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江蘇:擦亮“經濟強” 交上高品質發展答卷

2021年11月23日 07:21:41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聚力創新,跨越地區生産總值10萬億元裏程碑 ——

  擦亮“經濟強”,交上高品質發展答卷

  時代的腳步踏進2021年冬,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即將開幕。

  回望過去五年,以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為起點,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實現經濟發展的新跨越,躍上高品質發展的新臺階,再次展現了經濟強省的風採。

  江蘇一直扮演著“探路者”的角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的“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要求,更激勵全省各地要將“經濟強”這一首要標識,做到水準更高、帶頭更好。

  梳理過去五年的“經濟卷”,我們不難發現,打造更高品質的實體經濟、堅持依靠創新驅動、形成雙向開放的樞紐門戶、實現更好的區域協同發展,正是江蘇經濟發展的方略和主軸,成為江蘇提供的“高分答案”。

  夯實實體經濟

  從“規模優先”走向“效益優先”

  過去的五年,國際形勢詭譎多變,世界經濟很不穩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劇,經濟增速換擋加快。

  承外部壓力、應內轉需求,江蘇也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經濟基數大,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速率難度更大;對外開放程度高,遭遇的挑戰和風險更為突出;人口稠密、土地開發程度高,資源和生態瓶頸更早來臨。在巨大挑戰中努力尋找新機遇,江蘇交出了完滿的“經濟答卷”——過去五年,地區生産總值連續邁過8萬億元、9萬億元的臺階,並歷史性跨越10萬億元的重要裏程碑,每人平均GDP穩居全國各省(自治區)第一,根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

  實體經濟,是支撐江蘇承壓前行的基石。

  “夯實”為先。把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力推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成為全省上下奮進的目標,實體經濟的“家底”越來越厚:過去五年,全省工業綜合實力跨上新臺階,規上工業增加值增至4萬億元左右,制造業規模佔全國1/8。截至去年年底,全省重點集群主營業務收入達5.5萬億元、佔規上工業比重超45%,一批在全球范圍內具備一定競爭優勢的産業集群正在加速打造中。

  “轉型”為要。過去五年,江蘇從“規模優先”走向“效益優先”,産能“一去一增”尤為亮眼。“去”的一面,超額完成鋼鐵、煤炭、船舶、水泥等行業“去産能”任務,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以上;“增”的一面,新能源、電子資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增勢強勁,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比分別達37%、46.8%,産業結構越來越優、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在實體經濟“定海神針”作用的加持下,全省經濟韌性不斷增強。去年以來,面對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江蘇有效抗擊疫情,及時抓好復工復産,彰顯了實體經濟發展的“硬核”力量。面對並不穩定的經濟環境,全省上下錨定“兩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同心協力、重磅出擊,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係。

  眼下,江蘇經濟發展面臨的宏觀環境更加嚴峻復雜。放在更高維度下審視,江蘇實體經濟尚有諸多結構性問題,發展層次亟待提升,制造業整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産業創新尤待突破。

  放眼未來,江蘇應繼續堅持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的特色,努力走制造強省的發展道路,需要更高的目標、更有力的推進。

  善謀者致遠。在江蘇“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已作出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的重大戰略部署。“下一個五年,我省將著眼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産業鏈培育,奮力率先建成全國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示范區,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省工信廳廳長謝志成展望説。

  全省上下正形成共識:全面提升江蘇制造的技術水準和發展效益,開拓性構築産業國際競爭力,通過制造強省帶動現代經濟體係建設,努力塑造一個實體經濟更強、現代化特色更加彰顯的新江蘇。

  錨定創新驅動

  將“關鍵變數”轉為“最大增量”

  過去的五年,是江蘇發展極為關鍵的五年。發展動能的轉換與提升迫在眉睫,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係到江蘇的發展品質和發展水準。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江蘇今後五年要聚力創新,引領發展轉型升級。”

  五年來,一項項技術成果、一座座科研實驗室、一個個創新平臺,引領更多資源、産業、人才涌向“星辰大海”。

  功能整合光量子晶片、CMOS毫米波晶片和整合相控陣、“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最近,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江蘇“出品”的前沿成果,讓每一位參觀者都感到無比振奮。“CMOS毫米波晶片和整合相控陣,是紫金山實驗室‘十三五’期間代表性原創科技成果,具有超高整合度、超低成本等特點,對于支撐我國行動通訊技術與産業發展意義重大。” 紫金山實驗室科研部部長齊望東難掩激動:該成果已在車載、船載和無人機寬頻衛星行動通訊及毫米波5G領域得到規模性應用。

  科技成就展上的“江蘇重器”,正是江蘇科技發展的一個“濃縮”。

  回望過去五年,科技綜合實力連連實現躍升——高新區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科技服務業總收入跨上新的萬億元臺階,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00億元大關,國家高新技術特色産業基地佔全國的20%以上……

  産業技術創新頻頻刷新紀錄——王澤山院士、錢七虎院士相繼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連續4次佔據世界超級電腦TOP 500榜首;“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自主研制的海上浮式生産儲卸油平臺入選“大國重器”……

  奮進“十三五”,江蘇在前沿技術、基礎研究、重大工程創新方面頻闖“無人區”,敢攀“淩雲峰”,勇跑“馬拉松”,將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變為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站在“新起點”上,江蘇把科技強省建設作為“時代命題”,近期發布的《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描繪了“路線圖”“施工圖”。

  加快建設“1+3+10+N”科技創新平臺體係,成為江蘇科創首提的“新概念”。省科技廳廳長王秦介紹,“1”,就是高品質建設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實現産業技術創新統籌、培育重大標誌性原創成果;“3”則是高標準建設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3家省級實驗室;“10”就是高起點建設10家以上省級技術創新中心;“N”是探索建設一批工程技術創新平臺,“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同期中等水準以上。”

  風好正揚帆。全省科技工作者正以“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的認識與姿態,邁進下一個五年,爭取以更多技術成果,“創”出江蘇發展的新增長極,譜寫科技強省的新篇章。

  推動內外迴圈

  打造“連接樞紐”和“迴圈門戶”

  初冬,在蘇州工業園區,全球光學與光電行業巨頭蔡司投資設立新的研發生産基地,這是德國蔡司集團在中國地區首次購地的自建項目。“投資、布局、扎根、深耕”,世界巨頭們正用快馬加鞭的“腳步”為江蘇營商環境投票。

  盡管世界貿易形勢復雜、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不斷,但惟其艱難才更需勇毅,江蘇開放的步伐從容,深度融入“雙迴圈”,在世界舞臺上不斷閃耀。

  江蘇對外開放程度高,開放型經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面向“雙迴圈”的新格局,“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爭做示范”,既是江蘇肩負的使命,也是難得的機遇。

  人間“煙火氣”更濃,離不開向內迴圈“挖潛”。剛剛落幕的“雙11”狂歡中,江蘇消費者購買力居全國第三。南通家紡、蘇州女裝等供給端,借著“雙11”的東風,這些數字化程度高的省內産業帶,顯示出更強的韌性和爆發力。

  培優消費生態、激發消費潛力,近年來,南京、蘇州、無錫、徐州等培育和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步伐不斷加快。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比2016年增長1.2倍。去年,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躍居全國第二。盡管南京、揚州受到疫情衝擊,但今年1-9月,江蘇仍舊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725.1億元,同比增長19.5%,比2019年同期增長13.9%。

  向著“強富美高”新江蘇邁進,堅持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開放大省“外迴圈”質效持續增強:“十三五”時期,江蘇貿易規模穩步提升,進出口規模連續18年、出口規模連續21年居全國第二位;實際使用外資1123.5億美元,規模全國居首。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省外貿、外資再攀高峰,前三季度進出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最高。

  以全球經濟為坐標係,江蘇正努力成為國際創新要素和稀缺資源的匯聚高地、連接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樞紐門戶。

  隨著RCEP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將于明年1月1日生效,越來越多的蘇企已提前做好協定應用能力的儲備。“關稅減免讓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拓展,開發韓國、日本市場已提上公司日程。”常州誠鎵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經理羅斌説。面對“一箱難求”的難題,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首創“中歐卡航”,中歐卡航(江蘇)物流服務有限公司管理部負責人武爭光感嘆,“現在從蘇州出發到歐洲國家只需要兩周左右。”未來,這樣的場景和片段將越來越多。

  壯大市場主體、著力擴大內需、集聚高端要素、建強開放載體……作為開放大省和商貿流通大省,人們可以期待,把握好雙向開放、連接起內外迴圈的江蘇,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謀篇區域協同

  變“發展落差”為“布局空間”

  在地理版圖上,江蘇承啟東西、貫通南北,是得天獨厚的水陸要津;在經濟版圖上,江蘇發展基礎好、綜合競爭力強,是實力強勁的璀璨明星。“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江蘇源源不絕的發展勢能背後,蘊藏著南北協同、城鄉統籌、區域一體化的澎湃動能。

  2020年12月30日,一路馳騁的鹽通高鐵首發班列——G8321次列車,帶著鹽城真正駛入“高鐵時代”,圓了近830萬鹽城人的“高鐵夢”。

  補闕挂漏,俾臻完善。五年來,連徐、連鹽、徐宿淮鹽、連淮……一條條貼地飛行的“鋼鐵巨龍”,為蘇北地區鑲上“金邊”,拉長了交通“短板”,賦予蘇北五市前所未有的發展“加速度”。

  變“發展落差”為“布局空間”,靠的不只是交通“短板”的拉長,更是南北“牽手”的智慧。

  11月初,鎮江連雲港工業園區高品質發展總體方案正式獲批,這兩座相隔300公里的城市再次攜手,成為我省區域協調發展路徑的又一點睛之筆。

  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區域均衡發展,最大的空間在蘇北。”省發改委區域處相關負責人感慨説,南北共建,見證了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之答”。4家省級創新試點園區、3家省級特色園區、160家規模以上企業、66個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60億元協議投資額……今年上半年,共建園區一個個鮮活的成績,勾勒出我省南北聯動更趨緊密的生動圖景。

  打通南與北,融合城與鄉,是江蘇做好統籌協調“大文章”、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的具體實踐。

  如今,在我省新型農村社區,廣大村民既住上了美觀舒適的好房子,又有完善的公共配套和較好的就業發展空間。在“都市裏的村莊”和“有田野的都市”裏,處處可見江蘇“新魚米之鄉”的時代風貌。

  讓沉睡資源“活起來”,南京市溧水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納入省級試點,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將高端資源“聚起來”,溧陽市社渚鎮借力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力量,打造國內最大的青蝦交易市場;把特色資源“用起來”,宜興市以稻米全産業鏈發展為軸心,形成産業化聯合體,實現稻米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

  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為突破口,我省加快探索“富庶之城”和“魚米之鄉”融合的江南實踐,一幅城鄉交融、美美與共的絢麗畫卷正徐徐展開。(付奇 王夢然 沈佳暄 丁茜茜)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08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