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蘇南農村新事|農民憧憬説“退休”

2021年11月16日 17:24:09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南京11月16日電(記者段羨菊、趙久龍)在很多人印象中,“退休”和農民關聯度不高。長期以來,農民沒有脫離勞動的規定期限,勤勞的他們,不少活到老勞動到老;農民不領取退休工資,年紀大了主要靠子女贍養。隨著我國歷史性地將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農村,農民到一定年齡可以領取養老金,但是農民“退休”的意識還並不濃厚,農民退休也並不普遍。在蘇南農村,這一現象正在發生可喜變化。

憧憬“退休”的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湖濱村農民沈國勤(2021年9月2日)。新華社記者段羨菊攝

  蘇南,狹義指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市管轄地區。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湖濱村打造了主要吸引上海等周邊遊客的田園旅遊景區。在這裏,記者見到了被民宿企業聘請、正忙著活計的農民沈國勤。今年66歲的老沈身材瘦削,兩鬢微霜,臉龐和手臂略顯黝黑。問及未來的人生打算,他兩手一揮,爽朗地笑説:“我希望幹到70歲就退休。”

  老沈説退休有底氣。3年前,他把家裏的農房租給民宿經營企業裝修後接待遊客,一租五年,租金一年7萬元,已收到租金35萬元。老兩口在附近租了1套小房子居住,每月租金900元,兩人在民宿企業打工每月收入合計約7000元,也能領取失地補償。

  “我還有‘退休工資’。”老沈指的是,他家的承包地被徵用後,一家人被政府納入養老保險體係,每月能領取一筆養老金。他給記者算了筆賬,算上出租老房租金,目前夫妻倆年收入近19萬元。不但不要住在蘇州工業園區一帶的女兒花錢為他們養老,相反還拿出錢來支援她投資辦廠。“女兒讓我們住城裏去,才不想去哩,住村裏更舒心。”

  記者在蘇南農村採訪發現,農民退休觀念開始萌芽的地方,往往具備這些特點:一是職業分工細化,農民往往進廠當工人,或者受雇于農業企業、民宿;二是土地被徵用或承包土地使用權已流轉統一開展農業經營;三是村集體經濟發達,能夠給老人發放福利,增加收入,助其衣食無憂。此外,我國不斷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係,從2014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為高齡、失能等老年人發放補貼,不斷提升農村老年人生活品質。總之,對于開始有“退休”意識的蘇南農民而言,依靠或部分依靠兒女養老的農村傳統方式正在發生變革。

  在無錫,江陰市山泉村75歲的村民江同賢給記者列了一份村集體給他發放的“福利清單”,包括每年7次重要節日發放物資、重陽節發放3000元慰問金等。他和一些村民還把承包的土地委託給村集體經營管理,每年每人可獲收入約3000元。

  山泉村建起了老年活動中心,老人們可以在此看書、品茶、玩桌球、聽評彈。今年1月,江同賢105周歲的父親去世。他説:“希望像父親一樣長壽,享受我們村的美好生活。”宜興市張渚鎮善卷村為70歲以上老人辦起了公益食堂,村集體補貼大部分支出。均年逾八旬的馮秀蘭、馮秀英姐妹告訴記者,免除做飯菜的勞累,還能與老人們交流,這是件大好事。

  蘇南一些農民退休意識萌發,折射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喜人進步。但也要看到,即使是在經濟發達的蘇南,農村老人收入的渠道總體還是比較窄,主要依靠轉移性收入。昆山市和江陰市都是經濟強市。經過多次上調,2021年,昆山農民參加城鄉居民基礎養老,65周歲以下的參保人員每人每月可拿到650元;江陰農民享受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為每人每月392元,被徵地農民養老年齡段人員政府保養金為每人每月1010元。就這些指標而言,昆山與江陰的標準雖然位于國內前列,未來也還存在明顯的提升空間。

  “前不久,村裏還有70多歲的老人跟我説,希望給他介紹一份工作。”蘇南地區一位村幹部對記者説,老人的節儉勤勞令人敬佩,但要多渠道增加老人收入、為農村老人提供更好的養老保障,還需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多方持續發力。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806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