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頁 要聞 輿情 圖片 專題 社會 論壇 娛樂 體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訪談
文化

此情可待成追憶

2022年01月28日 10:48:03 來源: 新華網

  世間所貴者,唯情而已。情似日,情似月,情似山,情似海,情似春,情似秋,情似火,情似水,情似雨,情似雪……

  情感是一種很直接也很玄妙、很神秘的東西,如影隨形,如夢如幻,“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轉眼吞沒我在寂寞裏”。風起雲涌,一飛沖天,壯懷激烈;風生水起,纏綿悱惻,綿綿不絕。在中國這個詩詞的國度裏,千百年來,洋洋灑灑,浩浩蕩蕩,不求山水共作證,萬水千山總是情。因此,詩詞歌賦,連篇累牘,情動於衷,思形於言,傳神寫照,格物悅己,每每言簡意賅,卻勝春風十里。

  就愛國情而言,我們讀到的有:屈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飛“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徐錫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等,還有“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的范仲淹,“一槍碧血勤珍重”的秋瑾,“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都深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要義。這些詩歌是在中華民族波涌浪疊的綿延發展中,涌現出來的許多仁人志士的鐵血丹心,他們在面對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高奏起一曲曲激越高亢的愛國主義主旋律。愛國是最崇高的道德行為準則,愛國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核,愛國是中國人民的最大共識,愛國也是每個個體的立身之本。歷史風雨儘管浩瀚洶湧,卻無法沖淡人們對祖國的熱愛;歲月河流儘管曲折蜿蜒,卻無法帶走人們對祖國的深情。翻開歷史的長卷,愛國情永遠是一面高揚的旗幟,一直激勵着世世代代薪火相傳、自強不息。遙望歷史的星空,愛國情早已融化成民族性格的身心血脈,積澱為華夏文明的靈魂精髓。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愛國情必將隨着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不斷地煥發出無比旺盛的強大生命力。

  就鄉情而言,我們讀到的有: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薛道衡“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賀知章“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記得董卿曾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詢問康震老師:“如果請你向全世界推薦一首中國古詩詞,您會選哪一首呢?”他毫不猶豫地就推薦了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説這首詩語言如此淺白,內涵如此深厚,不管身在何方,沒有哪一個人,讀了這首詩不為之感動!思鄉之情是人之常情,甚至是物之常情,就像北燕南飛總不會忘記回家的方向,又像落葉紛飛都會找尋根的情意。鄉情也代表着那個掠過天空的思念和風中翻飛的依戀,這是家的力量和根的魅力。即便時光再惆悵,也割不斷思念的鄉情;即便流雲再洶湧,也遮不住心靈的歸途。&&一片雨,莼鱸游子心。每每都有忘不掉的鄉情與歲月共崢嶸、同頻率,一段鄉音,幾多鄉愁,“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心有千結,情有萬縷,鄉情總是離家游子心靈的歸宿,也是他們永不消逝的記憶。

  就友情而言,我們讀到的有: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輪&&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等。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這些詩歌中無不體現出對友情的尊重和珍惜。友情確實是聯結朋友最為珍貴的財富,無論你歷經春夏秋冬,還是走到天涯海角,友情在,牽掛就在,關注就在,伴隨就在。有的時候朋友甚至比自己還要了解自己,比自己更希望完善自己。在你高傲的時候朋友會發出警醒,在你頹廢的時候朋友會鼎力支撐,在你孤獨的時候朋友會送來溫暖,在你離別的時候朋友會表達不捨。患難之交,莫逆之交,刎頸之交,生死之交,這些都來自真誠之交,因此,真正的友情不是可有可無的情感&&,而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所尋找的精神歸宿。

  就親情而言,我們讀到的有: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着遠行人”,周密“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等。親情是瀰漫血緣關係的深厚感情,也有超越血緣關係的特別感情。親情如空氣,得之不覺,失之難存,滲透在生活裏的點點滴滴,縈繞在日常中的方方面面。可以是送行時的千叮萬囑,也可以是回家後的興高采烈;可以是縫衣時的一針一線,也可以是教誨中的一言一語;可以是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也可以是關愛老人的孝順之心。親情就是親近的心和靠近的情。如醉人的春風,沐浴心靈;像綿綿的細雨,潤物無聲;為晶瑩的白雪,凈化靈魂;似不滅的火焰,溫暖人生。

  就愛情而言,我們讀到的有:卓文君“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司馬相如“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徐幹“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李白“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白居易“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李商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張仲素“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顧夐“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張先“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俞彥“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晏殊“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愛情是關於男歡女愛的情感。紛紛擾擾的愛恨情仇糾纏了幾千年,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中國愛情文化的終極理想,花好月圓更是人心所向。“你若不離不棄,我定生死相依”,問題是在達成比翼雙飛的道路上,常常是山重水復,曲折蜿蜒。“公子向北走,小女子向南瞧”,欲進不得,欲退不甘。許多時候,許多情況,難捨難分成了有緣無分,望眼欲穿成了徹夜難眠,輾轉反側成了魂不守舍,兩相情願成了失之交臂。對於這種種愛情的事與願違和鴛夢難成,我們不能作簡單的邏輯推理,因為不同的愛會表現不同的樣子,不同的情也會提供不同的答案,這些無法強求,也無須劃一。水中花、鏡中月,月朦朧、鳥朦朧,有時確實讓人歡喜讓人憂,讓人疑惑讓人愁,但這也許正是愛情如雲浮空、如雨飄地的韻味之所在。

  不管是愛國情、鄉情、友情、親情、愛情,通過許多經典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言人所想言,言人所不能言,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它們也因此能夠流傳至今,魅力永存。這些不斷積累起來的情感資源,讓我們看到它們作為一種特殊的主觀反映,其發生過程各不相同,但機理卻殊途同歸,都是人的大腦對於事物固有特性的刺激與感受的心理過程,它們和一般意義的刺激與感受心理的過程有所不同:刺激信號不是事物的物理或化學特性,而是事物的情感關係和情感特性,這種情感關係和情感特性必然遵循情感價值規律和情感反應規律。情感價值規律取決於情感投入的多少,投入得越多,情感的價值就越高。情感反應規律決定着該事物的情感價值“收益率”或情感價值“增值率”。也就是説,情感價值投入比例越高,其反應率越高。人們對它的情感態度就會越肯定、越認同。人們對情感的反應程度就會越強烈,力度也會越大。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反之,亦然。

  這種情感價值投入的內涵是什麼,又是什麼投入進去成就了情感的價值?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弄清楚的問題。換句話説,什麼才是最能夠打動我們感情的東西?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先舉幾個例子來説明。

  大家都熟悉韓紅創作和演唱的一首歌《天亮了》,其中有一句最為動人:“我看到了爸爸媽媽就這麼走遠,留下我在這陌生的人世間。”這實際上來源於1999年在貴州馬嶺河游覽區纜車墜毀的真實事件。在纜車發生墜毀的過程中,當時的23名游客,只有一個兩歲的孩子最終倖免於難。之所以能夠生還,完全是因為夫妻倆在纜車墜地的一瞬間把兒子高高舉起,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孩子的性命。每每聽完這個故事,我們都會設身處地想象那種瀕臨絕境的險情,是孩子的父母拼盡自己的全部力氣,為孩子鋪就了一張安全大網。這是他們在最後時刻毅然決然的姿態和毫不猶豫的選擇,如此崇高,如此壯烈,如此深情,是本性使然,也是愛心鑄就。這種捨己救兒的行為深深地打動了韓紅,也打動了整個世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想韓紅在創作或演繹這首歌曲的時候,腦海中一定會不斷地涌現出當時的情景。這是愛的接通和心的聯結。真情實感才能打動真情實感,她聽之、想之、感之、念之、寫之、唱之,瞬間淚奔,一瀉而下,無法阻擋,洶湧澎湃。

  最近,我看到一篇散文叫《不肯退讓的愛》,非常感人。我在這裡全文引述:“故事發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區。這裡,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嚴格地限定為三斤,這還得靠駐軍從很遠的地方運來。人缺水不行,牲口也一樣。一天,一頭一直被人們認為憨厚的老牛渴極了,掙脫了韁繩,強行闖到運水車前,任憑駕駛員呵斥驅趕,不肯挪動半步,最後造成了堵車。惱羞成怒的主人揚起長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開肉綻,哀哀叫喚,但還是不肯走開。鮮血浸了出來,染紅了鞭子。老牛淒厲哞叫,一旁的運水戰士哭了,罵罵咧咧的司機也哭了。最後,運水的戰士説:‘就讓我違反一次規定吧,我願意接受一次處分。’他從車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的面前。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沒有喝以死抗爭得來的水,而是對着夕陽,仰頭哞叫,似乎在呼喚什麼。不遠處的沙丘背後跑來了一頭小牛。受傷的老牛慈愛地看著小牛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頭舔舔小牛的眼睛。靜默中,人們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淚水。沒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靜無語中,它們掉轉頭,慢慢往回走。”我想,對於這樣的故事不用多説,愛已經融化在我們心間,撒遍靈魂最柔軟的角落。我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老牛對小牛的那種義無反顧的舐犢深情。

  美國費城大學是享譽世界的著名高等學府,然而這所佔地近百畝的綜合性大學最初營建時,僅僅付出了57美分的採購地皮價。如今人們慕名前來費城大學參觀時,第一個打卡的地方就是主樓的展覽大廳,因為在那裏懸挂着一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小女孩的畫像。而這個不知姓名、年齡和出生地的小女孩,居然被公認為是這所著名學府的創建者。原來故事發生在1803年,當時一位體弱多病的母親牽着幼小的女兒來到了費城,她們沒有任何營生的手段,只能靠四處乞討來維持困苦的日子。有一天,她們來到城郊一所學校大門外,這時從墻裏傳出的瑯瑯讀書聲和悅耳鋼琴聲,深深地吸引了天真的小女孩。她問母親這是什麼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動聽的聲音?母親愁苦一笑,告訴女兒,這兒是一所貴族學校,是專門供有錢人家的孩子讀書和彈琴的地方。小女孩被這裡的美妙聲音給迷住了,此後經常跑來諦聽。

  有次學校禮堂內舉行音樂會,小女孩實在按捺不住強烈的好奇心,懇求看門人放自己進去,哪怕就是一會兒也行!結果還是被拒絕了。就在小女孩淚水漣漣、感到絕望的時候,有一位好心的老師恰好從旁邊經過。他問清緣由後,以自己的名義做擔保,帶着小女孩進了校園。小女孩疑惑地看著那位老師説:“既然富人家和窮人家的孩子都喜歡這裡,那麼為何只接納富人子弟而拒絕窮人的孩子進入校園呢?”

  老師為了保護小女孩那顆脆弱的自尊心,沒有如實回答,而是用善意的謊言解釋道:“哦,因為這所學校太小了,小到只能容納下富人家的孩子。如果等到學校擴建的時候,一定也會歡迎窮人家的孩子來讀書的。”小女孩信以為真,此後還是一邊憧憬着美好的讀書夢,一邊繼續隨着母親在城市裏乞討。但是就在第二年,母親不幸染病身亡,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一人,她依然以乞討為生。寒來暑往,饑寒交迫。在一個寒雪飄飛的冬日,有人在學校圍墻外發現了這個小女孩,當時她已被凍死。收容人員趕來處理屍體時,意外地從其口袋裏翻出57美分硬幣和一張小紙條,上面歪歪扭扭地寫道:“為了能把這所學校擴建得更大,使所有的窮孩子都能進到裏面讀書,我不怕忍饑挨餓,已經足足攢了57美分啦……”小女孩為了實現心中期盼已久的願望,整整乞討了一年時間才攢下57美分。她沒有把這些錢留給自己,而是想著法子要捐給學校,用來擴建校舍,以便全城窮人家的孩子都能進去讀書。

  小女孩和57美分的悽婉故事被媒體報道後,人們無不為之動容落淚,同時也紛紛付諸行動。一個房地産富商主動請求把近百畝土地出售給那所學校,用以擴建校舍,售價僅僅是57美分;接着,商賈巨頭們更是傾其全力捐獻建材用品,繼而又有無數能工巧匠到學校報名,甘願義務出工擴建校舍。當一座座教學樓、圖書館和宿舍樓拔地而起以後,那所貴族學校逐漸被擴大為大型公立高等教育學校,並更名為費城大學。費城大學從正式建校至今已有二百餘年,與美國其他名牌高等學府迥然不同的是,它對待家境貧寒的優秀學子永遠執行着減免費用和實行經濟補貼的一貫政策。這一切都是因為當年那個小女孩,是她把純潔的愛凝聚成美麗的花粉,傳播給更多的花朵,因而釀造出人間最為甘甜的蜂蜜。

  這些故事情感滿滿,令人動容,直擊心弦,感人至深,細緻而具體,豐富而闊大。它們不約而同、殊途同歸:這一切美好感情的背後都是源於愛,愛是一切美好情感的基本答案。正如冰心所説“有愛,就有了一切”,亦如泰戈爾所説“愛最偉大”。愛是心靈的呼喚,愛是人間的春風,愛是生命的源泉。愛重則情深,情深則愛濃,愛是情的本質,情是愛的表徵。愛就是付出,就是奉獻,就是給予,如果當這種愛超越了自身所限,甚至置己度外,達到奮不顧身的程度,其出人意料的情感價值也就一定會重如泰山。對人生來説,生命的旅程就應該是一個不斷書寫愛的過程。只要有愛,情感就是詩和遠方,只要有愛,情感就能夠充盈心間。

  愛的感覺如風吹拂,穿過躁動的城市,穿過靜謐的鄉愁,穿過遼闊的人生,在安靜與喧囂的細縫中,悄然遠去,不着痕跡地攜帶着人們的曾經和過往。這種愛的情感不是高懸空中的海市蜃樓,也不是華而不實的誇誇其談,在詞的屬性上不是名詞、形容詞,更不屬於副詞,而是實實在在的動詞,是行動中的實詞。所以真正的愛不是突如其來的心血來潮,也不是假模假樣的蜻蜓點水,而是一份自然而然的牽掛,一份不動聲色的關懷,一份如影隨形的惦念,一份發自肺腑的擔憂。所謂飛鴻留痕、雁過留聲,就是説把愛的行動匯成最美的風景,沒有行動的愛不是愛,或者説只是虛假的愛,不是真正的愛。最深的記憶來自最愛的行動,最愛的行動能夠重現最深的情感。

  應該説,追憶在人們的思緒中確實屬於時光倒轉,但這種情思卻根源於現實激發,是現實中的種種境遇,引導人們到歷史的回音壁中,去尋找熟悉的聲音、熟悉的感覺、熟悉的故事和熟悉的情感。追憶時間是現在進行時,追憶內容卻是過去完成時。追憶的觸發是因情因景因人因事,追憶的本質是實現某種生命的聯結。“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曾忘記的人,一場相遇,一生記得,時光流逝,深情永在。“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人們希望説出自己的曾經,找到明確的答案,成就自己的心願。這也就是諸如吉林衛視“好久不見”、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深圳衛視“你有一封信”等情感節目為什麼如此火爆的現實原因。懷舊就是懷念,懷念就是思念,當愛已成往事,此情可待成追憶!

  追憶是銘刻記憶的情感觸發。人們在認識事物或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帶有一定的情緒色彩或情感內容。這些情緒色彩或情感內容也作為記憶的成分被悄悄地貯進大腦,成為人的心理區域比較深刻的一部分,也是比較敏感的一部分。所謂“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深深的一段情,讓我思念到如今”,就是因為深刻的印象與情緒的記憶胼手胝足,即使人們對引發某種情緒記憶的所有細節未必都能記得,但情緒記憶仍然會保持着一觸即發的活躍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們會不斷地觸發回首往事的慨嘆與頓悟。其中那些傷神、傷心、傷害的感情,永遠都是抹不去的痕跡。特別是對愛情來説,往事難忘,“在夢裏總有個秘密,總是揮之不去”。這裡有“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將曾經的故事留在風中嘆惜;有浮生如夢、往事如煙的難捨難分;有“有些事不必問有些人不必等”“早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又何苦一往情深”;當我們讀到“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時,才知道離別也是愛情最磨人的地方;當我們讀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時,才知道有些故事,內心從一開始就被鎖住無法靠近;當我們讀到“來得輕描淡寫,卻換我一生解不開的結”時,就知道流水中的落花,原來就是一場不可言説的莫名疼痛。夜聽冷雨敲窗,總還是希望“金風玉露一相逢”,沒想到,“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雖不是撕心裂肺,卻也痛徹心扉。愛是最深的念,懂是最深的情,儘管世間好物不堅固,彩雲易散琉璃脆,這裡還是有別人給不了的感覺,所以要感謝生命中的所有遇見!

  追憶是理性取向的情感認同。情感的産生總是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一起的,是與對事物的認知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情感的激發離不開對事物本質的理性判斷,是理性判斷引導着情感的潮汐。當某些事物與我們的價值觀趨於一致的時候,就很容易形成同頻共振,刻骨銘心。“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擇一事終一生,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他的畢生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為此,他始終躬耕於田疇,淡泊於名利,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他説:“我的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雜交水稻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從播種到收穫,我只要有時間,都要到試驗田裏去看一看。”所以,他“不是在試驗田,就是在去試驗田的路上”,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希望和金色收穫,更為世界和平、造福人類樹立了豐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在面臨墜機的最後一刻,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國家的機密文件,他和警衛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把他們分開的時候,發現了中間夾着的公文包,儘管人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但公文包卻完好無損,每個人都為之感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樣是“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鄧稼先,為了解決氫彈試驗中存在的問題,不顧生命危險,親自闖入試驗場,在遭到了強烈輻射之後,身體每況愈下,仍然堅持工作,兢兢業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有林俊德院士,52年堅守在羅布泊,參與了中國全部的45次核試驗。他活了75年都默默無聞,卻因離世前的一張照片,感動了整個中國!在生命的最後十小時,他放棄了所有治療,抓住生命的最後一息,支撐起已經支撐不住的身體,用盡全身的力氣做完未盡的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些無私奉獻的科學家,他們熱愛祖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為國家做出歷史性的卓越貢獻!人們忘不了他們,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每每想起他們的光輝業績,都會心潮澎湃,由衷景仰!

  追憶是重拾舊景的情感體驗。人們追憶起當年的時光,不是空洞的,也不會留白的,總是會伴隨着某種畫面感,就像電影鏡頭一樣,滔滔不絕地從心頭流過,浮現在眼前。當然這些畫面可不是一件可以任意揮霍的東西,而是必須兢兢業業對待的珍品。它們看似平平常常、簡簡單單,卻是經過心靈篩選的精品,是記憶深處的點睛之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站在現在期盼未來能夠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寫法別出心裁,但畢竟也是一種回憶,抓住了最為典型的情境——巴山夜雨,朦朦朧朧,詩情畫意,呼之欲出;“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繞天涯”,人們喜歡追逐曾經的場景,就是因為難忘,也是因為不捨。“緣分,讓我遇見了你;感覺,讓我喜歡上了你;思念,讓我記住了你;夢中,讓我擁抱了你。心中一切都是你,只是身邊卻沒有你。”當你擁有愛情的時候,你沒有讀懂它,但當你讀懂它時,已經時過境遷。這時,也許已沒有合適的身份陪伴,也沒有合適的機會見面,就只能放在心裏,偶爾回憶,經常回味,曾經的期盼變成了回憶的本身,也就是説追憶取代追憶對象變成了目標,許多人把能夠從追憶中得到重新體驗作為首要任務,是否能達成與從前和解已經屬於次要的問題了。

  追憶是事無巨細的情感謄寫。也許正是情感的循事而生和隨機應變,才顯出不同情感的不同色彩。有時像狂風大作,有時像月光恬靜,有時像大海從容,有時像白雲輕鬆,不同的邏輯推導出不同的狀態,但總能以最簡單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追憶之中。記得在上大學的期間,正值中國女排異軍突起的時候,她們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敢於拼搏的精神,橫掃一切,所向披靡,創造了“五連冠”奇蹟,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記憶猶新。在這次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肆虐鄭州和聚集性疫情襲擊南京、揚州等地的艱難時刻,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涌現出了許多可圈可點、可敬可佩、可歌可泣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些闖進我們記憶中的動情瞬間,許多細枝末節都會讓我們終身難忘,可以説,越是特別的日子,越在特別的時刻,就越容易會有諸如此類的情感。同樣,平凡的人生也會有不平凡的記憶,池水微瀾,不驚不艷,卻津津有味。人們站在歲月長河中回望,有些人、有些事,會隨着時光流逝,但有些人、有些事卻不會被歲月淹沒。當我們在一起同學聚會致青春,一定會把心照不宣的袋口放開,變成開懷暢談。大家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青春芳華,唸唸不忘。沒有在最好的年紀,辜負最好的情誼,不管是少年不識愁滋味,還是年輕時我們不懂得愛情,只要坐下來靜靜思考,慢慢梳理,就會發現,許多刻骨銘心的美好時光,都是來自極其簡單而溫暖的故事,它們很質樸平常,卻引人入勝。

  追憶是形諸筆墨的情感拷貝。無論是內心澎湃的激情,還是思緒紛飛的景象,追憶的結果都會疊印在喋喋不休或深情綿邈的表達之中,都要努力把心之所有變成言之所見。“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毛詩序》對此講得非常清楚:“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舊夢重溫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把沉澱在心中的意象變成可感的形象,面對猝不及防的靈魂閃光,許多人都沒有辜負曾經到來的遇見,於心領神會之間,寄託在筆尖,抒懷於紙墨,通過那些深深淺淺的墨痕和字裏行間的衍射,能夠永遠地凝成一種情之所至的熱切召喚。因此,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時過境遷,煙消雲散,以為那是漸行漸遠的過去,但最終還是被我們靈魂的筆墨給記住了。“從前的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白居易在少年時代就深愛着一個叫湘靈的女子,直到人至暮年,還難以忘懷,寫出了“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多情詩句;蘇東坡十九歲與王弗結婚,琴瑟調和,甘苦與共,十年後王弗亡故,但他對這位髮妻愛深情重,多年之後因夢見王弗,還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還有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卞之琳的《斷章》、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及馮小剛的《芳華》等,都希望記載曾經,遙想當年。因為他們知道,那不是一段歲月,而是一種共鳴,哪怕是一枝一葉、一絲一毫、一點一滴,都會深入筆底。是的,許多情感放在心裏總是飄忽不定的,只有落在紙上,才能變得唯美而浪漫。回眸處,歲月滄桑,雲淡風輕,抬頭望見的都是柔情。

  因此,追憶過去的最重要意義,就是打開我們人生的兩個層面:一個是經歷的人生,一個是回憶的人生。經歷的人生是自然而然的人生,回憶的人生是順其自然的人生。這兩個人生既有區別又有&&。首先,它們兩者是斷開的,因為這是兩個不同框架裏的故事;其次,它們兩者又是連接的,經歷的人生“只緣身在此山水中”,常常“不識廬山真面目”,回憶的人生對於過去的再現、補充、延伸、珍惜、慰藉等,“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着人們對以往情感的需要。回憶不是飲酒,往事也不可能成為一場宿醉,因為醒來時,天依舊清亮,風仍然分明,而光陰的兩岸,終究無法以一葦渡航。但人生有了追憶這件事情,不僅是對生活的豐富,也是對認識的添加,通過追憶還有着對人生進行總結的“企圖”。儘管我們有的時候未必能夠明確地意識到,但客觀上這種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對當年本應該處理好的感情關係沒有能夠及時地處理好,或者是在對的時間錯過對的人,確實令人終生遺憾,但不能遺憾終生,對此應該有所洞見。“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尋求曾經的人生境遇,就是尋求解脫困境的心靈路徑。隨着時間和地點的推移變化,去掉了那些不正確的或者非理性的成分,人們對同樣一件事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認識,或者會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般而言,失去往往要比得到的感悟多得多,也會更加深刻難忘。只是這種對人生經驗的最終擷取,並不是那種提綱挈領的邏輯概念,而是飽和着從活靈活現的記憶不斷悟出來的人生道理,或者伴隨着詩意氛圍提取得到的人生真諦,而這些在潛移默化中,更易轉化為人們改弦更張的自覺行動。

  人生有着酸甜苦辣,人生有着喜怒哀樂,人生有着悲歡離合。時空是存在的維度,也是存在的本身,有許多可堪回首的故事,也有一些不堪回首的事情。情感的視覺,不是眼睛,情感的聽覺,也不是耳朵,它們都應該是心靈的直覺。情感如滿月,不盈則虧。情感如金石,不音則鳴。在那些尋而不見的日子裏,在春去秋來時序更迭中,每個人的生活軌跡終將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印記。這裡可能是一舉成名的歡樂頌,也可能是一落千丈的咏嘆調;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集結號,也可能是一無所獲的變奏曲。一個人的人生史就是一個人的情感史,一個人的情感史就是一個人的心靈史。生活不是簡單的方程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許多複雜的感受只有自己能夠體悟。夢牽魂繞,唸唸不忘。人生雖是一場回不去的遠行,也代表着永遠忘不掉的時光。

  時光如白駒過隙,總是漸行漸遠,縱使千方百計地挽留,也擋不住飄然而去的毅然決然,但有一點無法改變,那就是沿途的風景,都會留在匆忙的行程之中。不管是紅芳滿徑,有如花蓓般的絢麗奪目,還是繁華落盡,到處佈滿着彩色的夢幻。驀然回首的一剎那,這些都還會在那裏,依舊是當年的模樣,鐫刻着不老的芳華。無心者,無所累;有心者,有所醉。這種情感一直蟄伏在時光的深處,不離不棄,不聲不響,不慌不忙,不疾不徐,卻在不斷地劃向心海的中央。記憶是用來懷念的,是用來留住美好的。為你留燈三千,為你留光皎潔。常常會在不經意的時候,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噴薄而出,承載着許多難忘的回憶,炙烤心靈,放飛詩情,哪怕是在薄涼的日子裏,也不會有絲絲寒意,眼前終將是一片春和景明和春暖花開!(張永祎)

相關稿件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0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