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信現代農業。
農安將肉牛産業打造成為富縣裕民的新載體。
氿遇山居田園綜合體項目成為帶動九台區土們嶺街道馬鞍山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長春國家農高區現代種業産業園。
勇於擔當,走在前列,作出示範。
長春市委、市政府率領全市上下錨定發展目標,堅定態度,鉚足幹勁,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下決心辦好“三件事”——“種好糧”“辦工廠”“鄉村面貌大變樣”,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鄉村天地闊,振興正當時。
多措並舉種好糧
建成高標準農田,提升土壤肥力和增産潛力,“智慧春耕”讓種田增添了更多科技含量,保護性耕作技術成了春耕“搶手貨”……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長春精準發力,多措並舉種好糧,推動糧食生産上&階。
在雙陽區齊家鎮永安村有個高標準農田地塊,農田的田埂和灌渠是今年新修的,該項目覆蓋到了附近村,建設內容涉及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目前,已建設完成總體工程的57%,預計到7月末完成全部建設任務。
今年年初以來,全市各地搶抓春耕前有利時機,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土壤培肥改良,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創建1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土壤培肥改良,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還得是免耕播種厲害!一遍下去,連耕帶種再加施肥全齊了。”在農安縣前崗鄉的一片農田裏,看著農緣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幾&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了破土、播種、施肥、覆土等工序,農民們不禁嘖嘖稱讚。
“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是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點。這項技術剛開始推廣我就用了,最初只有幾十畝,今年合作社種植的6000多畝玉米都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正在田邊察看春耕播種情況的合作社負責人李忠余説,“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十多年,地更有勁了,産量也跟着漲。”
近年來,長春將保護性耕作技術列入首選和主推的農業生産重大新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全市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1069萬畝,佔適宜推廣面積的70%以上,榆樹市、農安縣、公主嶺市等地都跨進了全省整縣推進行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農業産業鏈上的起點。
走進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現代種業産業園,鴻翔種業的生産基地裏一派忙碌景象,加工、灌袋、包裝等流水作業一氣呵成,配備的4條果穗烘乾線國際領先,兩座全數控種子加工廠年可加工種子5000萬公斤以上。目前,鴻翔種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玉米品種達69個,高質量的玉米種子從這裡走向全國大市場。
2022年,長春市持續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黑土地注入“硬核”生産力,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
市農科院先後育出農作物新品種64個,其中玉米24個、大豆31個、水稻9個,已成為長春農業領域重要的科研育種&&。
公主嶺市持證的種子生産企業達55家,年生産種子達7400萬公斤,佔全省用種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以公主嶺種子産業為基礎,以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為核心,長春充分整合産業鏈上游資源,重點建設國內高水平的百萬畝玉米種子繁育基地,加快推進中國農科院、先正達、隆平高科等一批科研院所和企業落地,強強聯合承接研發項目,推動種業科研成果轉化。
三産融合辦工廠
抓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長春縣域經濟一二三産融合,闖出鄉村産業“新藍海”。
5月的陽光灑在農安縣巴吉壘鎮新兆牧業養殖基地。“基地佔地15公頃,總投資1億元,採用舍飼和舍外自由運動相結合的養殖模式,今年計劃存欄肉牛3000頭。”養殖場負責人説。
據了解,在農安縣每千人中就有21人在養牛,養殖戶超2.6萬戶。
農安縣圍繞肉牛繁育、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和秸稈飼料化、糞污資源化等制訂了“13321”肉牛全産業鏈發展規劃,即:1個優質種源核心基地,養殖、屠宰、加工3個園區,科創、交易和信息3個中心,秸稈飼料化和糞污資源化“兩化”利用,打造1個知名農安肉牛品牌。
目前,依託城開農投、認養一頭牛、賽升藥業“三大龍頭”拉動效應,憑藉合隆鎮三合牧業、“瀋陽牛聯”集團、勇豐牧業和楊樹林鄉佳旺牧業、華家鎮中耕農牧項目“五駕牛車”示範引領,農安肉牛養殖業按下“快捷鍵”。
“九台貢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被譽為稻米中的極品……”日前,在吉林省優質特色農産品(深圳)宣傳推介活動上,九台區對“九台貢米”這一區域公用品牌進行了重點推介。
眼下,九台區正在重點打造“稻米、林果、肉牛、肉(蛋)雞”等六大特色産業鏈,加快推進“兩牛一豬一禽”優質安全畜禽養殖基地建設,推動胡家、城子街等鄉鎮街黃牛養殖基地建設。
今年,九台區還將建設以西部三鎮為重點的優質時令保供近郊蔬菜産業帶,兼顧九郊、葦子溝為重點的都市優質蔬菜産業區,繼續推進“五點一線”北菜南運棚膜經濟帶,建設10個百畝以上棚膜園區。
“一隻成年公鹿每年可割兩次鹿茸,輕鬆收入1萬元左右,這就是活生生的‘聚寶盆’!”雙陽區梅花鹿産業協會會長説,農民通過養梅花鹿致富了,“養鹿戶從以前的小目標是‘萬元戶’,變為現在存款七位數甚至是八位數!”
“雙陽區因鹿而富。”美麗的梅花鹿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基本形成了村村都養鹿的鹿業發展格局,年産鹿茸500余噸、鹿副産品吞吐量7000噸,鹿業全産業鏈産值突破70億元。
“經過第三方大數據&&統計,2022年,鹿鄉鎮電商銷售額達9.7億元,快遞單量達15萬件。”鹿鄉鎮梅花鹿産業服務科負責人&&,該鎮推動梅花鹿産品線上線下銷售,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市場營銷體系。
長春五棵樹經濟開發區食品産業園項目施工現場一片繁忙。産業園佔地面積46萬平方米,總投資9.3億元,規劃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創業服務中心、標準化廠房。項目於去年10月開工建設,目前正在緊鑼密鼓收尾,預計於今年10月竣工使用。
“去年,我們産酒量3500多噸,預計今年能夠突破4000噸。目前銷售額在以10%的速度穩步提升。”榆樹錢釀酒公司相關負責人説。
創新、破題,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長春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發展,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作為重要着力點,一村一品、一鎮一品,做出特色,做大規模,帶動群眾增收。
鄉村面貌大變樣
黃泥路變成了柏油路,羊腸道架起了通坦橋。
在德惠市,19個標段工程全部開工,已完成道路建設152公里、橋梁改造4座。今年,德惠市計劃完成農村公路改造1031公里,改造危橋11座,總投資約11.6億元。
為確保年度目標完成,德惠市組建了以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工作專班,確定了全年建設1000公里農村公路的工作目標。聚焦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提高了農村公路設計標準,增設邊溝、綠化帶,並因地制宜設計了987個港灣式汽車停靠站,真正讓農村公路綠起來、美起來。
今年,長春市把生態環境作為鄉村最大優勢、最大財富,拿出最大決心改善生態、保護環境、守護資源。採取有效措施,打一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以鄉村公路建設為突破口,着力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推動鄉村面貌明顯改善,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樹影婆娑、鮮花盛開、綠水悠悠,像清水村這樣的“公園式”鄉村,在九台區層出不窮。
統籌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黑臭水體、村容村貌治理一體推進,九台區堅持“屬地化、網格化、常態化”管理模式,拓展提高“三清一改一建”標準,發揮村民自治能力,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強化村莊綠化美化,不斷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以實施“千村示範、百村提升”為載體,持續推進完善30個示範村、2條示範帶和4個示範鎮項目建設,九台集中力量打造馬鞍山村、前崗子村、清水村、其塔木村4個重點村屯。
走進范家屯鎮金城村,只見路面乾淨整潔,生活垃圾放到統一收集點,昔日墻上的亂涂亂畫、隨地丟煙頭垃圾的現象少了,群眾切身感受到了整治以來的變化。
“鋪柏油路、設垃圾箱、安裝路燈都是眼前實實在在的變化。環境好了,大家心裏亮堂了,主動參與環境整治的自覺也提高了,住在這裡舒服。”受益范家屯鎮“清根見底”行動的村民高興地説。
年初以來,公主嶺市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多措並舉,聚力打好村莊整潔行動專項戰役,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感。各鄉鎮早安排、早部署清理各類垃圾。市農業農村局成立24個督導組,深入各鄉鎮實地督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情況。各督導組對照人居環境整治標準發現問題,將問題照片直接發到各鄉鎮,鄉鎮立行立改,實行銷號制。
力度大、辦法新、措施實、效果顯,村容村貌換新顏,到處美景如畫。據了解,2023年長春各地將按照“庭院美、居室美、家風美,廚房凈、畜舍凈、廁所凈”的“三美三凈”標準,創建“乾淨人家”比例達到總戶數的30%以上。
“種好糧”“辦工廠”“鄉村面貌大變樣”,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長春步履鏗鏘,仍在路上。
盼望著,盼望著,未來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