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聚焦新賽道 看智造江蘇如何“搶身位”

2022年01月10日 07:37:07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江蘇出臺制造業“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

  新賽道上,看智造江蘇如何“搶身位”

  1月4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295個重大項目在蘇州開工,科技“濃度”高的先進制造業項目尤為亮眼;同一天,南京“新年第一會”上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若幹政策意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創新型鏈主企業成為焦點;圍繞“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常州市對外發布引資計劃——緊盯全球頭部企業,全年招引100億元或10億美元項目4個以上……新年伊始,全省各地聚焦新賽道,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步履頻頻。

  當前,智能制造成為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焦點,企業通過設備、技術的升級來替代傳統人工已成大勢所趨,“江蘇智造”再迎“風口期”。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在競逐全球的過程中該如何把握此輪機遇,實現“彎道超車”?面廣量大的江蘇企業,數字化變革進程又該如何再提速?去年年底,我省出臺制造業“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為制造業未來發展指明新路徑。

  新賽道上,“智改數轉”尚有卡點

  數字化轉型是産業邁向中高端的重要路徑。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大力推進全國先進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和智能改造;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加快推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這是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為江蘇制造業發展描繪的清晰圖譜。

  江蘇是最早整體轉向“智造賽道”的省份,也是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種子選手”。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計培育創建1307個省級智能示范車間、42個智能工廠、135個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86個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8930家星級上雲企業,建成5G基站12.1萬座,兩化融合發展水準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

  “江蘇以實體經濟見長,制造業家底厚,有能力把握智能制造新的‘窗口期’。”省社會科學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認為,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順應了全球新一輪智能化、數字化科技革命潮流,不僅豐富了産業應用場景,也錨定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與路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然而,推進智能制造是一項復雜且龐大的係統工程,與美歐日等制造強國相比,我省智能制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還處在初級階段,仍有不少制約智能制造的突出問題存在。比如,基礎的核心裝備、零部件、高端軟件等難題亟待攻克,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的人才培養體係尚未完全建立等。尤需注意的是,作為市場主體、創新主力,企業目前智能制造自主支撐能力不強,智能化改造中的智能裝備、控制軟件和係統軟件等總體依然受制于人現象突出。

  新賽道上,“智改數轉”究竟“卡”在哪裏?“想要激活數字經濟這個‘關鍵增量’,就必須注重數字要素與傳統要素的有效整合。”作為數字技術的研發人員,讓中科曙光江蘇分公司高級工程師左洪年遺憾的是,盡管江蘇一直在加強研究數字技術、力爭壯大“新興數字産業”,但這些年來很多數字技術依舊是“懸在半空”的前沿技術,還在尋找落地場景、落地形式階段,亟需依附各種傳統場景、産業,釋放多重價值。

  一邊是技術無法落地,一邊則是企業不會用、不能轉。“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同企業的定位和難點也是不同的。”正牽頭産業互聯網建設的南京鋼鐵數字應用研究院院長林錦斌舉例説,對于南鋼這樣的龍頭企業,難的是怎樣肩負責任打造輻射整個行業生態的數字化平臺,反哺和牽引行業向更高階段演進。而對于産業鏈上的廣大中小企業,則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用數字化技術和能力來做強自己,怎樣以“最小代價”參與進來。

  對于江蘇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在江蘇省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南京郵電大學數字經濟研究所所長姚國章看來,“江蘇智造”在實踐探索發展過程中,要搶抓時間窗口、釋放轉型空間,尤其是與廣大企業的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助其把握數字化轉型升級機遇,煥發企業活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制造業以智能制造為總牽引,與工業互聯網緊密結合,一體化推進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更好地發揮我省先進制造業集聚的綜合優勢,力爭國際領先地位的思路愈發明晰而堅定。

  “十大工程”,撬動企業“轉起來”

  智能制造方向既明,那麼,究竟該怎樣改、如何轉?

  “電池市場規模增長非常快,海量需求以及高品質需求撲面而來,迫切呼喚産業鏈‘智改數轉’升級,只有‘全鏈條式’的智能化、數字化,才能給這個行業提供巨量的、穩定的供給。”每到冬天,省動力電池産業創新聯盟秘書長楊凱都要解釋很多次關于由動力電池“掉電”引來的産業疑慮。

  他很高興看到,人們對“産業能不能行”問得越來越少,對“産業協同怎麼做”問得越來越多,但他也有遺憾:“動力電池産業迭代很快,新技術不斷涌現,産業不斷躍升,上下遊可謂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然而當前産業鏈‘智改數轉’基本是下遊客戶出題,設備廠商來解題,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楊凱期待,從材料制造、電池制造到整車制造,上下遊進一步協同發力,設備廠商可以參與動力電池部分的開發,産業鏈交互走深走實。

  隨著《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印發,並提出到2024年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面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重點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5%,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超過80%,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接近90%的目標,楊凱的期待將更快實現。

  翻看《行動計劃》,不僅明確了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準“三大顯著提升”的總目標,還對重點任務進行了具體部署:聚焦省重點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産業鏈,大力實施“十大工程”,加快推動龍頭骨幹企業、中小企業、産業鏈“智改數轉”,夯實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軟件、智能硬體和裝備、網絡設施及安全等基礎支撐,加大優秀服務商培育和典型案例推廣應用力度,推動“智改數轉”各項任務加快落地落實。

  産業鏈轉型提升是關鍵。“以需求為牽引,以産業鏈為紐帶,江蘇將加快培育、壯大智能制造係統解決方案服務商隊伍,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增強數字化轉型支撐。”省工信廳綜合規劃處處長余雷表示,接下來,將重點遴選和儲備數字化優秀解決方案,加快推動江蘇制造企業及産業鏈上下遊單位智能制造建設進程,構建協同創新的生態圈。

  企業分類技改是重點。南通提出實施“1521”工程,力爭“十四五”期間培育千億級企業2家、百億級企業25家;常州安排扶持專項資金2億元,以“單項冠軍”培育為關鍵手段推動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蘇州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規上1.2萬家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眼下,各地紛紛用專項政策、扶持資金、平臺載體等杠桿,撬動企業“轉起來”,但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依舊是“智改數轉”的重點和難點。

  “《行動計劃》提出‘一平臺、全診斷、顧問制’這一解決方案。”余雷解讀表示,今後將建設一個全省性的中小企業“智改數轉”雲服務平臺,每年重點培育1000家星級上雲企業;省、市、縣協同開展免費診斷,力爭對全省所有規上中小企業轉型“精準把脈”;此外,對“專精特新”等重點企業,實施智能制造顧問制度,力爭“一企一策”。

  何雨建議,在“智改數轉”過程中,也要打造“高峰”和“高原”——既發揮龍頭企業、骨幹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構築江蘇制造業“智改數轉”的高峰,全面對標世界一流制造業企業,拓展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應用場景,又要調動各類“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的積極性,構築江蘇制造業“智改數轉”的高原,繼續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發揮稅收、金融、環境等政策的傾斜作用,鼓勵江蘇各類制造業主體積極加入,匯聚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智改數轉”洪流。

  合力“加油”,重塑“智造江蘇”優勢

  放眼未來3年,如何保障“智改數轉”行動計劃落地,在新賽道上讓“智造江蘇”搶佔身位、重塑新優勢?

  早在去年蘇州市的“新年第一會”上,該市就率先發布了“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出臺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一係列政策文件。“我們針對企業缺方案不敢轉的難題,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為企業免費提供診斷服務;針對企業缺資金不願轉的難題,出臺專項貸款貼息政策,推出智能制造貸等金融産品和服務。”蘇州市工信局副局長金曉虎介紹,截至當年底,蘇州已有6000多家工業企業推進實施了8000多個“智改數轉”項目,工業互聯網規上應用企業近5000家。

  蘇州也為我省各地推動兩化融合、支援工業企業“智改數轉”提供了成功范例。事實證明,新賽道上“搶身位”,是一場“團隊賽”,需要“政、産、學、研、金、服、用”的協同發力,一起為突進的智造列車“加油”。

  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援、機制創新是最重要的支撐。余雷介紹,為順利實現“智改數轉”3年目標,省工信廳將牽頭成立省制造業“智改數轉”戰略咨詢工作專家組,開展研究,分類制定推進指南。我省還將探索建立制造業“智改數轉”成效評估指標體係,開展全省制造業“智改數轉”監測工作,為政策研究、宏觀決策等提供支撐。

  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尤為重要,將提升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的意願和熱情,帶動全省“智改數轉”按下“加速鍵”。自2017年起,江蘇省每年安排4億元綜合獎補資金支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其中獎補中小企業佔比近八成。

  根據最新計劃,省財政每年將安排12億元專項資金,採取貸款貼息、有效投入補助等方式,支援工業企業“智改數轉”。“我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省級財政補助的基礎上,給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補助,形成政策疊加效應。”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還將研究制定“智改數轉”費用納入研發費用范圍指引,引導企業更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擺脫“路徑依賴”,各地也在探索打出匹配實際發展程度的“地方牌”。“蘇州將進一步細化‘智改數轉’推進機制、優化創新生態、強化要素保障、深化區域協同,綜合運用貼息獎勵、診斷服務、標桿輸出等措施來分行業、分領域、分集群、分規模加大推進力度,放大創新資源匯聚效應和倍增效應,帶動全市‘智改數轉’向縱深發展。”金曉虎説。

  專家指出,“智改數轉”能否成功,終究還是看企業。放眼未來,何雨提醒,江蘇工業企業“智改數轉”還需注意創新體制機制,釋放出不同主體間“智改數轉”的化學反應,比如加大制造業企業與資訊數字化、智能化企業的融合力度,加大科研院所與制造業企業的有效融合,盡快形成一批與“智改數轉”相適配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援。(付奇 王夢然)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24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