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昆山融媒:在變革創新中追求“化學質變”

2021年12月30日 12:45:56 來源: 新華網

  作為中宣部重點聯繫推動、全國首批建設試點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昆山市融媒體中心試點建設吸引了各方關注。這是一場沒有參考“方程式”的全新“實驗”。三年時光,從配置資源、催化融合,到深度“反應”,昆山融媒改革“化學質變”全面顯現。

  以機制創新“配伍”要素資源

  今年 11月5日—10日,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盛會期間,來自昆山市融媒體中心的年輕報道團隊與各媒體同行同場相競,以專業的表現贏得肯定和讚許,展現出毫不遜色的風採。

  這是一支年輕卻善打硬仗的團隊,從2019年8月組建至今,歷經三載磨合、歷練,開始從“物理融合”邁向“化學質變”,戰鬥力全面提升。

  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對于提升地區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強化基層治理,夯實縣級執政基礎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中宣部重點聯繫推動、全國首批建設試點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昆山市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重要性和標本意義不言而喻;但另一方面,因為沒有成功經驗參照和案例援引,這項試點從一開始就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不是簡單的“加減法”和排列組合,它涉及到崗位分工、平臺搭建、內容創新、薪酬改革等一係列重要課題和變革。

  破而後立,向難而行。這是昆山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同樣也是昆山融媒人內心的信條。2019年8月12日,昆山市融媒體中心挂牌成立,標誌著縣級融媒體建設的“昆山實踐”開啟新征程。創建初始的昆山融媒面臨著“機制怎麼建、人心如何融、錢從哪裏來”等一係列問題。面對困難,融媒體中心班子抽絲剝繭,直擊“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尋找到突破口,把捆在身上的有形無形“枷鎖”打破,徹底破解職責不清、陣地弱化、創新乏力痼疾,打造一支全新的現代傳媒團隊。

  按照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定位,昆山市融媒體中心在深入調研、求證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改革路徑,以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市場化激勵為切入,全方位重構運作體係:在組織架構上,以全媒體思維優化運作模式,建立協同聯動高效機制,成立編輯委員會、經營管理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實行“委員會模式”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常態化的溝通協商機制,成立全媒體指揮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客戶端運營中心、技術中心、産業發展中心、行政中心六大中心;探索形成現代媒體運作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以及“媒體+政務”“媒體+服務”等運作模式;同時落實責權利配套,全面推行目標責任制考核,實施“核崗定編”“預算控編”機制,建立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動態管理模式。通過不斷推進資産、人員、平臺整合,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以人心相融催生“化學反應”

  融媒改革,是一場考驗智慧與定力的綜合“實驗”。機制創新,只是配比好了反應要素資源,要要觸發這場反應,必須“催化”人的活力和潛能。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兩個在一個屋檐下共生共進的團隊,要産生1+1>2的效應,就必須做透人的文章。“只有人心相通,才能精神相融,力量相加,同向而行,同頻共振。”

  營造“一家人一起拼”的局面,首先要打破“圍墻”,破除平臺壁壘、門戶之見。中心在平臺再造基礎上進行全面人員重組,徹底打通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移動端各平臺,形成“報、臺、網、端、微、屏”融合傳播矩陣和“統一策劃、一次採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全媒傳播”的流程格局。從單兵出擊到多軍種協同作戰,昆山融媒“鐵軍”浮出水面。

  維係一支隊伍的,除了平臺,還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為正向激勵團隊,讓每一個人在係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最大效能,昆山市融媒體中心打破行政事業僵化體係,真正做到把“帽子”戴到有能力的人“頭上”,把“票子”發到幹實事的人“手裏”,為優秀人才提供寬廣的發展空間;同時,實施“年輕人才琢玉計劃”“優秀骨幹匠心計劃”“青藍對接精準提升計劃”等一係列人才培養激勵計劃,打造人才梯隊;中心還加大技術創新和新媒體平臺建設方面投入,重點打造自主可控的“媒體+政務+服務+商務”平臺,布局優勢産業,不斷拓展媒體服務産業鏈,增強造血功能。

  見微知著,潤物無聲。融媒改革,既要有大刀闊斧般的果敢和勇毅,也要有日拱一卒式的細致和堅守。昆山市融媒體中心主任左寶昌至今還記得,中心剛成立開員工大會時遇到的“尷尬”情景,因為沒有足夠大的會議場所,單位不得不臨時借用鎮區一所小學的禮堂。那次經歷令大家“耿耿于懷”, “我們一定要徹底改變融媒人的工作狀態和環境,讓大夥在單位體驗到家的溫暖感覺,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了營造栓心留人的事業氛圍,激發團隊精氣神,中心全面打造“品牌文化”工程和“員工幸福”工程,通過建設企業文化、提升辦公環境、開展關愛行動,不斷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中心建成了環境整潔、配餐豐富的自助餐廳,徹底解決了員工的“吃飯難”問題;精心打造了“融媒e家”,設立信仰空間、創新空間、共用空間和減壓空間,美化了辦公環境,提供了創新舞臺。

  最是動人平常事,一針一線總關情。在員工眼中,中心領導既是業務骨幹,也是暖意滿滿的知心好友。每位員工生日時,中心主要領導都會送上一張生日祝福卡,裏面寫上溫暖的祝福語和心裏話。這樣的感動凝聚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通過“加減乘除”法做好人心融合文章,中心營造了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從領導班子成員到普通員工,趕、學、轉、幫蔚然成風。 “一家人一起拼”成為昆山融媒大家庭最靚麗的底色。

  以內容“升華”鞏固“實驗”功效

  一條路,落葉無跡,走過春秋,留下記憶。回顧“昆山之路”走過的每一步,無不凝聚著勇氣和汗水。“幹得精彩,也要唱得漂亮”,這是一座城的自信。為了給城市發展鼓呼助力,昆山融媒人不遺余力。

  今年11月8日,第22個記者節來臨之際,昆山市委書記周偉深入昆山市融媒體中心調研。他勉勵中心幹部員工,要主動服務中心大局,始終扛好助推發展的責任擔當,講好昆山故事、傳播好昆山聲音、塑造好昆山形象。要圍繞中心當好“鼓手”, 要建言獻策當好“助手”,衝鋒在前當好“號手”, 拿出“胸懷一座城”的氣魄, 準確把握發展大勢,突出報道好新舉措新亮點,營造比學趕超的火熱氛圍。

  融媒時代,各種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但“內容為王”始終是媒體生存發展的“不變法則”。面對“建設新城市、發展新産業、布局新賽道”新使命號召,昆山融媒人緊緊圍繞昆山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精心策劃宣傳報道,進一步提升主流輿論宣傳的品質和水準,全力打造新媒體矩陣,助力中心工作,聚焦民生熱點,傳遞社會正能量,頻頻推出有“昆山溫度”和“昆山質感”的優秀作品,唱響了振奮人心的“昆山好聲音”。

  結合各平臺傳播特點和優勢,昆山市融媒體中心持續深化內容生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步發聲、同向發力、同頻共振,打造了一批爆款作品和融媒矩陣,實現傳播效果最大限度提升:《昆山發布》、《第一昆山》微信公眾號閱讀量、點讚量逐年攀升,粉絲數超90萬;《第一昆山》App上線僅一年多,下載量突破100萬,用戶超35萬,實現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社會治理三大類148項服務功能無縫接入,涵蓋了市民生活辦事的方方面面,為用戶提供了剛需高頻的掌上服務應用場景,基本實現“一端在手,辦事無憂”;此外,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內容上新也助力形成全媒體傳播格局。結合建黨百年重要時間節點,推出《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全平臺總欄目和“黨史少年説”“黨史青年説”“黨史英模説”“紅色檔案説”等6個微視頻係列,引發強烈反響。

  做好新聞宣傳是黨媒的立身之本,昆山市融媒體中心在從“相加”邁向“相融”的過程中,始終堅守社會責任,抓好新聞宣傳,在實戰中檢驗融的成效。今年來,年輕的昆山市融媒體中心團隊迎來了一次次“大考”:慶祝建黨百年、昆山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滬蘇同城化、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昆山市臺資重大項目簽約開工活動、昆山市新興産業發展大會……一次次重大活動的採訪現場,總有昆山融媒人忙碌奔走的身影。

  “我們不只是昆山現代化建設的記錄者和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和推動者。”為了提升傳媒服務的精準性和針對性,昆山市融媒體中心深耕政務服務,專門成立市委市政府專班,進行無縫對接,靠前服務,將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第一時間宣傳落實好;採編人員下沉基層一線,抓取採寫“帶露珠、沾泥土、帶熱氣”的鮮活新聞作品,打造基層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和服務區鎮的“連心橋”。

  專欄“貼地飛行”,做好“媒體+産品”文章。中心全新推出《第一視角》《對話企業家》等融媒體産品,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百姓最關切話題,深挖重大新聞背後故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企業、群眾的“急難愁盼”。今年4月,中心重磅推出的深度訪談類欄目《對話企業家》欄目上線以來,邀請友達光電、緯創資通、澤璟生物制藥、清陶發展等18位領軍企業負責人走進節目,暢談發展經驗和理念,溝通問題解決辦法,贏得了良好反響。

  記錄社會動態,關注民生民情,定格鹿城美景……昆山市融媒體中心成立以來,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要求,多維度呈現了昆山高品質發展的務實之舉,一個傳播形態多樣、傳播體係現代、具有一定話語權的融媒平臺不斷發展壯大,在積極推進媒體融合過程中,融媒體中心一批“現象級”作品引發廣泛關注和好評,有560多件被國家級媒體轉載(發)。在2020年全國1700多個縣(市、區)融媒體中心廣播電視臺參選活動中,昆山市融媒體中心獲評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這也是當年度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孫星星 蘇宣)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1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