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6月9日電(張博宇)8日是我國第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當天,“曜石生輝——長白山舊石器考古成果圖片展”在吉林省博物院展出,吸引許多觀眾駐足觀看。這一展出是基於“考古中國”之“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古人類遺址調查與研究”重大項目的考古成果進行的集中展示,為公眾揭示了長白山地區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演化與遷徙擴散的過程。

這一展出共設置了“考古中國 探秘長白”“石光記憶 史前足跡”“遺址發掘 圖景重現”“持續深化 價值闡釋”四個單元的內容,用大量精準、鮮活的圖片展示了這一重大考古項目的進展過程及已取得的重要成果。
據了解,“考古中國”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重大研究項目,主要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聚焦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與古人類文化遷徙交流重大選題,國家文物局批准設立了“考古中國”之“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古人類遺址調查與研究”重大項目。

項目實施三年以來,先後組織實施了“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松花江及鴨綠江上游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長白山地區史前黑曜石原料調查與研究”“和龍大洞遺址考古發掘”“撫松楓林遺址考古發掘”和“樺甸壽山仙人洞遺址考古發掘”等項目,在古人類遺址分佈、黑曜岩産源探索、石葉及細石葉技術起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截至2023年底,考古人員已經初步完成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12個縣市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工作。通過系統的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累計發現含打制石器地點700余處,填補了鴨綠江流域等多個區域打制石器遺址的空白,表明圍繞長白山天池分佈着巨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群;項目組在此基礎上繪製了長白山地區含打制石器遺址的分佈圖,該地區成為東北亞舊石器時代遺址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這些材料為進一步研究長白山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空間分佈規律、人口密度、黑曜岩流通網絡、石葉和細石葉技術擴散等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中,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徐廷作為項目負責人的“和龍大洞遺址”最新發掘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媒體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被評選為2023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其考古發掘過程也以圖片的形式在展出第三單元進行了集中的展示。
徐廷&&,“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古人類遺址調查與研究”考古中國項目的實施,極大推動了東北亞考古研究的發展,也進一步凸顯了長白山地區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巨大潛力。“我們期待通過這次展出,將最新的長白山地區重要考古成果介紹給公眾,將考古的魅力和科學的結論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