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接待游客6萬人以上,産值超2000萬元;吸引200多村民在這裡就業,人均年收入超4萬元,農民鼓起了“錢袋子”,幸福感不斷增強。近年來,永發鄉積極探索“旅游+”融合發展模式,不斷延伸旅游鏈條,實現了産業聯動高融合、高效益,助推文旅經濟節節攀升。
走進坤聖園生態農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特有的“徽派”果蔬大棚。在一棟棟具有濃濃江南風情的大棚裏,不僅種植着各種北方常見的水果,還有不常見的南方果木,讓游客在每個季節都能採摘到新鮮、香甜的果實。
負責人王芳介紹:“這裡不僅可以採摘到各種南北方水果,還能參加研學旅游活動。1到5月可以採草莓、車厘子,5到11月可以採葡萄、黃桃、蟠桃、無花果、枇杷、火龍果……”
坤聖園生態農業現有佔地30公頃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155棟,內部配備了完善的監控設備、保溫設備、灌溉系統等,目前種植的南方水果40多種,豐富了園區的採摘品類,讓游客四季可觀賞可採摘。不僅對外開放採摘游,坤聖園生態農業年生産80噸的新鮮果蔬,還為長春市周邊1000多名會員定期供應新鮮蔬菜。
粉壁黛瓦、馬頭墻、小格窗……坤聖園內是特有的“徽派”特色建築。在打造特色鄉村旅游中,不忘將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一排排裝飾成“徽派”風格的溫室大棚、一件件不同時代的農耕器具、一個個功能各不相同的主題展館……把這幾個要素融合到一起,打造了産學研旅商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在農業民俗文化博物館,那些從遼金時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各類農具、從紅山文化到清朝的珍貴文物,無論是鐵犁、風車,還是墨鬥、馬燈,不管是漢代的陶俑、唐代的銅鏡,還是乾隆時期的“景泰藍”,徜徉其間,眼前看到的是中華歷史,耳邊迴響的是唐風宋韻,一種穿越感油然而生,讓人流連忘返。
整個博物館分為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歷史文物展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展館三個區域。通過文字解説和圖片展現的方式,全面展示農耕文化的起源及歷史。展館中共陳列2500多件農耕老器具,其中珍貴農具文物百餘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我國數百年來的農耕歷史文化脈絡。
“在旅游旺季,有參觀度假的游客、有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最多時一天可達1200多人。”王芳説。
坤聖園還在博物館一樓專門開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館,旁邊興建長春市紅領巾展覽館。其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館通過800多幅珍貴歷史照片、300多件革命文物和文獻資料,系統展示了中國百年建設和改革所走過的光輝歷程;長春市紅領巾展覽館則成為吉林省惟一校外少先隊展覽館,由少先隊隊史展區、紅領巾體驗展區、紅領巾為家鄉代言展區組成,已成為少先隊思想教育、紅色教育、實踐體驗、文化交流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也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關工委農耕文化教育基地。
充滿藝術氣息的永發鄉口碑不脛而走,人氣越來越旺。“我們順勢發展鄉村美育、研學培訓、特色課程等一系列業態,以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提升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鄉黨委書記劉冠男説。
坤聖園在發展好南果北種特色農業種植和文旅研學的基礎上,計劃發展職業教育,正在籌辦吉林俄語專修學院、吉林省英才技工學校、長春市方晟俄語中等職業學校。
隨着鄉村旅游的發展,美好的田園風光吸引着一撥又一撥的人到這裡體驗文旅生活,村民也因此發現了商機,有了新的營生。
陳小鵬是村口第一家擺攤的農戶,這幾年隨着坤聖園出名,他也出名了。“公司發展得好也帶動我們發展,做點小生意,賣水、雪糕,生意也不錯,一年收入差不多3萬左右。”陳小鵬的開心溢於言表。
文旅深度融合,有景更有魂。如今,這裡將以坤聖園為依託,加速構建“品牌引領、全域帶動”的文旅新格局,景點多樣、文化多元,真正做到景致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景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