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活下去”“火起來”-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6/12 14:13:14
來源:新華網

延吉: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活下去”“火起來”

字體:

  近年來,延邊州始終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秉持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理念,全面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活下去”“火起來”。

  “非遺+”激發文化傳承新活力

  不起眼兒的玉米皮,通過編織達人的一雙巧手,變成了吉祥物、坐墊、笤帚、枕頭等工藝品;傳統食品糯米,在匠人的手中捏制雕刻出一個個可愛的朝鮮族糯米人擺件;朝鮮族傳統紙工藝利用植物纖維的天然韌性,製作成精美的燈籠、果盤、米罐等生活用品……6月7日,記者在“美麗工坊”看到,店內陳列着上百件非遺文創産品,生動展現着延邊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美麗工坊”試點項目,由延吉市宥茗職業培訓學校承接,該項目負責人宋春濤介紹,目前店內的非遺技藝産品共有六大品類,通過“非遺+文創+美麗工坊”的模式,研發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創産品,培育手工製作技能人才,在有效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幫助困難群體實現就業增收。截至目前,已安置了20余名殘疾婦女實現就業,與近200人簽訂了産品回收協議。

  近年來,“美麗工坊”開放了朝鮮族民俗文化和非遺傳統手工製作的體驗和參觀項目,游客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製作具有朝鮮族傳統特色的工藝品及生活用品,使游客不再僅僅是觀賞者,而是能親身投入到各類體驗活動中,切身感受民族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內涵。

  非遺之美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每週三、周五,延吉市公園街道洞簫之聲協會會長白英俊都會帶着平均年齡71歲的會員們,在公園街道園吉社區的排練廳進行排練。近日,他們又創作了新節目《豐收的喜悅》和《黃昏人生》,正在不斷地加緊練習,計劃在下次活動上為觀眾帶來精彩表演。

  朝鮮族洞簫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9年7月,白英俊組織成立了公園街道洞簫之聲協會,以洞簫、長鼓為主,兼容伽倻琴、平鼓等民族樂器,並結合象帽舞進行藝術表演。2023年,園吉社區為該協會提供排練場地,為朝鮮族洞簫音樂的弘揚和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

  園吉社區通過新媒體視頻剪輯、公眾號推送的方式不斷擴大洞簫之聲協會的影響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重視、愛上朝鮮族傳統樂器,將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下去,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社區也在日常活動中增加洞簫的演出機會,並以此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園吉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李鑫蔚&&,未來也會積極探索和實踐非遺進社區的有效形式和方法,讓非遺文化在園吉社區這片肥沃的土壤中落地生根,融入到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非遺文化在校園中薪火相傳

  “我從三年級就開始學習跳板,這項運動讓我比以前更加勇敢、快樂,而且還自信了許多。”6月7日,延邊大學師範分院附屬小學校的操場上,六年三班的學生崔河娜與同學們進行日常的基本功訓練,雖然訓練很辛苦,但是她從中找到了樂趣,逐漸愛上朝鮮族傳統的體育項目。

  後繼有人是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的前提條件。2001年,延邊大學師範分院附屬小學校成立民族體育項目訓練基地,以跳板和鞦韆作為重點開展項目。20多年來,該校為這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培養了200余名優秀的後備人才,並輸送到上級學校。2014年,該校聘請專職朝鮮族民謠教師太靈,為學生講授以州級非遺“阿里郎”項目為主的系列民謠。2022年,又外聘了朝鮮族揚琴藝術非遺項目傳承人樸海燕,無償為學生進行指導。

  該校黨建辦主任樸愛羅&&,非遺文化進校園,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課餘生活,還加強了學生們學習非遺、傳承非遺、保護非遺的意識,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樹立文化自信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學校共有4個非遺項目一直在傳承,學生們經常應邀參加各種大型節日慶典活動及比賽,讓延邊州的非遺項目得以在更大的舞&上綻放光彩。

【糾錯】 【責任編輯: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