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昆曲摘梅第一人張繼青逝世,她是無數人心中“最美杜麗娘”

2022年01月07日 08:38:55 來源: 現代快報網

  1月6日,現代快報記者從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獲悉,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張繼青2022年1月6日12時56分仙逝金陵,享年83歲。張繼青是首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獲得者,她所扮演的杜麗娘驚艷四方,成為一代經典。“張繼青先生千古!月落重生燈再紅!”“旦角祭酒,她是我心中最美的皇后”“張奶奶的曲翻來覆去聽過幾百遍”……一時間,無數戲曲愛好者、業內人士悲痛不已,願天堂姹紫嫣紅開遍,良辰美景下再遇她。

△“最美杜麗娘”張繼青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供圖

  她是全國“第一朵梅”,曾把昆曲帶出國門

  在梨園界,張繼青因為把《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和《朱買臣休妻》中的《癡夢》演得爐火純青,讓觀眾看得魂飛天外,而得了一個美譽:“張三夢”,也有人叫她“昆劇皇后”,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就是因她而設。

  1983年,應《戲劇報》《戲劇論叢》的邀請,她進京演出“三夢”。看了她的演出,臺下的戲劇界大師個個滿口稱讚。張繼青曾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當時,在全國還沒有為演員而設立的獎項。為了推動全國各劇種的繁榮,于是,中國劇協決定設立戲曲‘梅花獎’,各位專家給我打了高分,于是,我成了全國的‘第一朵梅’。”

  張繼青還是中國第一個把昆曲帶到海外的人。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出國演出的一般都是京劇武戲,因為武戲動作多、臺詞少,外國人看得懂。而昆曲,用的是600年前的臺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1980年,蘇州與意大利威尼斯市結成友好城市。後來,意大利威尼斯邀請蘇州的京劇去演出,同時,威尼斯市長還親點了張繼青,讓她一同去演出。因為語言問題,張繼青一直很擔心,意大利人能看懂昆曲嗎?但首場演出落幕時,掌聲不絕,謝幕謝了10多次,觀眾還不肯走。

  劇團雜貨一人通包,每日練3功唱出好嗓子

  時間拉回至20世紀30年代,張繼青出生在浙江嘉興烏青鎮(今烏鎮)。那時的烏鎮籠罩在抗日戰爭的炮火中,剛出生不久的張繼青卻兩次以嘹亮的“歌喉”大哭不止,使一家人被迫轉移藏身之所,而躲過了炸彈的襲擊。

  四處飄零的童年裏,衣食溫飽是最大的企盼。但説起昆曲,張繼青覺得自己很幸運。小時候,她就在蘇州小鎮的茶樓上,一邊抱弟弟,一邊看祖父拉胡琴,覺得很有意思。14歲那年,因為家庭貧窮,她被介紹進了民鋒蘇劇團。張繼青曾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回憶起這段時光:“當時,管茶水、搬道具、跑龍套、拉大幕等都由我一個人包了。”拉大幕的時候,她總是在舞臺邊上偷偷地看著臺上的劇情,暗暗地模倣著,由于看戲太入神了,不是把幕拉早了,就是把大幕拉遲了,甚至把幕拉反了。

  1954年,早已醉心戲曲的張繼青終于等來了學戲的機會。她得到了昆劇老前輩尤彩雲、曾長生等人的指導。後來,蘇州當地政府又請來了“傳”字輩老師來教戲,請技藝高超的武功師教功。由于張繼青的好學,得到了昆曲大師俞錫侯的喜愛,當時,俞錫侯規定張繼青一天必須練3功,一功20遍,用火柴棒數著唱,不滿20根,絕不收場。日復一日,張繼青終于練出了一條寬、厚、脆、亮的好嗓子。

  “別無所求,只想把昆曲傳下去”

  2003年,在白先勇的堅持下,一直堅持只教學生不收徒弟的張繼青破了例,一口氣收下三個徒弟:蘇州昆劇團的沈豐英、顧衛英和陶紅珍,後來張繼青又收了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員單雯為徒。2009年,張繼青在文化部舉辦的中青年昆曲演員學習班上教了26位學生,被評為“最認真的老師”。

  為昆曲奮鬥了一輩子,有人問張繼青還有什麼心願未了,她的回答是那麼樸實:“沒什麼其他心願,就是帶學生!過去我的主要職責是演戲,我就專心好好演戲;現在我的主要職責是當老師,我就好好教戲。我別無所求,只想把昆曲傳下去。”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張繼青依然在做著很多幕後工作,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的很多劇目都要請她“把脈”。場下,她總是那麼仔細地為演員們“扣戲”,關切的眼神那麼暖,2019年,她的徒弟單雯成功摘“梅”,而她奪魁劇目正是張繼青老師親授的《牡丹亭》。

  從青春到中年,張繼青用最美的時光書寫昆曲,晚年將自己的歲月與昆曲以另一種方式“纏綿”下去,她的曲,將永遠在人們心中悠遠飄香。(張然 宋經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2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