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吉林千億級産業重任 通化何以扛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23 13:27:3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吉林千億級産業重任 通化何以扛鼎

字體:

  記者 翟偉 王昊飛 王帆 周萬鵬 長春報道

  地處吉林省長白山腹地僅有120多萬常住人口的山城通化,有何底氣提出要扛起吉林省醫藥“千億級製造核心”的重任?

  通化用實績作答——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奮力推進通化實現綠色轉型、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力。

  通化以自然資源稟賦和歷史傳承厚積發展底蘊,以優越天然環境和良好營商環境擦亮發展底色,以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積攢發展底氣,成為全國首個“中國醫藥城”,“東北藥谷”聲名遠播。

  2022年,通化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90.9億元,醫藥工業實現增加值46.5億元;全市72戶規上藥企中,上市企業5戶,新三板掛牌1戶,在吉林股交所掛牌企業6戶;全市制藥企業獲得國家批准可生産23個劑型3581個文號……

  通化還是東北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示範市,作為東北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樣本,“東北藥谷”帶給人們思考。

  做好融的文章 小人參做成大産業

  “找道地人參,就來通化。”從事人參行業已30年的參商王海明説,“好人參不愁賣,我每年都要跑兩三次通化親手選參。”

  人參,被譽為“百草之王”,列“東北三寶”之首。通化地區層巒疊嶂,林海莽莽,人參等野生藥用植物在此“哺日月之精華,沐山水之靈氣”。通化有文字記載的人參採挖活動已逾1700年,人工栽培歷史也有500餘年。

  人參對助推通化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人參産業發展也曾有過波折,一度面臨生産規模小、産品附加值低、無序分散經營的狀況。

  窮則思變,通化貫徹新發展理念,讓綠色成為發展新底色。通化域內,從“人參全産業鏈典型縣”通化縣到“國參故里”集安市,再到“中國野山參之鄉”柳河縣,都堅守綠色興參理念。綠色有機已成為通化人參的鮮明特質,人們在山林地頭掘出“金娃娃”。

  “通化主動融入全省人參産業發展戰略,助力吉林省打造千億級人參産業,要用小人參做出大文章。”通化市委書記孫簡介紹,當地在創、闖、融上下功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經濟優勢,形成集種植、加工、科研、銷售、流通、品牌、文化為一體的人參産業集群,使人參産業蓬勃發展。

  讓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計劃投資20億元的快大人參産業園已形成全産業鏈融合發展集群。目前園區入駐商戶716戶,電商560戶,每天發往全國的快遞1萬多單。2022年園區實現交易額50億元,今年有望再創新高。

  “人參渾身都是寶”。益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根、莖、葉、花、果都開發出了國藥準字號産品,是醫藥行業內首家實現人參全株開發的現代化制藥企業。“借助人參藥食同源的契機,我們開發出人參五寶茶等産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東方紅西洋參藥業(通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文科説。

益盛藥業的人參晾制車間。(受訪者供圖)

  2022年,通化人參産業實現産值317.4億元,總量佔吉林省“半壁江山”。當地現有人參加工企業450余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6戶、國家級産業化龍頭企業5戶,全國A股上市人參題材3戶企業全部落位通化,産品涵蓋食品、保健品、藥品、化粧品、生物製品5大系列、800多個品種。

  美譽帶來機遇。3月在北京召開的吉林省長白山人參推介會上,通化簽約項目15個,合同引資額55.86億元。

  除人參外,通化還擁有天麻、黨參、貝母、五味子、紅景天等500余種野生藥用植物,堪稱天然藥庫。

  “藥濟天下”離不開時勢造英雄。改革開放後,通化傳統産業發展相繼遭遇瓶頸,一些機關、國企人員紛紛下海,幾經輾轉決定“靠山吃山”,興辦藥廠漸成氣候。

  煉藥須煉“心”,守住良心,用心制藥。1988年,“通化鮮人參王漿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報道成為市場關注的標誌性事件,為當地藥企發展增加了信心和動力。

  創業路上不乏吃螃蟹的勇士。通化藥商在鉚足勁“創”的同時也橫下心“闖”。改革開放之初,他們帶着“初代産品”在東南沿海、東南亞市場賺到“第一桶金”,並敏感地捕捉到了未來商機,開始創新轉型。

  東寶藥業作為通化第一家上市公司,旗下産品已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第一支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等填補市場空白的拳頭産品。東寶並非一枝獨秀,修正、萬通等藥企也相繼崛起。

  讓協調成為高質量發展內生特點。近年來,通化積極推動醫藥健康産業鏈整合、價值鏈提升、市場鏈優化,規上藥企從峰值的114戶精簡到如今的72戶,國家醫藥健康高新技術企業42家,帶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運輸、倉儲、電信等行業的協同發展,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逐漸提升。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通化藥企規模、創新研發能力、市場佔有率、産品知曉率和用戶認知度“更上一層樓”。去年,通化成為東北地區唯一獲批全國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經驗試點的城市。

東方紅藥業員工在車間進行人參等級分檢。(受訪者供圖)

  提升通的效率 創新驅動“藥香出海”

  “主材和産品之間講求相通相融,我們創新研發了涵蓋中藥飲片、健康功能食品、日化及化粧品、配方顆粒四大系列的參製品,擁有多項人參領域的專利技術,年産值超過10億元。”東方紅西洋參藥業(通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文科介紹。

  創新驅動下,通化醫藥産業迎來集群崛起時代。2019年,通化生物醫藥産業集群成功入圍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名單。“群”內有32戶國家級醫藥高新技術企業、33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其中11戶企業發展為集團公司,創新企業數量在全省佔1/3,被評為“中國百佳産業集群”“國家創新産業集群培育試點”。

  通化市市長高山説,為扛起吉林省醫藥“千億級製造核心”重任,2023年,通化將以創新為驅動,實現中藥現代化、化藥集約化、生物藥規模化、醫療器械高端化、醫藥商貿流通信息化全産業鏈發展。

  強品須強“骨”,給産品賦予核心競爭力。生物制藥是“東北藥谷”的傳統王牌。東寶藥業1998年自主研發的“基因重組人胰蛋白”,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丹麥之後第三個能生産重組人胰島素的國家。

  如今,東寶藥業又將重點投向白蛋白市場,與上海企業合資成立安睿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於國家一類新藥“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的産業化開發及規模化生産。“項目已進入Ⅲ期臨床。”安睿特製藥董事長程建秋介紹,項目達産後有望滿足15%的國內市場需求。

  中藥創新不甘其後。萬通藥業組建高技術、高學歷百人研發隊伍,研製出的“關黃母顆粒”是2018年全國僅有的兩個獲批中藥新藥之一。益盛漢參産業園內,紅參精提口服液在加速生産。“從年初到現在,我們的訂單量已比去年全年翻了一番。”産業園常務副總監王永霞興奮地説。

  謀求新突破,敢為天下先。2019年,通化在全省率先組建醫藥健康産業高端智庫,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等24位國內醫藥健康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出任智庫成員。

  不僅有名家坐鎮,“東北藥谷”的公共服務&&體系也逐漸完善。當地陸續建成市級科技創新中心、全國醫藥健康技術轉移服務雲&&等服務機構,對接吉林大學、中科院長春分院等高校科研機構,推動東寶“甘精胰島素注射液”等50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讓開放成為“東北藥谷”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正帶動通化“藥香出海”。

  以東寶藥業為代表的原研藥企,匹配長年投入與高科技人才,深度挖掘原研藥市場的未來潛力,實現“科創出海”。

  以修正藥業為代表的全品大健康藥企,開展跨界經營,匹配醫藥工業、商業、研發、醫療醫養等全品類,形成“體系出海”。

  以萬通藥業為代表的“百姓藥箱”藥企,研發生産感冒藥、消化藥、風濕用藥等日常用藥,打造“貼心出海”。

  圍繞吉林省“一主六雙”戰略部署,通化作為“長遼梅通白延醫藥健康産業走廊”的“千億級製造核心”,不僅擔負着人參産業、道地藥材綠色産業、生物藥産業、康養産業4個産業聯動區的輻射聯動任務,還持續傳遞着全省醫藥健康産業的信心。

  “2025年,通化醫藥健康産業總經營規模將達1000億元。”通化市醫藥和食品産業服務中心主任丁全剛介紹,“十四五”期間,通化將建成全國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醫藥健康産業集聚區、中醫藥産業與中醫藥事業並舉的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吉林省重要的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與産業化基地和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交易製造基地,初步構建起産業結構更加合理、産業聯動更加緊密、要素流動更加順暢、輻射作用更加充分、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的“兩區、兩基地”産業發展新格局。

  做足商的服務 厚植民企興業沃土

  通化醫藥當家,民企頂梁。橫跨長春與通化兩地的修正、東昌區的萬通、二道江區的金馬、通化縣的東寶、集安市的益盛、柳河縣的紫鑫、輝南縣的長龍,這些龍頭藥企構建起“東北藥谷”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

  民營企業在通化生根落地,葉展枝擴,呈現出高質量發展新氣象。通化市市長高山介紹,目前,當地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突破16萬戶,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率、72%的稅收,民營經濟已成為通化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科技創新的強引擎、對外開放的動力源、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地處偏遠,如何留住人才與資本?硬體上,通化逐步實現與省會高速貫通、9市機場通航、內陸港通關“出海”以及推進高鐵鋪設;軟體上,通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培育民企興業沃土。在城市綜合信用指數方面,通化常年居於全國前100位,最高居26位、東北地區第3位。

  “通化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民營經濟,讓我們企業能暖心、安心、開心地專注於事業。”萬通藥業黨委副書記王海濤説,市委市政府錨定醫藥主軸聚力提升發展,這讓起家於本地的民企即便擴大規模也能安心把“根”留在通化。

  “優化營商環境、善為企業服務”已成為通化各級政府的共識。2021年,通化在全省率先&&《營商環境建設監督管理規定》。去年,通化市醫藥和食品産業服務中心正式成立,為企業分憂。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項目就是抓後勁,抓項目就是抓未來。”通化市委書記孫簡多次強調,通化要以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通化實施了總投資220億元的國家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建設工程,2022年,醫藥工業總産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産值的34.4%,增加值佔50.1%。

  推進高質量項目,要做足商的服務。通化落實“一個重點項目,一名包保縣領導,一個責任部門,一名項目秘書,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為項目提供包手續辦理、包組織推進、包溝通聯絡、包問題破解、包政策爭取的“五包”服務。

  通化還從2018年起設立“企業家日”,舉辦企業家節,表彰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企業家,讓企業家在落戶、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便利化服務。

  今年一季度,通化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9.2億元,同比增長32.2%;新簽約項目24個,總投資135.43億元。

  謀存更要謀“久”。面對藥企接班問題,當地跳出“家事”“私事”,把對企業新一代的培育放到關乎“東北藥谷”發展的“大事”“要事”上。

  通化市委統戰部於2019年創新性地組建新生代企業家聯誼會,將繼承接班的“藥企二代”和自主創業的年輕一代聚攏起來。聯誼會通過打通資源壁壘、組織會員到發達城市培訓等方式,使新生代群體向“政治有方向、經營有本事、責任有擔當、文化有內涵”的目標成長。

  2022年,通化共有44名新生代企業家當選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通化納稅百強企業中,由新生代掌舵的民營企業為28戶,新生代民營企業家已逐漸撐起當地民營經濟的“半邊天”。(參與采寫:黃維)

【糾錯】 【責任編輯: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