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婁紅艷萬萬沒有想到,美食街上燈火通明,人群熙熙攘攘。這是8月末的桂林路。她甚至疑惑地看了下手機裏的時間,是2:00沒錯。
“年輕人真有精神頭。”婁紅艷心想。
婁紅艷是長春一所職業培訓學校的校長,學校最近接了個大型培訓項目,她連續加了幾天班,這一天走得很晚。
半小時後,婁紅艷把車開到了位於朝陽區清華路的小區門口。這裡距離熱鬧的美食街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靜謐如常。
十年前,婁紅艷從遼寧來到吉林做職業教育,在長春尋找合適的位置時,一眼就相中了桂林路。
“到處都是年輕人,充滿活力和朝氣,學校開在這裡再合適不過了。”婁紅艷説。十年間,她開辦的新科普職業培訓學校換了三處校址,但一直留在桂林路周邊。
燈火夜未央,回想著剛剛街路上的畫面,婁紅艷有些感慨,這或許就是城市發展的意義所在吧,有安全而舒適的環境,有凌晨還可逛的街巷,更有讓人們在此拼搏奮鬥的動力。
更晚,隨着許許多多的“婁紅艷”們開車離去,桂林路的夜也終於落下帷幕,只有依舊明亮的燈箱廣告昭示着這裡不變的繁華。
朝陽的街依然璀璨。
一條路的變化
今年正在讀初三的子睿,每週最放鬆的時刻就是周末來到桂林路,買一杯自己愛喝的奶茶或是酸奶,吃一份惦記一週的臭豆腐和爆肚粉絲,用她自己的話形容就是“美飛了”。
來到曾經就讀的東師附小,門前地一些“小萌物”更讓喜歡用畫筆記錄生活的子睿“挪不動步”。
一個個憨態可掬的“小兔子”或站立或蹲坐在護欄上,去年冬天,還有人給它們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
“下個周末我要帶着畫本來,把這些小可愛都畫下來,給同學們看看,讓她們也看看學校門前變成什麼樣了。”一路邊走邊看,子睿已經計劃好了下個周末的休閒活動。
長春人眼中的桂林路,已經悄然地變了樣,這些變化背後,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
桂林路及周邊原是傳統住宅區,導致在快速發展中被“先天不足”所困擾——街路狹窄,商住混搭,基礎設施老舊,公共停車場和休息區偏少,這些都制約了發展。
東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呂康銀教授認為,商圈的可持續發展,要在品質提升和特色化上下功夫,“傳統商圈通過改造升級,提升品質,吸引品牌首店和潮店入駐,同時新興商圈通過特色定位吸引年輕消費者。”
在消費升級背景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購物中心不僅要順應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還要引領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變革。
2020年,長春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主導規劃了同志街以東桂林路的街區改造,幾年時間,桂林路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之前最擔心的就是,改造過後,桂林路的人氣散了。”回想起當時的改造,長春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的規劃師周揚説,考慮到這方面,桂林路的更新升級可以説是小心翼翼地“精雕細刻”。
作為舊城更新方面的專家,周揚和同事們的謹慎情有可原。之前的改造項目也有一些經驗教訓,商圈的人氣一旦丟了,是後期怎樣補救都無濟於事的。
“城市的更新是一個長遠的項目,所以一些改造項目是見縫插針進行的。我們也充分尊重原有地塊的商業業態,按原有業態的需求進行升級。”周揚認為,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改造,為商圈延續人氣提供了保障,“開始一些商戶也不理解,不配合,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耐心地反復解釋引導、做工作,可以説,桂林路能有今天的模樣,他們功不可沒。”
改造之後,桂林路仿若煥新。步行街讓傳統商圈找到了升階密碼,顏值飆升、繁華更盛。之後的幾年,桂林商圈及附近街區的更新改造便一直沒有停過,用“一年一個樣兒”來形容也不為過。
2022年3月,桂林路以西開始進行更新規劃。
為順應桂林路既有商業特色,規劃師們提出動靜結合的設計,東邊要熱火朝天的市井煙火,西邊主打悠閒有情調的文藝慢生活。
為把住得舒心和玩得暢快這對“矛盾體”結合起來,城市規劃師們創意迭出:充分利用各種小胡同和宅間綠地中穿插的道路,用系列景觀設計和體現街區風貌的設施,吸引人群走到步行環道上,實現簡單的人車分流;劃定收費停車區,白天對游人收費,晚上免費以方便周邊居民。
最明顯的提升還在基礎設施改造上:把裸露電線一段段捋順扣在箱裏;新鋪設污水管線專門收集商家廢水,使之與居民污水系統分離;在居住密集區盡量吸納咖啡廳、展廳類以靜和體驗為主的商戶,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確保商住人群都能有舒適體驗。
培育抒發街區的人文氣質,將流量轉化為穩定的“生産力”,將好的場景植入到城市的街巷,新鮮、有趣、友好的主題消費場景,形成了持久的流量吸引力。
整飭一新的桂林路,在全國游客面前大放異彩的同時,也讓許多商家看到了“涌動的商機”。
改造還未實施的時候,一位土生土長的老桂林路人經營着一家茶館,老闆坦言曾想搬去南方。“原來桂林路房租雖貴,但開門就掙錢,後來環境跟不上形勢,街面顯得破敗,成本卻在提高。每年都要耗費資金去修理各種硬體,實在折騰不起。”
如今,看著修整之後的街道,老闆也改了主意,“只要能提升桂林路整體環境,我出點兒錢都樂意。”
與這條街路一起成長的桂林路商家不在少數,開在西桂林區域的姜三丫鴨貨店老闆就是其中之一。雖説東桂林片區的人流量更大,但是他也看出了西桂林的優勢。“這裡居民樓多,咖啡館也不少,只要是喜歡吃鴨貨的,都能成為我們的回頭客。”
桂林商圈由政府出資5500萬元進行改造,包括地下管網改造、路面鋪裝、彩化亮化等“七大工程”,完善了街路功能設置,着力解決了原來的上下水不通、燃氣不通、油漬污漬遍地的問題,整個商圈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景觀有了很大的提升。西桂林胡同燈廊景觀帶的打造,直接成就了桂林路“網紅”街路之名,讓年輕人和游人在晚間的煙火氣中流連忘返。
都説城市的發展看營商環境,可是營商環境到底是什麼,商家們或許説不清,但是他們能夠感覺得到。
對他們來説,有位置停車,周圍的環境賞心悅目,讓越來越多的人有心情逛桂林路,來店的顧客也隨之增多,兜裏的錢包鼓起來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總説‘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都是營商環境’,以前沒啥感覺,現在看著整個桂林路的變化,有點感覺到這句話的深意了,環境一點一滴的改變和提升就是營商環境,商家口口相傳的發展商機就是營商環境。”看著街上如織的人群,桂林街道企業服務辦公室常明如是説。
一群人的韌勁
南湖街道副主任楊攀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來到文和裏了,但第一次來這兒的情景她記憶猶新。
那時的文和裏還看不出什麼模樣,剛引進落位,處於裝修階段。
“我記得那天還在下雨,企業施工時不知道污水管道走哪條線,電話打到了街道。”頂着雨,楊攀和相關科室人員來到了施工現場,多方&&、確定位置。從那天起,楊攀和“文和裏”開啟了不解之緣。
身為街道辦事處的副主任,服務企業在情在理,但楊攀的細緻讓人不無佩服,從落位、裝修,到開業、經營,每一個階段都有她參與的身影。
“這是文和裏的招牌菜——老長沙口味蝦,這個特色飲品就是‘無名劍客’,很好喝……”對文和裏的各個檔口,楊攀“如數家珍”。
在楊攀和一眾人的期待下,文和友集團東北區域的首店,文和裏·手可摘星城去年年底開始試營業。
有些意外的是,調試階段的文和裏並沒有迎來預期的“大流量”。
現實的問題已經擺在這裡,直面才能打破。“我們街道層面可能沒辦法提供資金上的支持,但我們在服務上一定不差事。”於是,楊攀和文和裏的“交點”更多了起來,協助調研、溝通宣傳、對接政策……
從春到秋,文和裏一步步整合、創新,引進無名燒烤、圍爐菜、小藍龍口味蝦。“我們也將打造口味蝦銷售新模式,鮮品直接進價售賣,再搭配我們獨家的調料,讓人們在家就可以享用到長沙風味的口味蝦。”“80後”的聯合創始人韓慶印信心滿滿。
升級煥新的文和裏如今已經成了許多長春人品嘗特色美食、潮流打卡必來之地,看著越來越好的銷售額,楊攀欣慰之餘,為企業做好服務的想法更加堅定。
在朝陽商圈,還有許許多多的“楊攀”,他們像根係一樣,將企業緊緊地&&在一起,從生長枝丫,到枝繁葉茂。
被這團“根係”支撐的還有張大陽,國貿集團董事長。
由於各種因素疊加,“老國貿”從鼎盛滑落,轉型迫在眉睫。張大陽和團隊最終把目光鎖定在婚禮市場。“把這裡做成既有婚慶商品售賣,又有婚慶服務,還有婚俗文化展示的綜合性‘喜事城’,把整個婚禮相關的各項內容都串起來,形成一個産業鏈。”
“産業鏈”的關鍵一環在婚姻登記處,張大陽沒敢想朝陽區政府能同意把婚姻登記處設在這裡,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一系列操作的實施速度。從去年8月份提出想法,不到一週的時間就得到“同意”的回復。
“有這樣的支持,肯定能幹成!”忘卻轉型路上的陣痛,張大陽鼓足幹勁,今年1月29日,坐落在喜事城的朝陽區婚姻登記處辦理第一筆業務,新潮時尚的設計,讓新人們眼前一亮,匯聚各式婚俗文化的展館,也讓人大開眼界。
在重慶商圈、桂林商圈和紅旗商圈,人們經常會看到朝陽城管女子執法中隊巡邏的身影。曹昕怡,就是其中的一員。去年才入職的她,如今跟企業打起交道來得心應手,“我們在執法中採用的是‘721’工作法——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事實上,這種人性化、柔性化執法,無形中提升了服務的“溫度”,為商圈整體氛圍的打造提供助力。
坐落在紅旗商圈內的中東紅街商業區,如今商鋪林立。面對此情此景,誰也不會想到當初不少企業觀望,入駐率很不理想。中東紅街項目招商經理趙艷艷説:“面對困境,我們積極尋求政府支持,向朝陽區商務局坦誠相告所遇難題。商務局迅速響應,調動多方資源,不遺餘力地為我們引薦合作夥伴。”目前,商業區已匯聚眾多商戶,整個商業區正煥發勃勃生機。
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搭建,則是讓社區居民們受益良多。
“修個拉鏈、配個鑰匙、釘個鞋掌……這些不起眼的小事,都在附近就能解決啦。”今年快70歲的許大娘在重慶路附近住了近30年,大的商業業態她不懂,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卻是她最關心的“大事”。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居民在一個個微商圈內,能夠享受到購物、餐飲、醫療衞生、文體娛樂等各類服務,釋放消費活力,提升商圈溫度。
“從政府規劃的角度來看,除了發展大的商圈,也要研究如何打造一個個微商圈,微商圈要找準小切口,把一個細分行業做深做精”,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肇勇認為,大商圈和微商圈裏的小企業小商戶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他們是商圈創新與活力的基石,“既要發展大商業企業,也要有鋪天蓋地的小商戶,這樣的商圈才更有活力,商業氛圍才更濃厚。”
一團火的助燃
“長春有啥好玩地沒啊?”
“去紅旗街看比賽啊。”
“啥比賽啊?”
“看街BA!”
……
前一段時間,一首紅旗商圈“街BA”推廣曲在一眾潮街青年中傳唱開來,也讓“街BA”這項活動備受矚目。
“23號球員轉身跳投”“33號球員三步上籃”……在“街BA”賽場上,球員們激烈角逐,觀眾台上座無虛席。作為長春市“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的重要活動,暑期持續進行的“街BA”有效地帶動了紅旗街的人氣。“在繁華的旅游街區看籃球賽很有氛圍感,希望能多多組織。”長春市民程平説。
在黨建聯盟的帶動引領下,紅旗商圈致力於樹立屬於自己的商圈品牌。建設國內首個國際潮流藝術街區,引入時尚品牌、先鋒藝術等元素,精心打造LOGO標識、IP吉祥物、Slogan宣傳語等視覺形象。僅去年一年,紅旗街道通過多方聯動,打造了上千個消費新場景,新增商業品牌首店近50家。
“街BA”、國際潮流藝術嘉年華、雲山集、潮車展……一場場妙趣橫生的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攪熱了整個紅旗商圈。
“我就感覺紅旗街特別熱鬧,每週都有活動,而且都是年輕人感興趣的活動。”在紅旗街萬達廣場超市任職的丁曉光説。
不僅是這裡,朝陽區的各個商圈裏,都有各式活動傾情上演,精彩輪番登場。
桂林商圈從今年5月至10月,每月開展一次“國潮·漢服文化+特色行業協會黨組織”活動。“每次活動為期三天,融入傳統文化特色,既為商家企業提供銷售宣傳渠道,同時鼓勵商家企業熱心公益,惠商惠企惠民,繼而提升城市品質形象,提升桂林商圈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常明説道。
“桂林路的商業形態體現了青春、時尚、科技的特點,再加上一些浪漫的文化色彩,對青年消費群體具有重要影響力。”呂康銀教授認為,桂林路輻射的不僅僅是幾公里範圍,而是輻射了整座城市年輕人的需求,甚至輻射到外地年輕人,“長春的網紅打卡地就應該是桂林路”。
“潮購重慶”“尋味重慶”“炫彩重慶啤酒音樂節”“鄰里文化夜市節”的接續舉辦,成功地讓重慶商圈再次成為“各式看官”的集聚之處。
“通過開展活動,促進轄區企業銀商對接、銀保對接、商商對接。”説起重慶商圈聯盟,重慶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德春侃侃而談,“今年,開展了首屆重慶路歌舞美食消夏節、重慶商圈購物節等系列活動,整合轄區32戶商家開展好吃、好甜、好看打卡集章活動,幫助企業擴大影響力,持續拉動商圈消費熱度。”
今年中秋節前,在歐亞賣場銷售實木傢具的梅女士接到了一張特殊的請柬,邀請她攜家人一起參加在長春德苑舉辦的“我們的節日·古今共月明”活動。這張特殊的請柬由朝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出,活動則是中心協同所屬站發起“商圈朋友圈”專項行動的組成部分。“商圈朋友圈”通過整合資源給商戶提供法律諮詢、惠企政策解讀、稅務諮詢、消防安全指導、悅享課程等,服務商戶、助力商圈發展,營造誠信經營、友善互助、文明和諧的商圈氛圍,不斷深入實踐“朝陽更好,因人更好”這一理念。
活動現場商戶代表張先生發出倡議,讓商戶們一起為更好的商圈、更好地生活而努力。
“原來覺得我們靠着商圈幹點小買賣,過個小日子就得了。現在就覺得我們這小買賣也挺有價值的,城市繁榮有我們的貢獻,真應該把商圈當家,一起維護好!”活動現場的梅女士有些興奮地説。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肖國東認為,近年來,朝陽區科教人文基礎、産業經濟、商貿流通優勢不斷集聚,商圈活力不斷增強,在消費需求多元化和消費升級背景下,“集聚融合創新”將加快釋放朝陽商圈發展新動能,有力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業態的集聚帶來商圈的繁榮,也帶來流動的從業人員和消費人群,如何整合各類群體、協調各方利益,進一步提升商圈精細化治理水平,成為商圈發展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