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拓展國際朋友圈 :讓世界了解真相 讓和平永駐人間

2021年12月13日 07:52:38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斷拓展國際朋友圈

  讓世界了解真相 讓和平永駐人間

  如何向全世界更好地講述南京大屠殺這一段歷史,推動其從南京的城市記憶上升為全球的人類記憶,從而進一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讓和平永續,這一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的中心議題。

  2014年和201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兩次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並參觀紀念館。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紀念館要發揮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對外傳播”,對為中國抗戰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要“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牢記囑托,紀念館致力于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國際傳播,與當年幫助過南京人民的國際友人後人共建國際和平大家庭,不斷提升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加強學術研究,傳承歷史記憶

  過去的一年當中,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研究成果豐碩,在國際上影響力越來越大。

  2021年相關研究新書首發共發布10余種圖書與雜志,其中英文著作1部、德文譯著1部、日文期刊2期、英文期刊3期。“今年出版的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是目前有關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最新外譯成果。”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介紹,本書立足于對中、日、美、德、英、丹等多國史料的梳理,對南京大屠殺發生的原因、大屠殺前後南京居民生活秩序的變化、大屠殺期間的西方人士等南京大屠殺事件的眾多層面及與此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客觀的研究。“本書以客觀的史實向國際社會揭示這一份世界記憶遺産的豐富歷史內涵。”

  紀念館還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華人教授陸束屏合作,出版《日軍南京暴行:德國外交文件中記載的南京大屠殺與劫後社會狀況》。本書還將分別用德文、英文在德國、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地出版發行。

  省社科院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王衛星介紹,目前《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每期英文期刊約1200冊、每期日文期刊約1000冊,向美國、英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發行,發行范圍覆蓋著名大學、主要圖書館、重要研究機構與學者等,這有利于進一步加大期刊國際化探索,促進中外人文交流。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介紹,“紀念館的史料數字化在2021年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該數據中心平臺已通過驗收,正式上線後將成為對世界公開的南京大屠殺研究專業數據庫,智慧化、數字化技術不僅能夠幫助參觀者直觀了解歷史、感受真實,還能讓研究者更加方便地利用史料和建立發散式圖譜,有助于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記憶。”

  紀念館2016年開始籌建全球首個南京大屠殺研究專業數據庫,打造全面、權威、開放、公益的數據平臺。2018年,紀念館開始對全館35年收集的約18萬件藏品與史料進行數字化,並對數字化數據進行深度加工。項目啟動至今,共對專題類、實物類、紀念類、紙質類4類5萬多件(套)文物和藏品進行數字化整合。紀念館將繼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加大南京大屠殺研究成果外譯的批示精神要求,繼續加強史料收集和整理,以史料研究和對外翻譯為重點,深入開展南京大屠殺重要文獻選編和外譯工作,爭取在明年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5周年之際推出新的研究成果。

  創新交流方式,增強傳播實效

  肩負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國際傳播重任,紀念館一直在“行走”。近些年,紀念館先後在聯合國總部以及法國、美國、丹麥、日本等國辦展。悲憫、憤怒和對和平的渴望……海外展注重從第三方角度表達,引發跨越國界的共情。

  2016年10月,《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走進法國岡城。岡城和平紀念館館長格裏馬爾迪説,“二戰期間亞洲戰場中國起到重要作用,但不管是南京大屠殺也好,日本侵華戰爭也好,這部分歷史實際上並不真正為西方人士所了解。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讓這段歷史被西方社會所完全了解和接受。”

  2018年6月,《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走進捷克。以利迪策大屠殺為引子,形成情感聯繫,展覽以歐美人士的視角為切入點,通過國際和平人士的歷史照片、文字記錄以及電影膠片資料,讓觀眾感受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及其給南京人民帶來的傷害,引起歐洲社會各界的共鳴。

  2020年11月,《南京國際和平海報展》巡展走進日本京都,以“和平與城市”為主題,通過海報這種世界性的視覺語言傳遞共鳴。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館長吾鄉真一表示,希望今後繼續合作開展此類活動,為了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2019年,江蘇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巡演德國柏林、漢堡和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和平和衝突研究院高級研究員Pascal Abb表示,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國歷史,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一部分,了解這些歷史教訓是人類的共同任務。

  在國內,紀念館也通過各種方式推動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國際傳播。今年12月13日,紀念館舉辦第三屆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以“共同體”為主題面向全球徵集和平海報作品,促進多元文化碰撞,彰顯“共同體”理念。截至10月30日,組委會共徵集到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效參賽作品7173件(組)。

  紀念館史料陳列廳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作為基本陳列受到廣泛關注。為了與觀眾更好互動,展覽出口設置留言簿。近兩年,紀念館開展觀眾留言分析,並作為智庫“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的重大課題立項。“2019-2021年,紀念館共收到境外參觀者留言1564份,來自77個國家和地區,以周邊鄰國為主。在語種上,有27種外語,外籍觀眾裏用英語留言的佔60%以上,另有15%的外籍人士用中文留言。”紀念館展陳部工作人員謝卓珺介紹,國外觀眾在參觀後,增強了對和平的共情,發出“南京大屠殺是一段可怕的歷史”“願逝者安息,願世界和平”等感嘆。

  聚合世界力量,共建和平未來

  “愛,傾倒在火上,和平伴隨著雨水,從灰燼中升起……”國際友人理查德·布萊迪的後人梅根·布萊迪説,“正如我在為南京創作的歌曲《感同身受》中所寫,希望世界各國人民都能採取行動,盡我們的所能,創造一個更富同情心的未來,建設國際性的和平大家庭。”

  紀念館與當年國際安全區友人的後代一直保持常態聯繫。2018年12月13日,克裏斯·馬吉在紀念館舉辦《歷史·和平·發展——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2019年7月,紫金草國際和平夏令營邀請國際友人約翰·拉貝、約翰·馬吉、理查德·布萊迪的後代來到南京,追尋家族先人的足跡。

  去年3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在歐洲蔓延。約翰·拉貝的後人托馬斯·拉貝撥來求助電話。4月21日,一批由紀念館、南京當地藥企等單位捐贈的醫療物資,由中國駐德大使館從柏林專程驅車700公里,送到德國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和托馬斯·拉貝手上。托馬斯·拉貝激動地表示,“在這一特殊時刻,來自中國的饋贈讓我再一次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民從來不會忘記向朋友施以援手!”

  紀念館還推出國際傳播期刊《南京國際和平通訊》,通過電子郵件定期點對點向近千名日本友人、500多名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外籍友人,以及全球400多個海外華人華僑社團發放。

  近年來,紀念館積極發展國際志願者,辦好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今年上半年,南京繼續創新留學生出國前思政教育,通過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的‘行前一課’活動,引導青年學子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出國後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講好中國故事、維護祖國利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教育服務部工作人員金海燕説。

  紀念館廣泛聯繫並招募國際志願者,他們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並在紀念館史學研究、文史資料翻譯、國際交流活動中發揮專長。紀念館目前有來自31個國家的172名國際志願者。今年紀念館重點培育9名國際志願者,將在國際傳播中發揮作用。

  每年12月13日前後,紀念館還和僑聯一起聯絡全球400多個華僑組織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海外公祭儀式,並提供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覽配套素材,增進華僑華人愛國情的同時,也增進國際社會的共同歷史認知,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外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傳承世界記憶,是為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讓和平永續。2017年,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批準南京成為世界第169個“國際和平城市”。2018年9月19日,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為主題的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在南京開幕。參加活動的中外嘉賓代表向國際社會傳遞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理念與決心,發出為維護世界和平不懈努力的呼吁,凝聚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的共識和力量,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揮積極作用。(付岩岩 孫慶)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815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