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頁 要聞 輿情 圖片 專題 社會 論壇 娛樂 體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訪談
文化

此景凝眸入神中(後記)

2022年01月26日 17:02:41 來源: 新華網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誕生,揭開了偉大歷史的光輝篇章,就像一盞明燈衝破了漫漫長夜的黑暗,又如初升朝陽給沉睡的中國大地帶來了希望的曙光。“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譜寫出中華民族開天闢地、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凝聚着萬眾一心、共創未來的磅礡力量。我們這一代人恰好經歷了改革開放,跨入了新世紀,走進了新時代,踏上了新征程,深感無時無刻不是沐浴在黨的陽光雨露之中,“黨啊黨啊,親愛的黨啊,你就像媽媽一樣把我培養大,教育我愛祖國,鼓勵我學文化”“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今年恰逢慶祝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能見證這一偉大的時刻,對於我們來説,是人生喜事、幸事和大事,非常激動!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敬獻一份發自肺腑的禮物。從去年開始,我就着手收集整理這本散文集,精挑細選,字斟句酌,力求精益求精,努力盡善盡美!

  這些散文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自己人生的點點足跡。在大學期間,我有次陪同高年級的師兄到南京楊公井新華書店去買書,我們看了一圈,待了很長時間,最後各自買了一本《現代散文集》。因為當年剛進校門不久,自己還比較懵懂,對文體類型缺乏了解,更不懂得如何欣賞。沒想到,師兄拿到書以後,稍微翻了翻,就開始古今中外、滔滔不絕。他的知識面非常開闊,令人“耳”不暇接。從茅盾的《白楊禮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小橘燈》,一直講到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等,他高談闊論,條分縷析,許多觀點我從來都沒聽説過,但又覺得言之有理,那時我對他真的好崇拜,甚至把他作為自己的人生偶像。那天師兄談興很濃,我也聽得認真。本來我們是要坐公交車的,等了一會兒沒來,他説,我們就鍛煉鍛煉吧,乾脆從楊公井直接步行回到學校。一路上確實有大把的時間,足夠讓他把散文的裏裏外外、上上下下和前前後後講個遍。事後我才知道,他不僅能説,還非常能寫,許多報刊上都有他寫的散文,情真意切,娓娓道來,沁人心脾,綿綿不絕。

  畢業以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這位師兄。可能他也不會想到,至今我對他的話還記憶猶新。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我就喜歡上了散文,對這方面的關注也比較多。後來經過大學課程的專業訓練,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基礎和知識體系,努力認識和把握散文的寫作趣味和寫作特點,也嘗試着開始了自己的寫作。我有回到鎮江去游金山寺,在回來的路上,透過開闊的車窗,忽然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盛開了,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精神抖擻,興高采烈,在駘蕩的春風里昂首怒放,好像信手描繪春意,倏地打開了油畫一般的金色世界,娓娓道來。我深感美不勝收、心曠神怡,心頭不禁涌起了一股衝動,覺得這就應該是散文的樣子。我想把它寫出來,但能不能寫出這個樣子,心中沒底,當天晚上趁着熱度未消,就開始舞文弄墨,寫得豪情滿懷,寫得心潮澎湃,寫得酣暢淋漓。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把稿件投了出去,接下來的心情,就是非常急切的期盼,望眼欲穿。“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日日思君不見君,“過盡千帆皆不是”,就好像泥牛入海一樣,一直杳無音信。至此,我認識到投稿的節奏不僅在於結果的兌現,還包括漫長的等待過程。那時,我幾乎隔天都要跑到北京西路郵局去看看新出的刊物有沒有上架,一路上濃密斑駁的樹影已經記住了我的身影,我也成了報刊櫃&的常客,甚至跟那裏的營業員也混得很熟了。但理想很豐腴,現實很骨感,一直沒有等到自己期盼的結果。我並沒有氣餒,繼續投稿,果真有一天,“終於等到你,還好沒有放棄”!雖是一篇微不足道的短文,但足以讓我興奮不已,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關鍵是鎖定了這種感覺,以為只要堅持不懈,印出的鉛字就能隨之而來——但事實並非如此,後來的故事也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精彩。

  隨着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各類散文的狂飆突進,許多作者都以精細而敏銳的觀察力,去捕捉身邊的激情和內蘊的生命,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穿透靈魂。他們好像並不刻意為文,卻能無所不在,舉凡社會現象、人生哲理、身邊瑣事、風花雪月、鳥蟲寵物等,都會有感而發,遍佈許多報刊的副刊版面。時常涵泳此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除了接收那些精神的見解和優美的境界外,還能夠領略到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風。這段時間,自己邊看邊學,邊學邊思,邊思邊改,邊改邊寫,把寫作作為探索規律和修煉自我的過程。所謂“春賞百花冬觀雪,醒也念卿,夢亦念卿”,寫作終於成了自己多年矢志不移的一種業餘愛好。記得當年《江蘇工人報》開展了一次旅游徵文大賽,我的散文《寒山寺的鐘聲》獲得了二等獎,這樣的結果對我來説是始料不及的,喜形於色也砥礪鬥志,肯定意義超過了得獎的意義。

  散文寫作確實比較自由,能夠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外而內,由實而虛,在情與景之間跌宕起伏,達到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思考的深邃性和情感的包蘊性常常會臻於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底蘊、發掘內在震撼的審美效果。我也努力透過心靈的眼睛,瞭望蕓蕓眾生,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努力凝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生風景。我覺得,散文最重要的不是文體限制或風格類型,關鍵是要寫出自己的獨特境界。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説:“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散文要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出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感覺,不能自我設限,更不能畫地為牢,要善於將文字融入生活,去感受,去思辨,去體驗,交給無微不至的思緒去探究,像浮萍隨波逐流一樣,邊寫邊思地漂進自己的靈魂裏。我的寫作對象主要集中在身邊人、身邊事和身邊情,許多親人、友人、同學等都會走進我的視野,活躍在字裏行間。他們是熟悉的陌生人,也是陌生的熟悉人。他們是我眼中的人物,是我記憶中的故事。他們的言談舉止時常都會出現在我寫作的“顯示屏”上,對他們確實比較了解,但也不可能惟妙惟肖、毫釐不差,只是竭力還原他們的本來面目,讓他們充滿靈動和生機。有時候,我會事先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也會熱心地給我提出意見,特別是對文中提到的人和事,有些要求隱去姓名,我尊重他們的意見;有些文章是事後得到了他們的認可,他們對有些“瑕疵”也&&理解,但這次結集我都改了出來。尊重別人的故事,首先要尊重別人。

  這些散文基本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自己的親身經歷。有的希望通過見微知著感悟人生道理,有的希望通過平凡小事體察世俗風情,有的希望通過寫景狀物凸顯見情見性,有的希望通過含蓄蘊藉探尋靜水深流。很有意思的是,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許多夢幻神奇的靈感常常來自於猝不及防,有時正襟危坐,反而顯得神思遲滯,不聽使喚,“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可以説,大部分靈感都是在情感不斷升溫後,於不經意間發現的,“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突然靈魂發威,靈感叩門,“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超然於文字,了然於語句,悠然於段落,蔚然於篇章,如約而至,呼之而出!

  我曾打趣地説過,在零散時間中寫出來的文章就叫散文。如何能夠把零散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寫作方式的革命至關重要。當電腦剛剛停在始發站點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搶票上車,希望成為第一批乘客。是的,面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提供新的可能,我們如果不能及時掌握它、運用它,就不能與時俱進,也會被時代所拋棄。在這一點上,我一直都有着比較清醒的認識。隨着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我也在第一時間搗鼓着運用手機進行寫作,主動把自己從許多限制中解放了出來,這樣能夠更多地利用地碎片化時間碼字,哪怕在地鐵和公交上也能爭分奪秒。需要説明的是,我們這些作者,是伴隨着紙質媒體一路走到今天的,因此對透着油墨香味的報刊始終充滿着好感,當然在新媒體如雨後春筍、大張旗鼓的今天,我們肯定也會順勢而為、當仁不讓地建立自己的微博、博客或微信公眾號等,絕不排斥新媒體,但我對報紙、雜誌這些傳統媒體還是割捨不下,依然死心塌地,有一股犟牛勁,念茲在茲,想茲重茲,哪怕是在新媒體上登載過的文章,也還渴望到傳統媒體上刊發出來。這本書裏收集的文稿有新媒體上的文章,更多的還是傳統媒體上的作品。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寫作是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在日常中伴着我的靈魂起舞。通過手機和電腦,在文字的世界裏“浪跡天涯”,在想象的天地中一往情深。窗外落葉無聲,屋內時光靜好,常常會有一種動人心魄、引人入勝的意境。堅持寫作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穫,就是內在的心靈建構和外在的文字疊加。從改頭換面到脫胎換骨,都顯而易見。就某一年份來説,也許沒有幾篇文章,但是經過十年、二十年之後,呈現在我面前的就是厚厚的一大冊。這是歲月的年輪、時光的倒影。我自己也深深地體會到,寫作是自我的慰藉,也是愛的奉獻,是把自己感受到的愛傳達出來,讓別人也能感受到這份愛。許多文章破繭成蝶需要時間的鋪墊,文字的流動也會變成兩岸的風景:有的穿越春夏秋冬,有的蘊含酸甜苦辣,有的寄寓悲歡離合,有的強化起承轉合;有感悟的參透,有思想的火花,有理念的凝聚,也有情感的訴求。撫今追昔,我感覺當年的溫度還在,畢竟是曾經的心跳和生命的印跡。

  不知不覺中,寫作的濃厚興趣攫住了自己的審美時光。眼中所見,心中所想,情中所繫,筆下所寫,寂寞的浸潤和夜晚的煎熬,也鍛煉了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我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放過自己,更沒有放下自己。孤獨並不意味着空洞、單薄或無所事事,而是代表着內在的執着、追尋和無所不能。別人眼中的孤獨也許就是自己想要的自由,享受自由就是要能夠避開猛烈的喧鬧,贏得靈感的沸騰。面對屏幕的馳騁,如果能夠保持心靈的清澈,人生就會變得廣闊而美麗,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生動的靈魂才能夠悄悄地離開軀體,跑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所謂“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就是對這種感覺的精準詮釋。穿越大千世界,聚焦點點滴滴,最後還是呼喚出栩栩如生的文字形象,來積極參與生命的塑造和情感的探索。寧遠在《遠遠的村莊》中説得好:“孤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人在空白時間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與其他人的根本不同。”這個不同對於我來説,就是通過文學的思維方式,走進自我,窺探自我,看到自己心中的天地,看到自己心中的山水,看到自己心中的人和事。每篇散文都是一片風景,都能夠讓自己達成感性直覺和理性頓悟的精神歡暢,最終能夠昇華到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審美境界。

  因此,散文形散,散文神聚,形散神聚就是散文的基本特質。散文寫人寫事只是表面上的林林總總,如果不經過提煉,還不屬於情感的準確體驗。《列子·黃帝》中説:“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幹殼。”這是“心”與“神”的相通相融,是凝形聚神的真諦。用之對散文的解釋,就是説這些散文殊途同歸的凝聚點都是情感,也只能是情感。情感是無所不包的感動,無所不在的觸動,無時不有的驅動。每個瞬間都來之不易,難能可貴,怠慢不得,應該珍惜!因此,圍繞着情感的種種特質,我將這部散文集,分為親情、鄉情、感情、心情、深情、事情、神情、動情、傾情、凝情、激情、閒情12個部分。希望能夠通過貫穿始終的一條線索把各種散裝的具體形態串聯在一起,將自己熱情觀照的散文世界的許多細枝末節,都能夠囊括其中。“與其更好不如不同。”歲月漸遠,芳華已逝,當我翻開這一篇篇文章,在校讀的過程中,有時依然會熱淚盈眶,情不能已。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對於寫作者來説,流淚點就是動情點。也許作者與文字之間最大的默契,不僅要懂得言外之意,更要善於經營言內之意,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將該留的留住,將該刪的刪去。我深感每篇文章都寫有所值。

  關於書名,我自己琢磨了很長時間,也和朋友們商量多次。書名是書稿的門面,應該是內容的凝煉和作者的青睞。這期間我也想過許多名字,逐步淘汰,權衡再三,最後確定為《此情此景》。我主要有三點的考慮:一是強調明白曉暢。習慣運用的常用語,沒有神秘感,沒有朦朧感,沒有微言大義,一語破的,一目了然。此情此景就是生命的現場。它不是一堵墻,而是一扇窗。二是強調情景融洽。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些紛紛擾擾,起起伏伏,説白了就是“情”和“景”兩個字。它們可以分別作為側重的描寫對象,但完全分開是不可能的,因為情與景是與生俱來的連體,不可分割,情是景中情,景是情中景,離開景來談情,情便沒有載體,離開情來講景,景便沒有靈魂,所有寫情的都有景,所有寫景的都有情,所能彰顯的寫作正道就是情景合一、情景一體。三是強調此時此刻。所有情景都是此情此景。只要能夠寫出來的情感故事,就意味着已經是過去式,但對於我來説,自己能夠想到的或寫出來的一切,肯定都是那些在人生中極為深刻的東西,烙在心中,力透紙背,它們寄存在某一個角落,無聲無息,只要訴諸筆墨,永遠都是正在進行時,就像發生在當下一樣,總是那樣歷歷在目、栩栩如生。

  原本備一張照片用於勒口作介紹用的,後來美編將其直接放到封面上,並作精美編排。我曾請教他們為什麼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他們説用《此情此景》的作者正在看《此情此景》這本書,就是為了強調“此情此景”在此時此刻的主題。通過這種雙層疊加,書名更能名副其實。他們如此用心用情的此情此景,也是我十分難忘的此情此景。

  這本書稿能夠順利出版,要十分感謝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張志剛社長、徐蕾總編輯和李思思編輯。為了盡快出版好這本書,他們從策劃構思到框架結構,再到篇目篩選,甚至是語言文字,都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他們對書稿嚴格把關、一絲不茍的精神令我感動,本書也凝聚着他們的心血和汗水。有時下班以後,發現書稿問題,責任編輯都會及時與我溝通,希望每篇文章、每個段落、每句話、每個詞,都能經得起推敲,展示應有的品質。説實話,作為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能夠在母校的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散文集,我深感榮幸,非常親切,非常感激,也非常有意義!同時,我也要特別真誠地感謝良師益友儲福金先生,他在自己創作十分繁忙和特別緊張的情況下,慨然提筆,撥冗作序,寫得真切,寫得真摯,寫得真誠,寫得真實,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確實是行家風範、大家手筆!

  風雨人生夢,萬紫千紅春。“片片綠葉瀉心語”,落筆深情變微瀾。悟隨春風成過客,留待草木聽雨聲。沒有驚艷的時光,沒有溫柔的歲月,卻有情感的風景。這是我的風景,也期盼能夠成為你的風景!(張永祎)

  

相關稿件

【糾錯】 [責任編輯: 沙佳儀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