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南通海門:以愛叩門,為“星星”擦去塵埃

2022年03月17日 07:37:19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海門7年給178名校外殘疾孩子送教4200余次——

  以愛叩門,為“星星”擦去塵埃

  3月12日,南通市海門區,鄉村盛開著金黃的油菜花。花叢中,10歲男孩曉傑歡快地追趕一只蝴蝶,媽媽守在一旁欣慰地説:“今年9月曉傑就能坐進特殊教育學校的課堂了!”

  曉傑發育遲緩,半年多前還沒有自主語言,走路、蹦跳不協調,看到陌生人接近會嚇得尖叫。經過老師送教到府和持續康復訓練,他現在可以辨認顏色、拼搭玩具,還學會了叫“媽媽”“老師”。

  海門區2015年啟動康教到府活動以來,400多名老師、康復師、志願者累計行程超62萬公里,給178名孩子送教4200余次,用愛心為“蒙塵的星星”擦去塵埃。海門所有未能入學的殘疾孩子,都成了特殊教育學校的“在籍校外生”。

  “孩子不能來,老師可以去”

  “我們以為曉傑只是説話晚。他5歲時上過幼兒園,不到一年就被退回來。”説起孩子小時候,曉傑媽媽滿是懊惱。曉傑不是孤例。2014年,海門區殘聯摸底調查顯示:全區有78名殘障孩子沒有入學。“孩子不能來,老師可以去。”海門區教體局副局長倪強説,“被驚人的數字刺痛,區教體局和區殘聯決定協作成立特殊教育指導中心。”2015年助殘日,由區特殊教育中心、區殘聯和區愛心慈善協會聯合實施的重度殘障兒童康教到府活動啟動。

  送教任務由海門區特殊教育學校承擔,確保每名孩子每月上課不少于兩次。“老師送教沒有報酬,有時還要自己買禮物、貼路費,但學校38名老師全員報名。”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仇中輝説。

  沒想到,不少老師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悅來鎮一名家長的電話連打3天都沒人接,海門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鬱強特地改在晚上撥打。“你好,你的孩子應該去年9月就入學了,還沒有入學,什麼情況?”電話接通,鬱強趕緊表明來意。“我家孩子是殘疾,不需要上學,你們這樣的騙子我見多了!”無奈之下,鬱強只得聯繫鎮殘聯專委,請村支書到府澄清事實。

  敏感而警惕的,不只有家長。老師們發現,未能入學的殘疾少年兒童大多生活在農村,家庭條件普通。為防走失或跌倒受傷,不少人長期在家,孤獨、怕生。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失去了信心。14歲的楠楠智力殘疾、又聾又啞、視力微弱,他的家人見到老師到府説:“他什麼都學不會,你們不要白費力氣了。”

  迎著不解和質疑,老師們堅定出發。手語老師湯海英與楠楠結對,不厭其煩地教會楠楠認識花鳥蟲魚,用手語打出“爺爺”“奶奶”。其余77名孩子也一個不落,全都有了自己的老師。

  一年寒來暑往,送教老師用愛叩響心門,漸漸成為孩子們最好的朋友、最期待的人。2016年助殘日,海門區特殊教育學校舉行慶祝活動,部分學生和家長應邀登臺表演節目,講述老師的送教故事,臺下淚花閃閃、掌聲雷動。兩個月後,海門區決定撥款52.2萬元給康教到府項目。當年10月,區教體局、殘聯出臺指導性文件,普通學校的老師也加入送教隊伍。現在,海門所有不能正常入學的殘疾孩子都成了特殊教育學校“在籍生”,每人平均每年6000元經費保障列入區財政預算。

  “拂去塵埃,就是星光點點”

  “她雙眼盯著書本,左手在書上摸著,右手僵硬的拇指蹺呀蹺。我突然明白,她是想自己翻書。”包場小學教師張小英難忘第一次見到小穎的情景。

  小穎右半肢體無法動彈、十指蜷縮在一起,整日躺在床上。明白了小穎的心思,張小英每次到府送教,都先幫她運動十指。經過不斷練習,小穎終于可以雙手配合,緩慢地將一本書從頭翻到尾了。

  張小英等來自普通學校的老師,以前沒接觸過殘疾學生,送教到府怎麼教?

  “給殘疾孩子送教,光靠熱情不行,還得講方法。”仇中輝介紹,海門要求康教到府團隊的老師精準了解每名學生的家庭和身心發展狀況,圍繞精細動作、語言與溝通、認知能力等七大板塊進行康復評估和結果分析,在此基礎上為孩子量身打造教學計劃。

  第一次見到重症肌無力患者香香,送教老師徐倩倩熱情打招呼,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徐倩倩大量查閱資料後,決定從講故事突破。有一天,她為香香講述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沒想到,香香聽完故事,竟用含混的聲音艱難説出“媽媽,我愛你”。“總得有人去擦星星,它們看起來灰濛濛。”徐倩倩感慨,“這些孩子就像蒙塵的星星,拂去塵埃,就是星光點點。”

  這是送教老師的共同感受。脆骨病患者童童酷愛畫畫,在老師指導下,創作了厚厚一摞作品;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強強兩條腿像僵硬的木棍,經過3年多康復訓練,已進入普通小學就讀……

  磨合、改變、嘗試、研討……海門康教到府團隊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的經驗,已走出海門,造福更多孩子。2015年底,《重度殘障兒童送教到府實踐研究》成功立項省“十二五”教學科學規劃重點自籌課題。近年來,該區先後組織5屆特殊教育徵文評比,評出獲獎論文451篇,並受邀前往北京、內蒙古等多地分享康教到府經驗。

  “我從沒見她這麼開心”

  坐在特殊教育學校培智八年級的教室裏,瑞瑞一臉滿足。

  瑞瑞的爸爸是聾啞人,媽媽智力殘疾,瑞瑞曾在村小就讀,因為跟不上進度輟學在家。送教老師陳建平,重新點燃瑞瑞對校園的熱情。“我跟他聊了很多關于校園的話題,也讓班上的孩子拍視頻給他送去鼓勵。”陳建平説,在村委會幫助下,經過多次勸説,爺爺終于同意將瑞瑞送到特殊教育學校。

  如同鳥兒眷戀天空,孩子也向往校園。康教到府活動開展以來,海門已有8名孩子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從“校外生”轉為“校內生”。

  依然接受康教到府服務的孩子減少到35人,他們也有了更多感受校園的機會。去年六一,常樂小學送教老師談菊美帶著智力殘疾女孩婷婷來到學校,讓她和同齡孩子一起跑操、做遊戲。“這是婷婷第一次坐進課堂,我從沒見她這麼開心,跑操結束還興奮地喊著‘一二三四’。”談菊美説。據介紹,海門今年將動員更多學校和志願者參與,爭取讓接受康教到府服務的孩子都有機會體驗校園生活。

  一次經歷,足以影響孩子一生。身患重度癲癇的小韜性格內向,因為經常發病摔倒,大小傷痕布滿全身,每天戴著頭盔保護頭部,被人稱為“頭盔男孩”。但他心裏,一直深藏賽車夢想。志願者黃隆珉聯繫浙江“夢守護”公益組織為小韜圓夢,請來作家、賽車手韓寒駕車帶他體驗賽道樂趣。“從那以後,小韜開朗多了,臉上經常挂著笑容。”小韜媽媽説。

  “讓特殊孩子減少依賴、學會自理、融入社會、自食其力,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仇中輝説,全國兩會要求“辦好特殊教育”“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係”,海門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將在重殘兒童個性化發展、送教到府課程研發、生涯規劃等方面精準發力,努力讓更多不能入學的孩子體驗瑯瑯書聲,感受人間美好。(徐超 通訊員 俞新美)

  (文中孩子名字都是化名)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47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