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人類活動對極端降水有影響 南信大研究登《自然》子刊

2022年02月23日 07:50:37 來源: 揚子晚報

  原標題:人類活動變化對極端降水有影響!南信大專家團隊最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2020年夏季我國江淮流域經歷了長達62天的“超級暴力梅”天氣,這竟然與新冠疫情有關聯?2月18日,《自然》雜志子刊《自然通訊》發表了一篇論文,探究了新冠疫情期間人類活動對2020年長江流域夏季破紀錄降水的影響。在這篇論文中,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洋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5家單位,共同揭示了另一項可能的成因——人類活動的變化對極端降水的影響。

  2020年夏季我國經歷了一次極端降水事件,降水量突破了過去60年以來的歷史紀錄,受災面積及損失較大,此次極端降水事件也被稱為“超強暴力梅”。“暴力梅”可能成因不少,國家氣候中心曾從梅雨鋒面係統活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係統長時間持續異常等角度分析了持續性強降水的成因。

  這次極端降水發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由于疫情期間人類活動的減少,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出現顯著降低。記者了解到,楊洋團隊前期的研究作為全球首個提出疫情期間的排放變化會對全球和區域氣候産生影響的工作,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多次引用。

  “氣溶膠作為主要的大氣污染物,能通過改變地氣係統的能量平衡影響氣候變化,這方面已經有不少研究。”楊洋告訴記者,此項研究的創新點是將氣溶膠的排放與“暴力梅”這一區域內極端降水事件聯繫在一起。研究中,團隊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用地球係統模型模擬在全年氣溶膠在正常排放的情況下,以及出現新冠疫情後人為活動減少的情況下,這種差異造成氣候發生什麼改變。

  研究結果發現,疫情期間長三角地區氣溶膠排放減少,導致我國東部陸地異常升溫,增強了華東地區和南海、菲律賓海之間的大氣環流,造成水汽向我國輸送,最終導致長三角地區降水增加。

  “研究結果讓我們理解了極端天氣的一部分成因,可以更好地對未來極端降水進行預測。”楊洋告訴記者,預測極端氣候有數十種變數,現在國際上預測極端天氣的方法也越來越多考慮到人類活動影響,如美國最新的天氣預報模式就加入了氣溶膠的變化。對于氣溶膠等污染物對于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還有更細致的機制需要了解,“比如在眾多因素中,氣溶膠這樣的人為因素影響佔多大,再比如説,具體到哪些污染物會對極端氣候産生怎樣的影響,比如説碳黑氣溶膠作為大氣氣溶膠的重要構成成分之一,其吸光特點會對氣候有增暖作用,除此之外,我們還包括一些制冷的污染物,了解機理後,我們或許可以針對那些特定污染物,進行更多的減排。”楊洋表示,此外,未來的減排計劃會不會對極端天氣産生顯著的作用,這也是需要我們在未來研究中去解答。(楊甜子)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840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