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江蘇3市上榜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

2021年11月17日 07:54:32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3市上榜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 13市全部進入可持續競爭力百強

  城際比拼:江蘇無弱市

  亮點

  ◆ 蘇州、南京、無錫入圍“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 ,分列第六、第八、第十位

  ◆ 13個設區市首次全部入圍 “可持續競爭力”百強

  ◆ 蘇州、南京、無錫入圍“可持續競爭力”二十強 ,分列第八、第九、第十一位

  ◆ 南京、蘇州入圍“科技創新競爭力”二十強 ,分列第八、第十二位

  ◆ 南京、蘇州入圍“全球聯繫競爭力”二十強 ,分列第九、第十一位

  11月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共同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準與理想標桿》,對我國291個城市進行了綜合評價及分析。

  報告構建了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包含各分項競爭力指數。從榜單看,江蘇無弱市:綜合經濟競爭力評價前十名中我省三市上榜,蘇州、南京、無錫分列第六、第八、第十位,此外,常州、南通分列第十八和第二十五位。在衡量未來發展潛力的“可持續競爭力”榜單中,我省13個設區市首次全部入圍百強。

  從2003年首次發布以來,該報告已連續發布19年,為國內城市競爭力評價提供重要參考。記者注意到,與去年相比,我省入圍綜合經濟競爭力前25強的城市排名幾無變化,部分城市在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上有所上升。透過榜單中的“微變化”,可以窺見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風向標”。

  國家戰略的“東風效應”

  縱覽報告,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兩項核心指數上,排名前20的城市中,基本都肩負國家戰略,有的城市甚至疊加多重國家戰略。

  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在綜合經濟競爭力上,上海、杭州、寧波及我省蘇州、南京、無錫6城進入前20;在可持續競爭力上,長三角地區5城進入前20。粵港澳大灣區也有6城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前20。

  “從報告中看,沿長江的城市數量較多,在長江經濟帶建設國家戰略引領下強勢突圍。”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理事鄭瓊潔分析,以武漢為例,去年在疫情衝擊下,經濟發展仍然保持較快增長,綜合經濟競爭力與去年保持位次不變。沿長江,武漢、成都、長沙等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前20,充分彰顯在國家戰略引領下,區域經濟釋放出的高品質發展強勁動能。

  “國家戰略有著鮮明的發展導向和強力的政策支援,某種程度上説,國家戰略疊加越多,區域發展的能級越強;落實國家戰略越深越實,推動高品質發展越見成效。”鄭瓊潔説,去年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昔日阡陌縱橫、發展滯後的農村地區蝶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區,憑借長三角龍頭效應,上海也在綜合經濟競爭力中超越香港、深圳重回首位,這正是國家戰略的先行先試與示范意義。

  我省蘇南地區城市發展蹄疾步穩,也得益于國家戰略的“東風效應”。去年,我省發布的《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明確提出,蘇南自創區建設要圍繞一個領導機構、一套實施體係、一批支撐平臺、一批攻關項目的“四個一”要求,在國家規劃框架下,開展實體化運作,形成新的制度性安排和操作性舉措,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加快打造高水準的“創新矩陣”。自此,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多重機遇在蘇南地區同頻共振,蘇州、南京、無錫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中連續兩年穩居前20,尤其蘇州,連續兩年居全國第六。

  “江蘇所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均位于全國百強,內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水準均較高,這在國內省份中並不多見。從省內看,總體表現為強強引領狀態,淮安、連雲港、宿遷在全國排名相對于去年也有顯著提升,省內差異逐漸降低。”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海東説,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周年,江蘇不斷加強與浙皖戰略協同,搶抓國家戰略乘勢而上,是區域競爭力持續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協同發展的“圈群效應”

  記者發現,在榜單中,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前20的城市,基本都呈現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特徵,“1+1>2”的協同發展效應越來越凸顯。

  早在2019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為方向,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去年5月,21世紀經濟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發布《中國都市圈擴張潛力報告》,對全國30個都市圈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進行綜合測評。記者對比發現,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基本都是此次報告中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排名比較靠前的城市。

  “都市圈效應”在省會南京已充分彰顯。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是全國首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都市圈規劃,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跨省域的都市圈規劃。南京都市圈以南京為中心,近年來,南京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取得突破,經濟規模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躋身全國十強,城市首位度逐步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大幅上升。去年,南京都市圈實現生産總值41750.78億元,佔全國比重為4.1%。

  長三角城市群在榜單中“集群崛起”的背後,跨區域的産業分工協作早已成為常態。在上海造一輛汽車,到哪裏可以將零部件採購齊全?答案是無錫。“具備所有零部件配套,卻沒有發展備受追捧的乘用車整車制造,正是無錫對自身土地等資源稟賦認真研究後的有意而為。”無錫市副市長高亞光説。

  “評看城市經濟競爭力,要用大區域視角。”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認為,當今世界,已進入以城市群、都市圈為基本單元的競合時代,城市經濟競爭力實質上是基于都市圈、城市群的特色競爭力。像上海、蘇州、無錫同處上海大都市圈,是長三角城市群核心板塊,在協同發展、有序分工中相互賦能,各個城市都實現了自身強勁發展。當然,城市要想表現亮眼,就要找準在都市圈中的定位。比如,作為上海大都市圈中最重要的制造業板塊,蘇州承載的産業功能與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優勢互補,既成就了“最強地級市”的美譽,也鞏固提升了上海大都市圈在“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樞紐地位。

  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各大都市圈“群峰矗立”,又極大提升了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準。“都市圈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龍頭,也是未來人口的主要集聚地,能發揮出更高的集聚效應。”徐海東參與了榜單的統計核算工作,他認為,“江蘇的蘇州、南京、無錫、常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徐州等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排名均在全國前50名以內,不得不説,這與江蘇所處的長三角地區擁有國內最發達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係統密切相關。”

  按照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的估算,今後5到10年,我國經濟最大的結構性潛能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每年能夠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至少0.5個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

  開放創新的“乘數效應”

  南京、蘇州今年雙雙入圍“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前20”,使得我省上榜城市數量成為僅次于廣東(4市入選)的省份。不僅如此,相較去年前20的頭部排名,南京和蘇州還都往前進了1位。

  我省何以保持國內科技創新競爭中的“頭部優勢”?

  以南京為例,市委“一號文”連續4年聚焦創新,旨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圍繞科創不斷加碼投入,為南京夯實“蝶變”基礎——南京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6年的62.5%提高到2020年的66.5%;高新技術企業從2017年1844家增至2020年6507家,增長2.5倍;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從2018年3325家迅猛增長至2020年的10042家,增長200%;全市“獨角獸”企業則從2家增至15家,規模居全國第五。

  南京是全省向科技創新要發展動能的生動縮影。而創新之所以能打開新局,與開放的生態、視野、市場、競合密不可分。前不久召開的南京第十五次黨代會,其報告的主標題就叫《聚創新之能、乘開放之勢,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市》。創新和開放疊加的“乘數效應”,成為南京奮進“十四五”的鮮明路徑。

  11月7日,第四屆進博會上,蘇州山水絲綢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炳海,在展臺展出的公司産品旁,分享了他4次參加進博會最大的感觸:“進博會本來是要採購別人的商品,但現在我們也在出口自己的商品。從最開始的進口到後來的出口,再到雙方合作共同開發産品,這就是商品鏈到産業鏈的融合,這就是進博會帶來的好處。”得益于開放,這家蘇州企業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打響了知名度。

  全球聯繫競爭力是報告重要的分項競爭力指數之一,根據報告,2021年中國全球聯繫競爭力排名前20的城市裏,蘇州與南京同時入圍。而由這兩座城市以及上海、杭州、合肥、寧波共同組成的“陣容”,已成為外界透過“20強”格局,感受長三角三省一市高水準對外開放的一扇窗口。報告如是評價:長三角城市群全球聯繫整體表現優異,是我國全球聯繫城市群的標桿。

  開放是江蘇鮮明的底色。據江蘇交易團秘書處跟蹤反饋的第三屆進博會成交及落實情況顯示,有9個外資項目已新增投資2.07億美元,4個對外投資項目落實投資2900萬美元。

  開放的環境不斷孕育創新機遇,而創新發展也令擴大開放的底氣更足。9月14日,無錫藥品進口口岸申報獲批,成為自2015年藥品進口口岸申報政策施行以來,全國首個獲批空港、水港雙口岸的城市。此次獲批,將幫助國內企業加快融入國際醫藥貿易生態圈,助力國內創新藥走向海外;常州在“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的城市定位上,提出打造長三角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我省利用外資轉型發展示范區,累計興辦規模企業2000多家,吸引外商投資企業8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公司設立企業逾80家,成為當地開放創新效應疊加的“地標”。

  一份榜單背後,是高品質發展賽道上城市間的激烈比拼。徐海東説,“所有城市都應認識到,當今城市的競爭不再是簡單比優惠政策,而是拼創新能力、競開放能級、比發展格局。榜單裏的‘風向標’,將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導向。”(許海燕 李睿哲 高啟凡 鹿琳)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0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