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貝瑞森董事長顧銘:走國際化創新之路,加速技術突破與成果轉化

2021年10月24日 15:57:59 來源: 中國經濟資訊社江蘇中心

  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帶動一個産業。這是江蘇江陰高新區培育新興産業的路徑寫照。而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瑞森”)創始人、董事長顧銘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貝瑞森扎根江陰的十年恰好是江陰高新區升格國家級高新區的十年,在此節點,中國經濟資訊社分析師對話顧銘,探討貝瑞森借智借力、開放創新,從基礎創新到産業化的成長路徑。

貝瑞森外景

拾級而上打開國內貽貝粘蛋白市場

  分析師:我們了解到您和您的團隊來到江陰時,你們的項目已處在中試生産階段。請您談一談當時為何選擇來到江陰高新區?入駐江陰後,大致的發展歷程如何?

  顧銘:最初,我們整個項目包括創始團隊都在北京,然而,當時北京支援小企業成長的政策比較欠缺。2010年,我們就帶著“貽貝粘蛋白”研究項目在全國尋找産業化基地。我們歷時半年,考察了東南沿海所有城市的政策環境和産業基礎,最後把項目落在了江陰高新區。讓我們做出這項決定的主要原因是當地務實的政策。當時,我們申報了無錫的“530計劃”,作為醫療器械企業,我們需要建立凈化車間廠房,對場地需求較高。江陰高新區給予我們2400平方米的場地,相比其他地區,政策最為實際,能讓我們徹底落下來。之後江陰高新區又加大扶持力度,給予2800平方米的廠房,持續支援企業發展。

  2011年1月,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創業之初,我們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2011年10月,江陰高新區就為企業提供了300萬元的政策性風投,後來又在2011年11月和2012年3月相繼為我們提供了兩筆共600萬元政府擔保的銀行貸款,解決企業燃眉之急。

  在高新區強有力的扶持下,2014年,貝瑞森獲得全球第一張貽貝粘蛋白醫用産品注冊證,當年實現銷售1000萬元,2015年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公司已獲得醫療器械二類産品注冊證6張和醫療器械一類産品備案10個,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項、授權美國發明專利3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48項。

  分析師:貝瑞森的主要産品是貽貝粘蛋白醫用産品,它有什麼特點?企業在業內做出了哪些創新突破?

  顧銘:貽貝粘蛋白是一種存在于海洋貝類體內的物質,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提取後,可作為醫用黏合劑,也可作為外傷噴涂劑,在燒傷、燙傷、手術後的皮膚和黏膜修復、神經修復方面具有更好療效。然而,由于提取困難,國際上每毫克的貽貝粘蛋白産品售價高達上百美元。

  基于此,我們一方面將其作為原料,主要面向植入型醫療器械企業、藥企、化粧品等生産型企業銷售;另一方面提前在各個應用細分領域布局發明專利,構建專利保護池,與相關産業的産品制造商合作,共同完成新産品開發、注冊,並給予不同級別的專利授權使用。

  憑借獨特的貽貝粘蛋白工業制備技術,貝瑞森突破了全球僅將貽貝粘蛋白作為生化試劑的局面,獲得“優貝瑞康”牌“貽貝粘蛋白創面修復敷料”醫療器械産品注冊證,成功將貽貝粘蛋白推向市場,進駐各大醫院的燒傷科。自此,貝瑞森較早在全球將貽貝粘蛋白生物醫用材料應用于醫療領域。

借智借力探索海外孵化新模式

  分析師:我們注意到,貝瑞森擁有中瑞生物醫藥海外孵化器、諾獎研究院等創新載體,擁有十分豐富的海外科創資源,企業打造這兩個載體是出于什麼樣的考慮?

  顧銘:我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讀博士後和做訪問學者的導師是楊克裏斯特·楊森(Jan-Christer Janson)教授,他是國際著名蛋白質分離純化專家。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我啟動了貽貝粘蛋白項目的研發。因而,貝瑞森設立之初就邀請楊森教授作為創始股東,參與企業研發管理。

  我習慣在一個地方把根扎深,所以當我們需要更多研發創新力量來支撐發展時,我們選擇了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成立中瑞生物醫藥海外孵化器,便于更有效地吸收高端人才和尖端技術。

  在我們貽貝粘蛋白研發的關鍵期,我通過楊森教授引進瑞典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得者本特·塞繆森(Bengt Ingemar Samuelsson)教授,並在2013年成立本特·塞繆森生命科學中國(江陰)研究院,共同推進貽貝粘蛋白項目的研發。

  此後“虹吸效應”頻現,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隨著諾獎得主涌入高新區,形成“滾雪球”式的鏈式效應。塞繆森教授到江陰後,把自己的朋友、原有的合作夥伴、學生帶至高新區,其中包括諾獎評審委員會成員、北歐最大的生物醫藥投資公司董事長等,進一步激活了當地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創業氛圍。

2018年中瑞生物醫藥海外孵化器揭牌

  分析師:中瑞生物醫藥海外孵化器作為江蘇省在北歐國家設立的首個多功能海外離岸孵化器,其運作方式是怎樣的,對貝瑞森和江陰高新區有哪些賦能?

  顧銘:瑞典的項目轉移注重後期收益,貝瑞森于2017年在江陰高新區成立的中瑞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就是一個致力于把海外高附加值項目和高端人才引入江陰的運營平臺。烏普薩拉大學蛋白質及材料研發中心是創新中心在瑞典建立的實體機構,就是後來揭牌的中瑞生物醫藥海外孵化器,專注于技術研發,從事多種基因工程蛋白質研究。

  每年烏普薩拉大學選派一定數量的本科畢業生、碩士、博士到研發中心進行聯合培養,機構運營費、全職人員工資、實習生補貼由貝瑞森承擔。海外孵化器的項目,一部分引進回江陰,完成産業化前期研究,將來進入中國市場;一部分基于瑞典公司在瑞典注冊並通過智慧財産權授權轉讓的形式實現盈利。其中對于要回國落地的項目,創新中心就可以為其提供資金對接、商業運營等支撐。

  截至2020年9月,貝瑞森已通過海外孵化器引進高端項目10個,其中藥品項目6個,申請國際發明專利6項,引進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Jesper Haeggstrom教授,瑞典兩院院士、皇家工程院副院長、現任諾貝爾化學獎評委Maria Strömme教授等。

瞄準前沿構建産業發展新生態

  分析師:貝瑞森的發展歷程貫穿技術、産品和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未來,公司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顧銘:新藥研發將是公司未來經營戰略重點之一。2016年,塞繆森教授就帶領我們做藥品類研發創新藥,2018年12月江陰貝瑞森制藥有限公司成立,專注于局部給藥的新型抗炎藥研發。公司研制出的6個以多肽為主的新一代抗炎藥是中瑞生物醫藥海外孵化器在江陰高新區落地的首批醫藥項目。

  目前,貝瑞森制藥公司正在開展藥效學、藥劑學、藥代動力學、毒理學和作用機理研究,將覆蓋過敏性鼻炎、慢性創面等適應症。公司改良型新藥“孟魯司特鈉無菌凝膠劑”于2018年開始立項,2021年1月拿到臨床試驗批件,另一個用于急性肺損傷的創新藥也已完成臨床前研究,2021年9月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臨床試驗批件。

  歷經10年,貝瑞森從一個以生産醫療器械産品為主的小型企業,成長為一個具有醫療器械、化粧品、保健品等20多個産品品種的生産企業,掌握71項可工業化的蛋白質技術,其中全球獨家品種9個。

  未來,企業將加大原料研發供應,開發貽貝提取物、烏普薩拉酶、多肽等國際新型生物醫學原料,面向全球提供新原料和解決方案;拓展醫療器械市場,將醫療器械二類、三類産品應用從皮膚領域向黏膜領域拓展;延伸多領域布局,在拓展醫療器械銷售的基礎上,布局化粧品、消毒産品、日用品三大領域;加大全球創新藥研發,研制有效性可與激素相比肩,且可以長期適用于各種疾病、人群和部位的非甾體抗炎藥。(肖心月)

[編輯: 于蕾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799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