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揮別“小散亂” 江蘇352家食品小作坊獲評“名特優”

2021年12月27日 07:37:41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全省352家食品小作坊獲評“名特優” ——

  揮別“小散亂” 邁向“精美特”

  南通林梓鎮的老萬和潮糕、蘇州採芝齋的粽子糖、淮安漣水縣高溝鎮的雲福捆蹄……各種精致的“江蘇味道”,不少來自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小作坊。江蘇現有食品小作坊1萬余家,它們滿足著多樣化的食品消費需求,提供著百姓就業謀生的機會,傳承著獨具特色的鄉愁滋味。

  今年年初,“推進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工作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全省市場監管部門瞄準食品小作坊開展提檔升級,確保“舌尖上的安全”。近日,通過作坊主自主申報、縣市局擇優推薦、第三方測評指導、群眾投票、網絡公示等程式,352家省級“名特優”食品小作坊名單正式亮相。

  提檔升級,爭當小作坊“排頭兵”

  在盱眙縣淮河鎮洪建村的永豐龍蝦加工廠,一只只小龍蝦通過清洗機衝洗、高溫蒸煮、液氮速凍等標準工藝流程後,快速裝盒,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今年廠房改造升級投入將近50萬元,徹底改頭換面。你看,車間隔斷全部用不銹鋼重做,連空調出風口的朝向都有要求,做菜勺子上有一個‘小癟子’都不行,我們在市場監管部門指導下一一整改到位。”永豐龍蝦的老板孫玉橋講述小作坊的“巨變”,像竹筒倒豆子一樣,“當時花錢真心疼,但提檔升級後,銷量上來了,今年産值能達到500萬元。”

  永豐龍蝦是今年唯一上榜的龍蝦加工作坊。“今年盱眙縣有48家小作坊申報‘名特優’,最後只有5家成功了,真是過關斬將。”孫玉橋告訴記者,“永豐龍蝦擁有近千畝的標準化龍蝦養殖水面,從龍蝦源頭把控到後期加工銷售,做好每個細節,才能摘得‘名特優’。”

  小作坊關係大民生。由于小作坊大多散落于大街小巷,入行門檻低,作坊主食品安全意識普遍薄弱,生産條件簡陋,風險隱患較多,一直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和難點。今年以來,我省市場監管部門因地制宜對近3000家食品小作坊進行軟硬體改造,6月份開始的江蘇省食品小作坊第三方技術幫扶工作,覆蓋了全省106個縣(市、區)的900余家食品小作坊,“一企一策”幫助昔日“小散亂”變身“精美特”。

  省級“名特優”食品小作坊評選競爭激烈,不少作坊因為一些細節不到位而落選。

  泡豆子、點鹵水、壓千張、做豆腐……天還未亮,南京市江寧區聖孝豆制品經營部的經營戶平和順忙得不亦樂乎。今年,聖孝豆制品經營部申報了省“名特優”食品小作坊,但沒評上。“其中一個扣分點是生活區和銷售區區分不到位,銷售區出現了個人物品,現已全部整改。評選對我們進一步提升很有幫助,明年會繼續參加評選,爭取越做越好。”平和順説。

  經過提檔升級,不少小作坊已成當地知名品牌——

  夜幕漸沉,華燈初上,南京街頭多處可見排著長隊的鴨子店,喬派食品廠正是其中醒目的一員。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南京喬派食品廠在監管部門的幫扶指導下,投入近300萬元,重新選址、科學布局,形成自己的工藝流程和産品品牌。如今,喬派食品廠擁有44家門店,“喬派鴨子”聲名遠揚。

  南通林梓鎮的老萬和潮糕,是當地人喜愛的傳統點心,林梓潮糕制作技藝也是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從家庭作坊到持證辦廠,如今的“老萬和”,擁有專業技工團隊,配備現代化衛生設施,年銷售額達到200萬元,成了響當當的“中華老字號”。

  煥發新生,“老手藝”成創業熱土

  採訪中記者發現,曾經不受創業者待見的小作坊,如今成了“香餑餑”。一批年富力強的青年人,讓鄉間“老手藝”煥發新生。

  老岳酒坊位于鎮江市最南端的江南古鎮——寶堰。酒坊工藝傳自正統的寶堰米酒釀造技藝,已有上百年歷史。2017年,30歲出頭的岳陽回到家鄉,傳承父親岳加令的技藝,成為老酒坊第四代傳人、鎮江市非遺寶堰米酒釀造技術代表性傳承人。

  成為新任掌櫃後,岳陽在堅持傳統手工釀造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去年,酒坊改造升級新的釀酒基地,設計了發酵車間、存酒地窖、展廳、品酒區、會客廳等功能區,充滿了現代氣息,年産量擴大了約10噸。“酒的售賣方式也在蝶變。太爺爺是挑著扁擔在周邊售賣;爺爺那一輩,是推著獨輪車外出賣酒;1996年,酒坊在父親手中開始規模化生産,主要銷往蘇南、蘇中地區。”岳陽説,如今,他通過物流將酒發往全國各地,每年大概能銷售40噸酒。將酒坊做精做強,成為岳陽追逐的夢想。

  小作坊不僅吸引了一批“追夢人”,也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12月23日,當記者聯繫上陳治國時,他正和員工們熱烈地討論直播。出生于豆制品世家的他,去年9月放棄南京一家大型食品上市企業的高管職位,回到家鄉鹽城市阜寧縣羅橋鎮沿邊村。“‘豆軼坊蒲包茶幹制作技藝’是市級非遺,到我是六代傳承,如果我不做,以後手藝可能就沒了。”44歲的陳治國打趣道,“這一年來,我不僅是老板,也是企業公眾號的撰寫者、貨車司機。從沒想過,自己居然還能開廂式貨車,村裏唯一一個會電腦的人被我培養成了會計。”

  陳治國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整合行銷資源。如今豆軼坊已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品牌,産品覆蓋了鹽城的商超農貿。今年,豆軼坊年銷售額達到700萬元,帶動當地30多人就業,僅工人工資就發放近100萬元,陳治國也獲評鹽城市“鄉村振興技藝師”。對未來發展,他信心滿滿:“明年銷售額至少翻一番,進一步帶動技藝傳承、帶強産業發展、帶領鄉鄰致富,培養更多鄉村人才。”

  在英國學成回到家鄉無錫的張驥,將小作坊和當地玫瑰産業結合經營,注冊了“愛伊朵”糕點坊。他找到當地會鮮花餅制作技藝的師傅,在無錫市監管部門的指導下,設置專門的制作間並制定了管理制度,純手工制作過程都在消費者眼前完成。不同于老一輩的守成,他通過線上不斷向外拓展客戶,鮮花餅市場從蘇錫常走向了全國。

  科學監管,小作坊邁向大舞臺

  讓小作坊成為有奔頭的産業,我省明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開展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目前全省已建成47個。

  徐州豐縣現有各類食品小作坊300余家,為改變小作坊“散亂差”的現狀,豐縣在蘇北地區率先推進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目前,豐縣有3個集中加工區,58家小作坊紛紛入駐,其中包括老黑熟食、巢湖何記鹵菜、李家熟食、秦記面筋等“豐味名吃”。豐縣“老黑熟食”的老板蘇善明高興地説,“進入集中加工區,獲得首批‘小作坊證’,産品品質更有保障,今後經營也更有保障!”

  豐縣集中加工區建設堅持“政府扶持、市場運作”,設立建設專項資金,並出臺補貼方案,吸引經營戶入駐。對入駐商戶3年內給予房屋租金每年50%、30%、20%的補貼;燃氣、電接入費用政策性減免,燃氣、水費按照相關文件給予優惠。“以前家庭作坊監管面廣量大,尤其是食品添加劑的管理,管控相對滯後。”豐縣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産科科長李潔深有感觸:“現在,小作坊集中加工區由投資方投資建設廠房和污水處理、廢氣排放、産品品質檢驗室等配套設施,同時引入智慧化監管平臺,食品加工全過程都得到有效監控。”

  小作坊集中加工區不僅保障了食品安全,部分地區更是因勢利導,將其建成當地的特色旅遊景點。位于南京江寧區的湯山七坊,是全省首批小作坊集中加工區。湯山七坊農家樂專業合作社旅遊經理馬軍介紹,七坊指的是豆腐坊、酒坊、醬坊等七家食品小作坊,每家各具特色,産品都是純手工打造。“我們將七坊的打造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將七坊的特色工藝設計成互動模式,讓遊客體驗磨豆腐、蒸年糕、釀米酒等傳統農事活動,通過‘旅遊+小作坊’的探索,小作坊更紅火,也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江寧區市場監管局湯山分局負責人蔣伶俐告訴記者,讓社區參與到小作坊的日常管理中來,破解了監管難題。“我們在七坊率先投用食品加工小作坊工作站,採用全透明玻璃,每個小作坊的産品和原料都要送到站點進行快速檢測。遊客可以享受到‘你點我檢’服務,免費檢測購買的食品,並現場查看檢測過程,查詢檢測結果。有安全保障的‘老味道’,已經成為江寧區鄉村旅遊的一張‘名片’。”

  除了推進集中加工區,各地還探索了不少創新做法。

  今年,無錫33家食品小作坊入選省“名特優”食品小作坊,獲評數量位列全省第一。據介紹,無錫在全省率先將全市825家食品小作坊的資訊通過微信小程式陸續公開。如果有消費糾紛,消費者在小程式上可一鍵轉至12315投訴,被投訴達到一定次數者就會被列入“黑名單”,以此推動小作坊精細化管理。蘇錫常三市對約2200家已登記的食品小作坊,以各地城市APP為平臺,啟動建立登記資訊互查互認合作機制,未來,在蘇州可以買到當天現做的無錫惠山油酥,常州街頭會出現最新批次的蘇州採芝齋糖果。消費者只要手機登錄城市APP,就可便捷查詢食品小作坊的登記資訊,溯源食品安全。

  省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産處處長宋傳榮説,下一步,省市場監管局將繼續培育食品小作坊示范點700家。持續完善小作坊産品追溯、資訊公示、負面清單等制度建設,積極探索社會共治新模式,推動食品小作坊從“加工價值”向“品牌價值”“文化價值”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洪葉 許海燕 梅劍飛)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820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