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平均增速1.1和0.5個百分點,固定資産投資、建築業産值、核算服務業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連續8個月兩位數增長……前三季度,長春新區交出亮眼成績單。
上揚數據的背後,是長春新區實施“一區引領、三片支撐、十園聯動”發展策略,構建“311X”現代化産業體系,創新動能和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以新質生産力釋放經濟新動能。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
在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長春新區企業長春長光博翔無人機有限公司研發的國産全球首創的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亮相,引起廣泛關注。
這款新型無人機採用全球首創的“雙飛翼+多旋翼”氣動布局,科研團隊掌握了從驅動系統、傳感器數據融合、飛控系統及算法等全技術鏈路,創新性地實現無人機在零下40℃、海拔5500米,以及在7級強風中正常起降飛行的多項無人機性能極限。
全球首創!就在長春新區長智光谷。像這樣備受矚目、讓人倍感振奮的好消息時常從長春新區傳來。
6月15日,41顆“吉林一號”自研小型衛星成功發射,創造了中國航天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將為我國衛星快速組網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
在生物醫藥領域,長春新區作為省市乃至東北地區醫藥産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最新公布的2022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競爭力排行榜中排名第14位,連續三年攀升,位列東北地區首位。
……
值得一提的是,各具特色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憑藉“一招鮮”,成為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生力軍。截至10月,長春新區入選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企業數量首次突破1000家大關,達到1078家,佔吉林省入庫總數23.5%,遠超2022年430家的入庫總量。1078家入庫企業主要聚集在光電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在科技企業跨越發展領域,長春新區交出搶眼答卷。
人才是第一資源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千秋偉業,人才為先。
近年來,長春新區通過創載體、搭&&、強活動、優服務等舉措,積極開展雙選會、企業文化進校園、直播帶崗等活動,利用長春新區就業創業和人才政策,向廣大學子及青年人才拋出回鄉就業創業的“橄欖枝”,每年吸引萬餘名各類人才“智匯新區”。
“我來自吉林,特別想回老家就業,很高興有這樣的途徑了解家鄉企業。我所學專業比較冷門,目前沒有合適崗位,但工作人員已主動添加了我的&&方式,&&以後會為我提供持續性跟蹤服務,為我推薦合適崗位。”長春新區引才的滿滿誠意讓一名天津大學的吉林籍學生讚不絕口。而這只是長春新區千方百計攬人才的舉措之一。
近年來,長春新區深入實施“長白慧谷”“慧谷引鳳”等人才服務品牌,加快推進人才創新港核心區建設,實現了産業引才、&&育才、人才與企業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在吸引吉人回鄉、集聚高端人才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為充分發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作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産學研合作的重要紐帶作用,一直以來,長春新區把博士後群體作為戰略性人才資源,打造了一支高層次創新型青年骨幹人才隊伍,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長春新區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023年,長春新區新獲批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家,引進博士進站3人,為設站單位和在站博士後申請補助資金247.4萬元。截至目前,長春新區引育人才總量達17萬人,海歸人才2000餘人,外籍人才近千人,22人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與20位院士達成合作協議,每年新增大學生就業創業人數近7000人。
完善高含金量“政策包”、構建産才融合“強磁場”、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源”、搭建人才雙創“載體群”、優化樂業安居“生態圈”……眼下,長春新區正成為“千里馬”競相馳騁的熱土。這裡群英薈萃,共同書寫長春新區創新發展的壯美畫卷。
創新是第一動力
今年4月,由吉林大學倣生學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任露泉創辦的倣生科技成果轉化&&——長春洋格倣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要開展倣生科技研究、産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等,項目落位長春新區智能光谷産業園。
初夏5月,創新創業大賽在長春新區如火如荼展開,豐富多樣的活動賽事,營造出濃厚的氛圍,標誌着長春新區創業創新激情的節節攀升。
11月28日,國家知識産權局公布國家知識産權服務業高質量集聚發展示範區、試驗區名單,長春新區獲批試驗區,是吉林省唯一入選單位……
聚焦吉林創新型省份建設,長春新區勇擔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使命。加快集聚創新&&資源。長春新區聯合一院三所和高校,高標準謀劃打造吉大倣生研究院和大科學裝置、國家中醫醫學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長白山實驗室、三江實驗室、省科技創新研究院、氫能研究院“兩室、兩院”落位新區。
加快培育各類創新主體。長春新區全面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三年梯度培育計劃和中小微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工程,加速初創型企業孵化壯大、助推中小型企業提檔升級、引導龍頭型企業&&化發展。
……
目前,長春新區省級以上轉移示範機構數量佔全市45%,國家級技術轉移機構數量佔全省40%,國家級A類科技企業孵化器佔全省60%……一組組數據記錄着長春新區創新力量的積蓄與成長,也為長春新區注入更多澎湃動力。
向科技要生産力,向創新要動力,向人才要凝聚力。
隨着吉林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吹響了振興突破的衝鋒號角,在新的起點上,長春新區將在更高坐標係中謀創新,推動永春現代生物醫藥城、北湖未來科學城“南北兩翼”同步發力,開闢新賽道、增強新動能、引領新模式,逐步探索一條具有長春新區特色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