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調發展看吉林”之三:吉林:風光生“綠”金 共聚新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5/18 15:21:45
來源:新華網

“區域協調發展看吉林”之三:吉林:風光生“綠”金 共聚新動能

字體:

  編者按:

  北聯黑龍江,西進內蒙古,南接遼寧,東出大海,立足新起點,吉林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以東北地區協同發展激發振興合力,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不斷加快建立健全省際合作機制,加強與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的融合聯動,優化産業布局,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東北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

  近期,新華社吉林分社組建報道團隊,與白城日報、白城廣播電視台的骨幹記者,一起深入吉林省東部、西部、南部、北部的四個縣市,圍繞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東北省區之間加強對外開放、産業合作、通道建設等聯動,展開採訪調研,感受到當前東北地區加快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作為,捕捉到一個個來自一線的鮮活故事,形成一組多篇報道。

  新華網長春5月18日電(記者唐成卓、魏蒙)北接黑龍江大慶、齊齊哈爾,西聯內蒙古興安盟、赤峰,南引內蒙古通遼,東靠吉林長春,吉林西部互聯互通優勢明顯,“風光電”資源富集。

  近年來,吉林西部依託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加快發展“風光電”新能源産業,大力推動鹽鹼地綜合治理,主動向西,與內蒙古東部等地區協同發展,揚優成勢。

三一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産車間工人正在進行裝機工作

  “風光這邊更好”:吉林西部打出“特色牌”

  吉林西部,處於大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西南氣流通道上,地勢平坦開闊,是我國東北地區風力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

  “一年兩陣風,從春刮到冬”是以往人們對吉林西部的印象。1999年10月,吉林西部的白城市首個風電場在通榆縣建成並投入使用,經過20多年的探索,吉林西部地區清潔能源産、供、儲、銷全鏈布局正逐步完善。

  “風電行業,廠子總是跟着資源跑。”遠景能源吉林公司總經理王猛&&,當時遠景能源有限公司之所以在吉林西部建設廠區,主要就是看中了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

  目前,白城市已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城市”:全市電源裝機1364.8萬千瓦,其中火電182.1萬千瓦、風電912.2萬千瓦、光伏253.1萬千瓦、生物質17.4萬千瓦,風光電裝機量佔全市電源裝機量的85%。

  國家“雙碳”戰略、吉林省“陸上風光三峽”工程、新能源産業市場需求……在市場、政策等多方面拉動下,一批新能源裝備製造項目陸續在白城落地,並輻射周邊地區,吉林西部清潔能源産業體系逐步完善。當前,風光電産業已成為吉林西部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之一,也成為吉林與內蒙古等地加強區域合作的重要載體。

  4月26日,吉林省黨政代表團赴內蒙古學習考察,接連召開“兩省區經濟合作座談會”“吉林·內蒙古企業家座談會”“吉林省文旅主題推介會”,互學發展經驗,推動交流合作。雙方交流活動中,內蒙古國龍新能源開發公司董事長張國良與白城市有關部門積極對接,他&&,希望能結合企業技術優勢,依託吉林新能源稟賦,在新能源開發、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與吉林開展合作。

東方電氣(通榆)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生産現場

  要素跨區流通:“無限風光”添動能

  在遠景能源通榆有限公司,風力發電機的設計和組裝是重要業務,訂單來自黑龍江、內蒙古等多地。“得益於優異的自然資源,當地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産業集群,各地的客戶來此恰談合作,看中的不光是公司的生産能力,還有白城完備的風電産業鏈。”王猛説。

  在通榆三一風電裝備技術公司1萬多平方米的車間內,一片94.5米長的風機葉片正被加工。另一側的車間內,風力發電機的主機部分已完成機艙罩外衣裝配,正等待下線。去年一年,該公司生産了風電主機319&套,葉片1005支,産值約25億元。公司行政經理陳永春介紹説,公司的産品主要由華能、國電投等公司消納,産品覆蓋白城當地和內蒙古東部地區。

  東方電氣(通榆)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生産現場,機器轟鳴,風機主機正在進行上電動態測試。基地正在進行的,是“國電投興安盟突泉項目”,該項目正裝配35&6.25MW風力發電機組,下線後,機組將被陸續運往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風電場。

  據了解,作為清潔能源發電設備供應方,基地還承接有“國電投赤峰高新區風儲綠色供電110MW項目”“中煤黑龍江依蘭項目”等跨區域合作項目。主機、葉片、塔筒,是風力發電機三大核心部分。此外,各類配件也是産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凡瑞重工(通榆)有限公司主要負責生産各類風機配套件,據了解,該公司70%的産品被白城當地消納,30%左右銷往內蒙古東部、黑龍江西部等地。“作為配件生産商,運輸成本是公司着重考慮的要素之一,吉林西部地區是松遼清潔能源基地核心區,坐鎮中場,産業集聚,運輸便利,使得企業能很好地控製成本。”該公司生産負責人楊堯説。

凡瑞重工(通榆)有限公司生産車間生産現場

  共享科研成果:鹽鹼地變“米糧川”

  隨着吉林西部一座座風機葉片緩緩轉動,取自大自然的風能正不斷轉化為輸向千家萬戶的電力。吉林西部,“抓住”了天上的風,也在積極利用腳下的地。

  當前,吉林省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為678萬畝,主要集中在西部的白城、松原兩市。放眼內蒙古,鹽鹼地面積為1585萬畝,佔全區總耕地面積的9%左右,主要集中在東部的興安盟、通遼等地。

  “鹽鹼地含有豐富的氧、氮等養分,修復之後是非常好的耕地資源,很有發展潛力……”在白城市鎮南鹽鹼地生物修復試驗示範區,白城市農業科學院院長、國家燕麥蕎麥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任長忠正在介紹用生物技術修復鹽鹼地的經驗。

  白城市農科院的展廳內,陳列着燕麥片、燕麥飲料等各類産品,這些都是白城市農科院産學研融合發展的成果。

  通過30多年扎根基層的研究,任長忠帶領團隊先後選育出25個燕麥新品種,並推廣到內蒙古、新疆、青海等17個省區市,帶動多地燕麥産業發展。“我們選育出的燕麥品種,根係最長達2米,有很強的耐鹽鹼性,在低肥力土壤中,也有很高的産量。”任長忠説。

  為協作周邊地區的鹽鹼地治理,任長忠和團隊多次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等地,開展燕麥高産高效栽培技術培訓,現場指導鹽鹼地燕麥種植技術。“鹽鹼地上種燕麥,對很多地區的農民來説是個新鮮事物,需要有一個認知和接受過程。這幾年,我們着力向種植大戶、合作社、企業等推廣種植技術,以發揮示範帶動效應。”任長忠説。

  去年3月,白城市農業科學院與內蒙古燕谷坊集團聯合建立的全穀物種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揭牌,白城市農科院的科研成果進一步與實際應用銜接。

  近年來,基於相似的地理環境,吉林與內蒙古在鹽鹼地改造、防治風沙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正探索開發利用更多後備耕地資源,共建東北大糧倉。一組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吉林省謀劃實施鹽鹼地綜合利用土地整治項目145個,實現種植49.4萬畝。

  【專家點評】

  吉林大學東北與東北亞研究院副院長劉威:

  吉林西部與周邊地區“共謀風光電、共治鹽鹼地”的經驗值得深入挖掘和拓展。吉林西部、內蒙古東部、黑龍江西部等地區地緣山水相連、經濟&&緊密、資源稟賦相似。推動這些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素跨區流通、産業分工與協同創新、公共服務一體化、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等,不僅有利於各自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避免同質競爭,形成整體合力,更有利於推動落實東北擔負的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戰略定位。

【糾錯】 【責任編輯: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