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熱真空試驗區內,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正在進行衛星空間環境試驗準備工作。 張揚 攝
向新,向質,向未來!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衛星”)通過22次成功發射,累計將131顆“吉林一號”星座組網衛星送入指定軌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吉林玲瓏輪胎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首條巨型工程子午胎日前成功在長春下線,填補了東北地區巨型工程子午胎生産的空白;
長春海譜潤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解決了材料領域“卡脖子”技術,在不同時段對國外材料進行了國産化替代……
一幕幕令人激動的場景裏,創新在發生,信心在提振。
企業有活力,經濟有動力。撐起長春市經濟“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是觀察高質量發展的一扇窗口。
連日來,記者走訪長春市多家民營企業的科研、生産、運營一線,探問滿滿訂單背後的突圍之路、新品迭出背後的創新之源、轉型升級背後的堅韌之力。透過這些民營企業,深刻感受到長春市民營經濟在淬煉中越發堅韌,成為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中堅力量。
向新而行 激發企業強勁活力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所在。
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創新”。各家企業深知,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沒有一個企業能靠吃老本存活。只有緊跟時代步伐,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以科技創新引領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已經成為共識。
在長春市北方特種電線電纜製造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自動化生産線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開足馬力,一條條電纜經過導體矯治、承攬編織和纏繞等環節源源不斷生産出來,即將銷往全國各地。“在電線電纜製造上,我們和長春工業大學合作研發了低煙無鹵輕量化線纜,與傳統電纜相比,在阻燃、用料上更有優勢,在省內市場佔有率比較高。”長春市北方特種電線電纜製造有限公司財務主管張景利介紹説。多年來,該公司始終致力於技術創新及原材料研發,通過與高校合作,不斷提高企業製作工藝水平,民用電纜和特種電纜生産技術已經達到省內領先水平,企業因此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吉林省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吉林省“專精特新”企業等稱號。
科技創新讓企業對未來發展信心十足。眼下,長春市北方特種電線電纜製造有限公司正在建設無鹵阻燃輕量化電線産業鏈。“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鞏固電線電纜製造行業領先地位,推動産業鏈數字化升級,滿足更高精度、更高水平的産品製作工藝要求,帶動長春市線纜行業向高端化、現代化邁進。”張景利説。
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從來不缺參與者。在長春三鼎變壓器有限公司變壓器組裝車間內,工作人員正熟練地操控機器,線圈卷制、鐵芯迭裝、引線裝配、總裝檢驗……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着。作為我國變壓器龍頭企業,長春三鼎變壓器有限公司攻克了海上風電變壓器的塔筒設備製造難題,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全面國産化替代。
“隨着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發電,公司的訂單逐年增加,規模和産值也不斷擴大。”長春三鼎變壓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琳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該企業先後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工業先鋒示範單位。
長春三友汽車部件製造有限公司也創造了涅槃重生的奇蹟。“我們的發力點始終是永無止境的自主創新。”該公司董事長白大成説,作為破産重組企業,長春三友汽車部件製造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兩地四廠的科創型現代化工廠。正因有了創新這個原發動力,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省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的名片才越來越閃亮,才會成為一汽-大眾、一汽轎車、一汽紅旗等整車企業的供應商,不斷開發出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
作為全球鋁汽車輕量化零部件重要供應商,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把歐洲先進的汽車鋁輕量化技術引入國內,與國內大批量生産結合在一起,通過引進、學習、消化、吸收、模仿、提高、創造,走出了一條以先進技術促進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之路。如今,該企業還獲得了捷豹路虎全球卓越質量供應商獎,成為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底盤零部件供應商。公司現代智能裝備製造産業也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完成自製設備300多&(套),其中數控加工中心、數控壓裝機、鋸鑽一體機、各種工業用爐等設備的各項性能指標已經達到和超過了行業同類産品水平。
伴隨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催促着長春市民營企業家們將科技創新的因子,融入産業發展的血液中,向新求變,培育內生動力。
企業的發展,可以折射出城市的進步。長春市不斷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加大引導、培育、扶持力度,1452戶“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下,長春市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全市80%的高新技術企業、93%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30%的科技成果來自民營企業。
競速“新賽道” 推動産業躍升
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敢於涉足新領域,引領新潮流;敢於競速“新賽道”,以“鏈”發力,推動産業躍升。
——一顆“星”。
浩瀚星空,群星在軌。讓世界近在眼前的“吉林一號”衛星,已成為助推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不僅是吉林衛星産業撒向太空的一粒“種子”,更是省市高質量發展“無中生有”最鮮活的樣本之一。長光衛星也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公認的“獨角獸”企業。
作為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完成“1箭41星”發射和組網任務,將“吉林一號”組網衛星數量大幅提升,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正在逐步把“像造車一樣造衛星”的夢想變成現實。截至目前,長光衛星已經全面掌握了星地、星間的高速激光通信技術,建立了空間高速激光數據傳輸網絡的試驗系統,為超高分辨率、海量的遙感數據的實時數據傳輸提供了有力保障。眼下,長光衛星的研發團隊又瞄準了新的技術攻關目標,那就是將星間激光通信距離從500公里拉開至2000公里,並進行了技術驗證。該項技術的成功落地,將極大地提高“吉林一號”衛星數據的回傳速率,以技術創新賦能航天信息産業的快速發展。
“鏈”上發力,謀劃布局未來産業,鍛造發展競爭新優勢。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産業創新,長光衛星不僅具備了完整的以衛星研製、運營和應用服務為一體的産業鏈,也依託所在的吉林省航天信息産業園,逐步打造新興産業集群,輻射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形成産業集聚效應,催生出産業發展的新動能。
——一束“光”。
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春,搶佔産業發展制高點,以“光”築夢,錨定未來發展新賽道,舉全市之力加速打造千億級光電信息産業集群,培育新質生産力。一幅光電信息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畫卷在黑土地上徐徐展開。
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禹衡光學”)是國內位移傳感器行業的龍頭企業。走進禹衡光學的生産車間,光柵編碼器主體加工全自動生産線正在忙碌運轉,機械手臂在幾台機器之間快速移動,動作精準高效;實驗室裏,淡黃色燈光映照着研發人員和精密儀器;檢測室裏,檢測人員身穿防塵服,仔細觀察手中的生産樣品……眼前的每一個場景都展現出企業拔節向上的蓬勃活力。
禹衡光學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精耕細作,創新研發出更多“獨家”産品,如先後推出金屬光柵角度編碼器、高精度反射式光柵尺等産品,填補國內空白,努力在工業母機和半導體設備配套上解決“卡脖子”問題,並通過國家專項建設,進入國産替代配套産業鏈體系,助力實現在航天、半導體等領域的自主可控。“未來,禹衡光學將大力發展高端位移傳感器産品,保持‘專精特新’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解決影響高端位移傳感器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禹衡光學總經理盛守青&&,下一步,企業將在超精光柵尺、高精度編碼器、大量程鋼帶光柵尺等多個應用領域持續發力,滿足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母機、國産重大裝備的需要,為我國半導體設備傳感器自主可控貢獻力量。
作為研發和生産基因測序設備的頭部企業,長春長光華大智造測序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華大”)深耕醫療器械領域,不斷提升基因檢測技術,推進長春市生命健康産業發展。在一樓展區內,展示着長光華大近年來生産的三代基因測序産品,從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到目前全球通量最高、成本最低的T20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長光華大用了7年時間。
“基因測序在科學研究、醫療健康、農業甚至軍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我們研製超高通量基因測序設備,打破了國外壟斷。”長光華大副總經理陳新東介紹説。
據了解,基因測序技術廣泛應用於生育健康、腫瘤篩查、司法鑒定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超高通量測序技術出現以前,測序速度慢、成本高成為應用的瓶頸。而長光華大T20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問世,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200人的基因組測試工作,達到國際最高水平。
以“一束光”點亮一座城。在長春,這束光正不斷聚集、裂變,鍛造長春市光電信息産業結構,成為長春市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推動全面振興率先實現新突破的關鍵變量。
智改數轉 推動傳統製造業不斷“煥新”
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是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長春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全市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三年攻堅行動中,一大批民營企業“生産換線”“機器換人”“設備換芯”,推動産業邁向高端。
在長春恒拓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拓模具)的智慧工廠車間,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工裝、模具生産和精密注塑。作為長春市一家老牌汽車零部件生産製造基地,恒拓模具主要從事産業鏈非標定制生産,為企業製造智能裝備自動化生産線。眼下,恒拓模具正依託自主創新、數字賦能方面的優勢,助力長春市工業企業在智慧車間及數字化生産線建設等方面進一步轉型升級。
“作為傳統製造業企業,我們逐漸加大了數字化轉型和升級的力度,通過引進ERP、MES等軟體系統,逐漸提高生産線自動化程度。”恒拓模具總經理單偉剛&&,下一步,恒拓模具計劃投資1億元,引進工裝模具的數字化生産設備,投入到智能化裝配生産線,進一步提高企業生産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智改數轉的濃厚氛圍中,長春市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意願和信心不斷增強,轉型能力不斷提升。
長春融成智能設備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更新生産線上的設備,而且以技術研發為抓手,研發生産出了被評為國家重點新産品的視覺尋址全自動灌裝機器人生産線,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自動化灌裝企業。憑藉RF7全自動灌裝機器人為代表的自主研發技術,産品可以實現智能化、無人化的灌裝生産工藝需求,可與智能立體倉儲集成使用,與MES系統對接進行數據交互,根據客戶需求進行模塊定制,實現各種輔助功能。
長春近江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也嘗到了數字化轉型的甜頭。企業運用數字化設備維保和管理系統,生産效率提升70%到80%,實現降本增效,發展動能進一步增強。
長春市高新東卓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依託“5G+工業互聯網”,在企業生産、物流運輸等方面都實現了數字化管理,生産效能也大幅提升,並先後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等稱號。
長春市民營企業正以智能化和數字化雙向賦能,激活轉型發展“關鍵增量”,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驅動長春製造加“數”奔跑。
厚植發展沃土 塑造競爭新優勢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民企創新發展的“肥沃土壤”和“陽光雨露”。
“2023年,我們獲得了省、市、區各級真金白銀的專項獎勵,讓企業得到了真正的實惠;此外,在人才招聘、挂職鍛煉等方面也有特殊補貼,助力企業緩解人才短缺的問題。”在機械工業第九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史復看來,省、市、區相繼&&了多項惠企新政,這些舉措施策精準,含金量高,為民營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支持。
政策的支持,讓企業創新發展信心更足。多年來,機械工業第九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持續推動業務轉型升級,自主開發了涂裝前處理電泳智能翻轉輸送機、U型擺桿輸送機、智能檢測系統、智能物流集成系統等技術産品,形成智能化涂裝、總裝車間整體解決方案。在近日召開的全市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上,該公司還獲評2023年“長春民營企業100強”。“下一步,我們將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圍繞智能裝備解決方案、智能工廠EPC工程、諮詢設計三大主營業務,為客戶提供更具價值的服務。”史復&&,機械工業第九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將把政策支持轉化為創新動力,將持續聚焦智能製造領域,開發行業領先的智能化産品,建設現代化、綠色、柔性的數智化標杆工廠,努力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智能製造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近年來,長春市全力做好“放”和“活”兩篇文章,進一步改變管制思維、強化服務意識,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不斷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生長”的環境和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讓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創新創業。
繼&&了《2023年度長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6條”和《關於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若干措施》“13條”,以及今年年初正式施行的《長春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之後,在近日召開的全市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上,長春市又解讀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實施意見》“37條”及《關於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若干措施》“金18條”惠企措施,進一步採取有效舉措,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其中,有持續發力優化發展環境的利好政策,也有促進轉型升級、提升創新能力的務實舉措,還有強化法治保障、打造服務體系的精準施策,明目標、強信心、優環境、細舉措、定責任,進一步激發了長春市民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全面實現了民營經濟總量和質量效益“雙提升”。
政策如春雨,求實惠民營;攻堅號令響,率先促振興。全市上下正迅速行動起來,實現部署推進到位、執行落實到位、服務保障到位。今年年末,全市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力爭突破1.5萬億元,民營經濟經營主體將達到154萬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數將超過1800戶,全市民營經濟必將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