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南京:給公共藝術評選“打樣”

2022年03月18日 08:01:20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首創公眾、組委會、學術委員會“三三制”投票

  長江雕塑,南京給公共藝術評選“打樣”

  作為江蘇省長江文化節的重要活動單元,南京長江文化國際雕塑藝術邀請展正在進行網絡投票,公眾可以通過“長江雕塑邀請展”微信小程式為15件雕塑設計作品打分,目前參與者達到2萬人。公眾投票將直接影響評選結果,最終將有10件作品入選,在南京市建鄴區濱江公園展出一年。

  “公眾投票並不只是造勢,而是和活動組委會、學術委員會具有同等的投票權重;公眾投票結果更不是僅供參考,相反它被設置在組委會、專委會投票之後,可以説公眾擁有評選的‘最後一票’。”邀請展總策劃、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小山告訴記者,“城市雕塑是公共藝術品,公眾不應該只是結果的接受者,而應該是決策的參與者,他們要有話語權。”

  首創公共藝術作品評選“三三制”

  長江文化國際雕塑藝術邀請展承載著南京的一個“小目標”:以國際化風格的城市雕塑營造當代濱江藝術空間,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建設開篇布局。

  去年7月,15位國內外藝術家受邀來南京實地考察,飽覽長江南京段的自然、生態、人文之美,尋找創作靈感。當時他們就被告知:組委會、學術委員會、公眾網絡投票各佔1/3權重,這是國內公共藝術評選首次實行“三三制”。

  李小山説:“以往公共雕塑展,基本是專家委員會説了算,組委會最終認可。這次不一樣,我們想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對于公共藝術來説,公眾在哪裏?二是藝術家是不是只需要把藝術‘喂’給觀眾?”他説,“學術委員會由中國美院、四川美院、中國美協、中央美院、同濟大學的行業大咖‘高配’組成,但我們最終決定限制自己的權力。理由也很簡單,公共藝術作品不是美術館作品,什麼樣的作品放在公共空間,公眾應該擁有和專家同樣重要的一票。”

  這樣的理念也被貫徹到受邀藝術家們的創作中,他們都是業界名家,對公共藝術有著深刻的理解:好的作品就像一粒種子,可以在一個城市生根發芽。一件作品構築一個文化場域,可以與公眾形成情感的互動,甚至可以説,一件作品落成時只完成了屬于藝術家的一半,而另一半要由公眾的互動來完成。

  採風結束後,15位藝術家提交了40件設計作品,專家委員會從中挑選出15件作品,並從今年春節前夕開始公眾投票。

  雕塑家蔡磊的《江山》是一段總長9米的鋼板,它蜿蜒曲折地從5米的最高處漸漸降低到接近地面的高度。對于作品創意,蔡磊闡述道,長江從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到東海,《江山》以雕塑語言再現了長江在中華大地上的流動軌跡及地形階梯剖面,鐵銹色的耐候鋼呈現地形高差,代表山體展示歲月滄桑;頂部鏡面的不銹鋼反射移動的天空物象,表現江山流動;雕塑上有一段金箔,標記的正是南京所在的位置。它形象地展示了長江的長度和高差,也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寓示江河萬古奔流,文明生生不息。

  “公共藝術要有公共性。”蔡磊説,“城市雕塑不僅需要圈子內的認可和學術上的共識,更需要跟公眾共情,在公共空間形成新的可能性。”

  “三三制”會不會有失靈的時候?李小山表示,確實有可能最後打分時出現並列第10名,只有在這種極端情況下,組委會和學術委員會才會盲選出一個評議小組,作出最終裁定。

  觸屏即投票,好作品要經得起公眾審視

  彎彎曲曲的管道,紅色、黃色的交通標誌,用新能源汽車底盤做成身體的蜻蜓……入圍的雕塑作品乍看上去令人費解,但只要略經解讀便會令人驚嘆。對于公眾來説,城市雕塑的分寸感在于既不一覽無余、平淡如水,又不雲山霧罩、不知所雲。

  雕塑家管懷賓的《渡園》靈感來自江南園林的移步換景,作品主體是兩個交錯倒置的三角形,把空間分隔成迷宮一般的小小花園,墻壁上的巨大鏡子可以360度翻轉,轉動時帶來時空流動交錯的效果。作品的中心是9根燈柱組成的燈塔,燈光會使夜間的《渡園》更加如夢如幻。

  遷居中國的英國藝術家馬特·霍普的入圍作品《河流是雕塑》,是一組兩個彎折成一團的不銹鋼管。藝術家把長江化作一條線,61個彎曲代表著61個點。“我在地圖上看長江,慢慢地數河道的彎曲點,沿著河道穿越內陸,一共數了61個彎道,它們形成我心中的61個點。”馬特·霍普這樣解釋自己的創意。

  《測量風景——後浪》是雕塑家張增增的設計作品,他把浪花奔騰、翻卷的瞬間抽象提煉成純線條,用一條條鋼筋定格了驚濤拍岸的動感,動與靜、剛與柔、瞬間與永恒凝固在鋼鐵之間。張增增採用CAD測繪工具把“長江浪”這一自然界中縹緲流變的現象轉化為數據,呈現為線條,每條浪的弧度以及整體雕塑的尺寸比例關係都嚴格按照數學的黃金比例設計制作,體現了以理性去分解和感知自然,進而抽象為“是浪而非浪”的雕塑作品。

  《紅蜻蜓》的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竹蜻蜓玩具,只要撐起蜻蜓頭部一個點,就可以托起整只蜻蜓。在雕塑家吳達新的設計方案中,蜻蜓的身體以新能源汽車的底盤為主,翅膀是太陽能板和LED燈管,白天太陽能板收集的電量儲存在汽車底盤的電池裏,晚上裝有LED燈管的翅膀會發光。這只蜻蜓將被立在高達7米的錐形底座上,吳達新特意邀請了神舟七號的工程師團隊設計結構,使這件只有一個支點的作品可抗九級大風。蜻蜓是很多人的鄉村童年記憶,科技進步能否既帶來高速發展又留住綠色生態和鄉村之美?這件貼近科技、環保和未來趨勢的作品希望引發人們的思考。

  在此之前,“三三制”並未公開,每個投票人並不知道自己的一票有多重要。如今,主辦方已經準備好傾聽更多的公眾聲音。觸屏即投票,靜待答案揭曉。

  除了流量和網紅,藝術如何講述長江故事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文脈足夠深厚,然而此次邀請展並沒有打傳統牌,藝術風格更加當代化和國際化。可以想見,當10件入選作品最終矗立在濱江公園時,它們會以獨特的“吸睛氣質”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新網紅,為南京吸引一撥流量。

  然而南京想要的卻不僅僅是流量和網紅。邀請展策展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林書傳説:“之所以採用公共性的城市雕塑,而非美術館式的精英藝術,採用‘三三制’而非學術委員會説了算,就是希望用藝術實現長江文化的當代表達和國際傳播,帶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這個主題的公共性和參與性。”

  這是一次既為藝術而藝術、又為公眾而藝術的嘗試。

  在策展團隊看來,如果只要流量,那麼事情特別簡單,草間彌生的南瓜、霍夫曼的大黃鴨……哪一件來了都是網紅,但是砸錢式的熱度,能為南京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帶來什麼?

  因為展覽地點是南京這個有底蘊的城市,策展團隊為邀請展定下一個主基調,那就是這批城市雕塑一定要跳出純視覺、商業化、個人趣味的表達,更關注用藝術傳遞人文情懷,豐富城市氣質,進而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這樣才能彰顯藝術的公共價值。

  “讓公眾參與、表達、擁有決策權,是公共藝術講述長江故事的重要表達方式。”林書傳説,“我們特別希望這次嘗試能成功,為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和評選‘打個樣’。”

  杭州藝術家沈烈毅此次入圍的《層波疊浪》靈感來自古代道家對于水的哲學思考,作品用堅硬的花崗岩去呈現蕩漾的水波和漣漪,水的至陰至柔和花崗岩的至陽至剛既對比強烈又融為一體,這種剛柔相濟正是道家學説中天地萬物本質的形象闡釋。

  “像城市公園這樣的城市公共空間,藝術作品如何評選?南京的做法很值得關注。”沈烈毅説,“如果能讓公眾熱情參與,又擁有恰當的決定權,會對大眾審美和城市氣質帶來巨大的影響。”

  不管投票結果如何,邀請展都因評選機制創新而值得期待。而這一切還只是一個開頭,按照目前的計劃,南京長江文化國際雕塑藝術邀請展將用5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完善藝術評選“三三制”,在公共藝術中發出清晰而響亮的公眾聲音。(王宏偉)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48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