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吉林省通化市搶抓中醫藥發展之機,做實健康民生之績,深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用心呵護百姓健康。
“平時有個頭疼腦熱、腰酸背痛,最先想到的是家樓下的中醫館,離家近、花費低、效果好,真是方便!”談起“家門口”的中醫館,市民王春華連聲讚許。
隨着通化市不斷強化中醫藥服務機構建設,規模成熟、功能完備的中醫館遍佈山城,成為各街道鄉鎮、社區基層衞生機構的“標配”,深得百姓青睞。
在東昌區光明街道衞生服務中心內,集診療、調理、康復等服務為一體的中醫館為轄區居民帶來了極大便利。
“中醫館開展項目有診療、中藥、針灸、艾灸等,並免費為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中醫體質辨識,還有一些慢性病的診療都是免費的。”中心副主任劉輝介紹,中醫館還依託醫聯體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打造百姓身邊的健康“管家”。
走進東昌區東昌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中醫館,縷縷藥香縈繞其間,沁人心脾。
“全力滿足轄區居民中醫診療需求,中醫館配備肌肉深層治療儀、偏振光治療儀等設備,並提供健康飲食指導和情緒調整等服務。”中醫科科長王艷玲説。
弘揚中醫藥文化,該中醫館還通過健康知識講座、義診等活動,宣傳展示中醫藥在疾病防治、慢性病管控中的優勢,普及中醫藥常識。
目前,在“發展中醫藥、服務大健康”目標指引下,通化重點完善了以市、縣級中醫醫院為龍頭,綜合醫院和鄉鎮衞生院中醫科為樞紐,村衞生室為網底,社會辦中醫診所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推進中醫藥資源下沉,實現中醫普惠最後一公里。
全市現已建成中醫館78家,其中省級優秀示範中醫館25個。100%的鄉鎮衞生院、100%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87%的村衞生室及社會辦中醫診所能夠為群眾提供中醫藥服務,打造形成了主城區15分鐘中醫藥康養服務圈。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
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通化市持續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政策,加強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多途徑引進、培育人才。
在通化市中醫院吉林省名中醫專家辛紅衛的傳承工作室,候診區坐滿慕名前來求醫的患者。
“我們主攻冠心病、心絞痛、間質性肺炎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評,並通過‘傳幫帶’培養青年中醫醫師,傳承中醫藥事業。”診室內,辛紅衛一邊給患者把脈問診,一邊為身旁的學生講解診療思路。
據了解,目前通化市有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4個,省名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4個,在冊中醫師承人員261人。
建設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通化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打造中醫區域醫療高地、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多措並舉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惠及民生,通化市全力實施中醫藥健康服務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中醫藥服務體系“揚優強弱補短”建設、中醫治未病能力建設、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能力建設、中醫藥數字便民和綜合統計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醫協同推進工程,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創新和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建設;開展中醫藥傳承創新和現代化工程,推進中藥科技創新研發與産業化建設、中醫藥古籍文獻傳承、中醫藥科技重點項目研究、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研究;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搭建高層次人才梯隊,擴大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
如今,通化中醫藥服務輻射能力愈發凸顯,已形成便民、利民、惠民的覆蓋城鄉的中醫藥服務網絡,打造出“群眾身邊的中醫藥”“人人享有的中醫藥”服務形態,中醫藥健康文化植根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