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江蘇推動智能制造走向“並聯式”發展

2021年12月10日 07:28:45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期間專家熱議——

  智能制造,走向“並聯式”發展

  由江蘇省政府、工信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于12月8日—10日在南京舉辦。

  會議期間,專家們指出,不同于德國從工業1.0到工業4.0這樣“串聯式”發展,我國制造業要發揮後發優勢,採取“並聯式”發展方式,即採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並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方針,不斷推動“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新亮點:從數字工廠看“3.0時代”智造之變

  未來數字工廠啥模樣?大會同步亮相的“雲上博覽會”將全年開放,包含應用示范、技術服務、産業生態三大“雲展區”,新增雲直播、雲招聘、雲會議等實用功能,吸引4000多家企業雲上參展。開幕式上,對位于南京溧水的西門子新工廠進行了“雲展示”。

  “這是一座按照工業4.0標準來建設的新工廠,也是西門子在中國首座原生數字化工廠。從規劃、建設到運營,完全依靠西門子原生數字化技術理念,‘數字孿生’覆蓋了工廠及産品完整的生命周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閉環。”循著西門子數控(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鬱榮的指引,記者看到,在這座將于明年投運的新工廠裏,可同時研發生産電子、電器兩大類産品,實現生産效率提高20%,産能增長近3倍,産品上市時間縮短20%,預計每年減少3300噸碳排放。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看來,這樣的場景正符合智能制造的新內涵——廣義而論,智能制造是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貫穿于産品、生産、服務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及相應係統的優化整合。具體而言,智能制造走過“數字化制造1.0時代”“數字化網絡化制造2.0時代”,迎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的“3.0時代”。深度參與其中,正是包括江蘇企業在內的中國制造的機遇所在。

  智能制造領域,制造技術是主體,智能技術是主導。在大會期間摘得首屆智能制造創新大賽總決賽一等獎的納博特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僅僅6年,已成為國內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軟件這條細分賽道上的佼佼者。“我們此次參賽的‘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係統’項目,從底層到應用全部為自主創新研發。”公司技術副總劉元建説。

  從産業之變到黑馬頻出,從2016年開始,已在江蘇連續舉辦6屆的世界智能制造大會,見證了智能制造內涵不斷豐富,也見證著江蘇制造快步邁向“江蘇智造”“江蘇創造”。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培育創建1307個省級智能示范車間、42個智能工廠、135個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8930家星級上雲企業,建成5G基站12.1萬座,上線標識解析二級節點39個,連接企業數1.6萬家,兩化融合發展水準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中國智造”跨越趕超的重要力量。

  老“堵點”:要素支援尚處“初級階段”

  智能制造“並聯式”發展還存在哪些堵點呢?

  江蘇大學歷時10年研制的綠色高效溫室裝備與環境智慧管控技術,攻克溫室作物—環境耦合測控難題,解決了大型溫室能量耗散大的痛點,已在我國大面積推廣應用;無錫中車時代與上海電氣發電機廠等單位聯合攻關,打造的大型汽輪發電機轉子線圈智能制造生産線,實現生産全自動化、各工位設備數字化以及與流水線式的物流係統融合整合,僅需一人操作……大會期間發布的“2021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成果,為我們展現出“針對現實痛點、智造改變世界”的未來圖景。

  與技術“痛點”的解決相比,解決人才“痛點”更為急迫。“今後15年,正是‘智能制造’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人才是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資源。”周濟在主旨演講中再三強調,我國擁有人力資源規模優勢,但不等于有人才優勢,我國在創新型人才品質方面,面臨嚴峻挑戰。

  在他看來,培養和造就的智能制造高品質人才需兼顧三類人才——高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高水準管理人才,尤其是企業家。還需在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兩條戰線上齊頭並進,教育和培養智能制造高品質人才。

  金融、數據等要素支援以及智能化應用水準等方面,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的“痛點”還未解決。針對這些問題,江蘇該如何應對呢?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實施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加速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行動”。省工信廳與省財政廳正在研究制定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相關政策,計劃到2025年,省財政每年安排12億元專項資金,實施工業企業智改數轉項目貸款貼息和有效投入補助。省工信廳副廳長池宇表示,我省將定期組織召開全省智能制造現場推進會、融資對接會等活動,並通過産業鏈對接、平臺交互展示、加速人才培養等措施,“為壯大‘江蘇智制’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援”。

  “最”熱點:裝備數字化是“人機物”互聯的“入場券”

  大會期間記者聆聽多場分論壇,發現裝備數字化議題成為最大熱點之一,專家們達成共識:“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裝備數字化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答題’。”

  “裝備數字化是進入‘人機物’互聯時代的入場券。” 智能制造係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專委會主任、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原司長張相木解釋説,全球制造業最新發展趨勢是産品數字化、制造智能化、服務網絡化,其中,産品數字化領域首先就是裝備數字化,其程度甚至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準。這也成為我國智能制造跨越發展的空間所在。

  那麼,我國裝備數字化水準和進展如何呢?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論壇上直言,盡管這些年來,通過裝備創新工程、裝備科技重大專項等,我國已經形成一批具有部分數字化特徵的先進裝備,但從總體來看,仍存在數字孿生等核心技術缺乏、感測器和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裝備還不能完全滿足産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等問題。

  承擔率先探尋裝備數字化路徑的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給出了“1+1+4+3+N”的建議——即新形勢下推進裝備數字化發展,要以數字技術與裝備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以發展構建“物理裝備+數據資産”新價值體係為目標,把握産品孿生化、研制數字化、服役智能化、數據資産化四個方向,從提升創新能力、夯實發展基礎、壯大市場主體三方面著手,選擇在智能交通裝備、智能工程裝備等領域率先破題。

  這些也正是江蘇的著力方向所在。去年,全省累計實施74個高端裝備研制趕超和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全省規上工業企業關鍵生産工序數控化率超52.1%;今年1-10月,全省裝備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6.1萬億元、同比增長22.5%。“下一步我們將以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帶動通用、專用智能制造裝備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級,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新型智造裝備;支援軟件企業與裝備制造商、用戶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協同,聯合研發面向制造全過程的工業軟件;深化數字化裝備推廣應用,以裝備數字化水準提升促進智能制造加快發展。”省工信廳裝備工業處相關負責人説。(付奇)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814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