師們獨有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淵博的學術和豐碩的成果引領着我一路前行。時至今日,師者如父,師猶燈塔。我仍然還享受着陸志平、徐曉華、汪政等如師老師的浩蕩師恩,淋浴着他們的燦爛陽光和學術光芒。

  感恩“體用兼通”的如師文化之光

  母校歷來重視“為人師表”的師範德性文化建設,同時注重學生知性文化養成。一貫堅持“真實、貴全”的校訓文化理念,逐漸形成了“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全面素質”的師範文化傳統。2002年,母校百年校慶之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了傳統的師範文化理念以新的時代意義,後經丁兆雄校長團隊的凝煉,明確提出了新如師精神——誠信尚禮、治學修身的自為精神;明體達用、內功至上的務實精神和博彩精進、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如師的這一精神文化傳統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達着嚴肅的哲理和文化意蘊,對如師學子的感染、熏陶、浸潤和涵化作用是巨大而深遠的。如皋師範從創辦時起,就特別強調讀書與做人教育結合,主張教書與育人相結合, 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雖歷經百年,卻矢志不渝,正是演繹了“體用兼通”、中西文化相統一的知識真理性教育價值觀。早在1902年,如皋師範創辦總理沙元炳先生吸收宋代教育家如皋名賢胡安定先生“經義治事、明體達用、體用兼通”的實用主義教育觀,明確提出“沈篤、醇和”之校風,明確規定“貴全”之宗旨,“真實”之校訓,“一切教育事宜,必頎適合小學教員應用之教法。施以嚴格訓練,養成愛國志氣,良善性情、強健體魄、諳練小學教法之師範生。”“變化學生氣質,激發學生精神,砥礪學生志操”, “變化學生氣質,激發學生精神,砥礪學生志操”……這系列辦學主張充分體現了以道德論理念為主的辦學思想,突出了如師“德性”文化養成的特點。

  120年來,母校如師一直秉承“欲為人師先為人”“明日師表今日始”“師範無小節,事事皆教育”的師範文化傳統,重視修身養性,以身立教;關注職業道德、專業思想的培養。在重視師範課程文化育人主渠道的同時,十分重視學校的環境、制度、活動、社團文化的建設。至今難以忘記,1993年,重新回到如師校園後,當時的黨總支書記郭進榮、團委書記杭斌,帶領我們一幫管學生的“孩子王”:石高峰、張德清、徐紅迎、周光建、孫紅斌、邵曉龍、杜志章、陳建忠、陳洪美、汪震球,後來的李建軍、沙書俊、周根龍、朱亞林,秦廣明等,加上熱心如師學生社團活動徐曉華、程然、楊建新、張建明、胡海舟、吳亞軍、黃正連、陶醉等各有專長的老師,包括當時後來當了校長的文學評論大家汪政老師,分管學生的章躍一老師,都一起幫助我們積極投入如師的學校文化建設。我們大搞各類活動和比賽:演講、辯證、徵文、繪畫,演唱、舞蹈,天天有安排;我們大搞社團建設:綠葉文學社、金龍書畫社、聲音劇社、CF沙龍、鼓號隊、民樂隊、舞蹈隊,辦如師電視台,拍攝如師校歌MTV,周周有新招。“江蘇省大專生演講比賽一等獎”“江蘇省大學生辯論賽一等獎”“全國中師紅杉書舞蹈獎”“江蘇省群眾文化藝術特別獎”“全國中師生書畫大賽獎”“江蘇省中師生田徑賽優秀組織獎”等,紛沓而至。

  最難以忘懷的是,當時的校長助理兼團委書記杭斌、陸玉賢主任和我,帶領音樂組李雲、陳建忠、唐冬梅、王菁、尹余美等老師組織如師文藝演出隊,送戲下鄉活動,把如師歷史上的學生下鄉“打蓮湘”“搞社教”的傳統繼承併發揚光大:暑期裏,冒着烈日酷暑,用大卡車拉着音樂設備,大巴車拉演出隊的師生,走鄉串鎮,“游演”在南通農村地區的各鄉鎮。每到一處鄉鎮政府所在地,師生共同做宣傳、搭舞&、化粧、調音響,拉大幕,學生們自己主持、報幕、催&、演出……忙得不亦樂,汗流浹背。中間往往顧不得休息,吃飯都得瞅着換節目的檔口。每天都要忙到半夜12點以後,“大篷車”演出隊才能到達下一站。但沒有一個師生喊苦叫累……現在想起都激動,那真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這些活動,不僅宣傳了母校如師的辦學成就,産生了很大社會影響,更重要是鍛煉了師生的才幹,磨練了師生的意志。

  文化是教師成長的母乳。母校如師這種以“真實、貴全”的師範文化“勖勉學生”“自行深造學識,精研技藝”,從而使得如師涌現出了那麼多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為祖國的建設和民族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的歷屆如師學子,正是得益於這種良好文化傳統熏陶、培育。當然, 因為培養“諳練小學教法之師範生”的目標明確,而又導引有方,更多的如師畢業生在祖國的教育事業中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總之,母校綿延120年的歷史揚棄,不斷翻出新聲,成就了其獨具一格的如師精神和文化傳統,影響着一代代如師人,不斷創化傳統和超越時代,這完全符合文化學的“活態傳承原理”。我一次次徜徉在魂牽夢縈的如師校園,傲然行走在中國百年師範的歷史與現代之間:我驕傲,我自豪,因為母校如師是中國百年師範歷史的“活化石”!願母校新的百年,新的起點,新的輝煌!(方健華)

相關稿件

【糾錯】 [責任編輯: 湯靜怡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1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