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周長慶
在吉林省敦化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榜”上,最近增刻了戴家7人的名字:戴萬齡、戴萬春、戴萬珠、戴萬發、戴克儉、戴克吉、戴克志,加上以前就榜上有名的戴克政,戴家英雄群體共有8名烈士。敦化戴家毀家紓難、精忠報國的歷史在幾十年後終於實至名歸。
戴萬齡(又名戴鳳齡,字洪昌)是敦化城東富裕大戶戴家的掌門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這位年過花甲的開明鄉紳,誓死不做亡國奴,率全家老少舉旗抗日。他帶領“戴家軍”先後跟隨中國國民救國軍、綏寧反日同盟軍、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英勇頑強地戰鬥在長白山區,最後壯烈犧牲。到東北光復時,戴家一共有50多人抗日殉國,成年男人除了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外全部犧牲,只有幾個寡婦、孤兒倖存下來。
“戴萬齡一家以民族大義為己任,舉家抗日,前仆後繼,是活生生的真實版“楊家將”,是不畏強敵、盡忠報國的傑出代表,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和濃重的家國情懷,譜寫了一曲反抗外敵侵略、捍衛民族獨立、高揚民族氣節的慷慨悲歌。”吉林省東北抗聯研究會副會長張彥夫教授説。
敦化市歷史博物館裏的戴萬齡畫像。
正直豪爽“大當家” 崇拜岳飛楊家將
戴萬齡祖籍山東省萊州府掖縣周廷社香合鄉,生於1871年農曆六月初一,4歲時跟隨爺爺、父親闖關東,來到吉林省額穆縣黑石江東戴家堡子。一家人篳路藍縷,勤儉持家,家業日興。後來戴家人丁興旺,開始分流,戴萬齡一支來到敦化縣沙河沿,辛苦創業,逐漸成為殷實之家。到戴萬齡掌家時,戴家擁有土地400多坰,4代同堂60來口人,成為沙河沿一帶的大戶和首富。
為防土匪侵擾,經官府同意,戴家牽頭組織了民團,擁槍百餘支,並建築了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的四合院,共有房屋80多間,院墻高9尺,四角築有炮&,雇了不少“炮手”看家護院。
戴萬齡一生坎坷,個人和家庭4次遭遇匪劫,為去晦氣他4次改名為彭齡、喜齡、希齡、鳳齡。戴鳳齡是他最後使用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名字。他把家業管理得井井有條,糧食堆積如山,豬牛馬羊成群,還飼養梅花鹿;在敦化、寧安、官地建有百貨、藥材等商鋪和燒鍋、油房、磨房、粉房、豆腐房等作坊。
據戴家後人回憶,戴萬齡是大高個兒,面部常帶笑容,目光炯炯有神。他身體硬朗,腰挎大匣槍,騎棗紅馬,威風凜凜。他有深深的家國情懷,有正義感,從小崇拜岳飛、包公、鄭成功、楊家將等英雄。他為人厚道,豪爽熱情,和藹仁慈,講究信譽,好打抱不平,在當地很有威望。每逢災荒年頭,戴家都主動減租,慷慨解囊,救濟鄉親。家裏曾收留4個討飯的老頭長期居住,甚至為他們養老送終。
戴萬齡15歲成親,一共生有6個兒子、4個女兒(其中1女夭折)。來自孔孟之鄉的他對於愛國教育極其重視,在家裏開了私塾,讓孩子們學習歷史、軍事等內容。他對家人要求非常嚴格,給長子、次子、三子分別取名“克勤”“克儉”“克吉”,寄託“勤儉家業才能興旺發達吉利”之意。孫子吃飯掉了飯粒他都讓撿起來吃掉,還嚴禁子孫喝大酒、抽大煙、賭博和懶惰。他説人要有志向,要精忠報國,故給四子取名“克志”。如果兒子能入選官府做官,他希望能像包公那樣公正不阿、為百姓做主,故給五子取名“克選”,有盼望入選、金榜題名之意。他説做人要走正道,故給六子取名“克政(正)”。

毀家紓國難 成立“戴家軍”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舊部“老三營”營長王德林不甘心做亡國奴,1932年2月8日在吉林省延吉縣小城子舉旗抗日,成立了中國國民救國軍(簡稱救國軍)並自任總指揮。他出身綠林,曾經救過戴萬齡一命。兩人是山東老鄉又興趣相投,都反對日本人在東北的橫行霸道,反對官府的腐敗無能,遂叩頭結拜為“盟兄弟”。
戴萬齡深明民族大義,曾資助過反對日本修建吉林至敦化鐵路的活動。他對日本人在東北的霸道行徑深惡痛絕,對其狼子野心心存警惕,早就為抗日做準備,陸續變賣了城裏的商鋪,花重金購置了100多桿槍,還聘了一個東北軍退役李姓軍醫到“戴家大院”坐診。
王德林決定把攻打敦化縣城作為救國軍成立後的第一仗。1932年2月18日,他率軍來到“戴家大院”,戴萬齡殺豬宰羊,犒賞三軍。王德林説:“大哥,日本鬼子已經欺負到家門口了,這回我跟小日本幹到底了!你也參加我的隊伍抗日吧!”戴萬齡握着王德林的手立即説:“我早有此意,如賢弟不嫌棄,我願拋家舍業追隨賢弟,共同抗日報國!”王德林激動得熱淚盈眶,當即任命戴萬齡為救國軍鄉團大隊長,讓他迅速招兵買馬。
戴萬齡就以戴家子弟、家中“炮手”和長工共100來人為基礎,又動員沙河沿左右村屯200來個獵戶、“炮手”出身的青壯年,組成300來人的鄉團大隊。戴萬齡的4個兄弟、5個兒子、3個女婿,都追隨他參加了救國軍。
1932年2月20日拂曉,戴萬齡率鄉團大隊隨救國軍第一次攻打敦化縣城,經過激烈戰鬥,一度佔領了縣城,給敵人以震撼。但由於攻城的情報被內奸告密,大批日軍從吉林趕來增援並有飛機助陣,救國軍不得不撤離。為避免日寇報復,戴萬齡派人急速給沙河沿的家人送信,叫他們將家中槍支彈藥、錢款、布匹收拾分裝在20多條麻袋裏,加上糧食,一共裝滿30多輛大車、幾十張爬犁,其餘的用馬馱。戴家老少60來口分別騎馬、坐車、步行,跟隨救國軍一起撤退,從此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漫漫的抗日之路。
很快,日軍與偽軍追到沙河沿,將“戴家大院”包圍,殺死了留守的戴萬生(戴萬齡的堂弟),放火燒燬了全部房屋和沒來得及帶走的大量糧食、物資。這更激起了當地百姓對日本鬼子的仇恨,堅定了戴家滿門抗日到底的決心。
不久,鄉團大隊被正式改編為救國軍第五營(也稱獨立營),戴萬嶺為營長,戴克勤、戴克儉、戴克吉分別為連長,戴克志等9人為副連長,戴克政為傳令兵,戴萬齡的兩個孫子為營長警衛員。這支部隊因以戴家子弟、親屬為主體,也被稱為“戴營”“戴家軍”。此後戴營隨救國軍轉戰于吉、黑兩省東部地區,先後參加了鏡泊湖連環戰和二次、三次攻打敦化以及攻打額穆、安圖、東寧等戰鬥,多次重創日偽軍,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活着做中國人,死了做中國鬼!”
戴萬齡治軍有方,軍紀嚴格。每次戰鬥,他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戴營子弟兵很多是“炮手”、獵戶出身,膽子大、槍法好,打仗爭先恐後。
戴萬齡還建立了具有很強戰鬥力的組織架構:全營設三個連,每連設一個連長、三個副連長(由三個排長兼任),規定在戰場上如果連長犧牲,副連長依順序自動接任連長指揮;排、班也是如此。一個班十幾人分為三個戰鬥小組,每組五六個人。小組在運動作戰時人分前後兩排,前排三人,中間是神槍手,只負責開槍,邊跑邊打,彈無虛發,專打機槍手和拿指揮刀的軍官。他左邊的人負責給他遞上子彈的槍,他右邊的人負責接空槍,並傳遞給後排的人退彈殼、上子彈、遞到前排。這樣的戰鬥小組以槍法準、衝鋒猛的優勢彌補了武器上的劣勢,在幾次突圍戰中效果很好。
1933年1月,面對日寇的重兵包圍,救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王德林退至東寧縣中蘇邊境線一帶,決定帶領部分傷病員和家眷撤至蘇聯再繞道回關內。
臨行前他對戴萬齡説:“大哥,你也跟我去蘇聯吧!”戴萬齡回答:“我活着做中國人,死了做中國鬼!”王德林無奈地説:“那你就帶着自己的隊伍往回打吧!”他們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訣!
留下的救國軍前方司令吳義成和戴萬齡將部隊分成兩部,各率本部人馬突圍。戴萬齡命一連打衝鋒,二連在中間,三連斷後。一連“炮手”多槍法好,戴克儉的“把兄弟”、被稱為“獨龍”的神槍手李海峰找出敵人的薄弱環節,帶領戰士奮勇衝殺,硬是把包圍圈撕開一個口子,率先衝了出去。二連夾在中間順勢衝出。三連大多為年輕人,跑得快,負責阻擊追兵。戴克政率5人戰鬥小組殿後,他彈無虛發,追上來的一小隊日本兵全被他撂倒。突出敵人重圍後清點,戴營傷亡慘重,犧牲和受傷各有100多人。
戴營撤至汪清縣羅子溝,與救國軍柴世榮部會合,加入了“柴旅”,後隨其參加了綏寧反日同盟軍。1935年2月,戴營加入周保中任軍長的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成立,從此“戴家軍”走上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道路,追隨周保中軍長轉戰白山黑水,與日寇進行殊死戰鬥。
坐落在敦化烈士陵園的抗聯五軍團長戴克政烈士之墓。組圖均為新華社記者周長慶攝
英勇不屈 壯烈犧牲
戴營開始組建時有300來人,最多時有四五百人,但在殘酷的戰鬥中不斷減員。1935年8月,部隊在東寧縣遭遇敵軍重兵包圍,戴營負責掩護主力部隊突圍,經過浴血奮戰,遭受重大傷亡;後來攻打寧安又犧牲一些人。到1936年初,戴營已經不足百人,“柴旅”加入東北抗聯第五軍後進行整編,由於抗聯沒有營的編制,戴營人員分散編入五軍其他隊伍。周保中軍長考慮到戴萬齡年事已高,委任他為副團長,專門負責軍需後勤工作。
1937年,抗聯五軍大部隊去了黑龍江省寶清、密山一帶,在日寇不斷“圍剿”下,部隊給養十分困難。留守寧安一帶的戴萬齡奉軍長命令,先後分5批派出8名戴家子弟潛回家鄉籌集糧食,均告失敗,7人被捕,其中6人犧牲、1人入獄。
1937年深秋,為救部隊燃眉之急,戴萬齡親自帶着三兒子戴克吉等30多人潛回沙河沿一帶籌糧。戴萬齡藏身一親屬家時,被漢奸發現告密,引來鬼子抓捕。為不連累他人,戴萬齡把兩把手槍藏在灶坑灰堆裏,走出房屋束手就擒。敵人將其兩個大拇指用鐵絲捆住、把雙手背在身後,先在沙河沿、馬鞍山游街示眾,幾天后押往敦化縣城。戴克吉為營救父親,率領戰士們在馬鞍山一帶伏擊敵人,打死數名日偽軍,終因勢單力薄,與十來個戰士當場犧牲。
據戴家後人和沙河沿的老人回憶,戴萬齡當時身穿灰色棉長袍,從容鎮定地對鄉親們説:“父老鄉親們別難過,不要怕。這沒什麼,我們抗日沒有錯,鬼子早晚要完蛋!”
在敦化日本憲兵隊,日寇對戴萬齡嚴刑拷打,百般摧殘,折磨多日,逼問他抗聯部隊的去向,他寧死不招,對鬼子罵不絕口。初冬第一場大雪來臨時,殘暴的日寇用兩塊鋼板將戴萬齡夾在中間,用鐵絲捆綁後,潑上汽油點火焚燒。戴萬齡疼得滿地打滾,鋼板都燒紅了,仍罵聲不絕,最後奄奄一息時被鬼子扔進了狼狗圈。
這位67歲的老英雄壯烈犧牲!
前仆後繼 滿門忠烈
據戴家後人統計和黨史專家調查,戴萬齡一家4代人參加抗日部隊,前後犧牲了50多人。到抗戰勝利時,活下來的只有年過七旬的戴廣祿、幾個寡婦和戴萬齡的幾個孫子輩的孤兒。
戴廣祿是戴萬齡的七叔,是戴家輩分最大的,但也僅比戴萬齡大3歲。他在“戴家大院”負責馴養梅花鹿、管理中藥材、給家人治病和製作火藥,參加抗日部隊後擔任衞生員。有一次他在搶救傷員時被敵人炮彈片擊中,由於彈片未能取出,在回到家鄉幾年後,因傷病復發、傷口感染而去世。
戴萬齡的4個兒子、4個弟弟、1個女婿戰死沙場,另外兩個兒子也因抗日而犧牲,1個兒媳、1個孫子在艱苦轉戰途中因缺醫少藥而病逝。
戴萬齡的長子戴克勤,1935年在東寧突圍戰中腿被打折、身上3處受傷,輾轉回到沙河沿東溝養傷,不久被漢奸出賣而被捕。在日寇酷刑折磨下,他的手指甲全都脫落,仍堅強不屈,後被一個遠親保釋出去,不久因傷重於1945年3月去世。他是戴家最後犧牲的青壯男丁。
戴萬齡的五子戴克選,是戴家唯一未直接參加抗日隊伍的人,父親舉旗抗日時他正在吉林市讀書。戴萬齡聽從了抗日隊伍中的地下共産黨員胡澤民、陳翰章的建議,讓克選打入敵人內部做地下工作。戴克選於是轉入偽吉林地方警察學校學習數月後,進入敦化縣偽警察隊做地下情報員,多次為抗日部隊購買彈藥軍需、提供情報。1939年他在一次為抗聯購買500發子彈時,被兩個同事懷疑並敲詐,在與他們搏鬥時頭部被打成重傷,4天后不治身亡。
從“刀下留人”到少壯棟樑
戴克政是戴萬齡的六個兒子中排行最小也是最出色的一個。他從小便隨大人在崇山峻嶺中打獵,槍法極好,雙手會打槍,長槍200米內彈無虛發。他16歲隨父參加救國軍,曾任警衛員、排長、連長,1933年冬加入中國共青團,193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在戰鬥中不斷成長,每次完成任務都很出色。
1933年9月,救國軍攻打東寧戰鬥失利後部隊撤至老黑山,救國軍參謀長胡澤民(中共地下黨員)看戴克政身手了得,就把他要去當自己的警衛員。
一天在宿營地晩飯後,戴克政練習手槍時不慎走火,子彈穿透在二十步外散步的胡澤民腹部,造成致命傷。頭腦仍很清醒的胡澤民臨終前囑咐同事和部下,發生這次事故純屬偶然,戴克政作戰勇敢,能文能武,是個少年英才,不要為此處死他。本已就縛自願赴死的戴克政終於被“刀下留人”,此後更加奮勉地工作。
此事之後,經陳翰章建議並多方工作,1934年,戴營轉入救國軍柴世榮旅。從此,戴營便在軍長周保中、副軍長柴世榮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日鬥爭。
原想尋機處死戴克政為胡澤民報仇的周保中,看到戴克政在各項軍事活動中忠摯活潑、事事爭先、謙虛好學,誠心為抗日救國而努力,逐漸消除刑殺之念,轉而對他勉勵鞭策。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戴克政的政治、軍事素質不斷提高,迅速成長起來,1936年他在抗聯五軍二師升為連長,1938年6月任三師九團團長。
1938年8月,戴克政因腿部負傷,與13名戰士留守寶清縣小團山臨時營地並看守通敵犯人。13日,200多敵騎兵將營地重重包圍,戴克政率戰士們與敵激戰3個多小時,彈盡援絕,與9名戰友壯烈犧牲。日軍在戴克政身上翻出了團長的證件,又殘暴地向他的遺體連刺數刀。
時任東北抗聯二路軍總指揮的周保中,得知戴克政犧牲後非常悲痛。他在1938年8月20日的日記中寫道:“戴克政同志為民族解放戰爭犧牲之日,年僅二十三歲……戴同志對革命知識不但勤學精進,且每戰身先士卒,指揮掌握有如久經練達者。凡遊擊所到之處,輒召開農民抗日宣傳大會,對於抗日救國之言辭娓娓動人……當此抗戰深入、東北遊擊運動極其吃緊之時,余對克政同志畀倚寄望甚深,不幸為時未幾,少壯將星遽吿殞折。為民族國家犧牲光榮,堪同日月齊光。惟今五軍棟樑摧毀,後繼乏人,殊為感概也。”
“戴門女將”巾幗不讓鬚眉
戴家男人抗日沒有孬種,戴家女眷也不含糊。參加抗日部隊後,她們承擔起後勤保障、救護傷員、運送彈藥、傳遞情報、照顧老幼等任務,有時也直接參加戰鬥。寇氏是戴家女眷的佼佼者和主心骨。
寇氏出生於敦化縣沙河沿寇家屯,是寇家最小的孩子,從小聰明伶俐,隨4個哥哥念私塾,有一定文化。寇氏18歲時嫁給戴克儉後,相夫教子,任勞任怨,處事公正,有主意有擔當,深得全家上下喜歡,戴萬齡就讓她協助自己妻子高氏處理家庭事務。寇氏善於學習,領着大兒子和女兒跟戴廣祿學藝,基本掌握了中醫藥和火藥、引信的製作技術,在抗日鬥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戴家有個規矩,想做戴家媳婦必須會打槍。寇氏在所有女眷中槍打得最好,能雙手打槍,可以騎在馬上一手打槍、一手給另一支槍壓子彈。舉家抗日後,因她組織能力強又能説會道,被戴萬齡任命為戴營救護隊長,並負責炊事、後勤等事務。寇氏裹了小腳行動不便,就跟女兒一起騎馬行軍。
在她的帶領下,戴家女眷都學會了駕馭馬匹,到戰場上送彈藥、飲食經常用馬馱。一有時間,她們就挖野菜、採野果補充軍糧的不足。寇氏非常堅強,除了丈夫犧牲時哭過一次,很少掉眼淚。她是戴營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殫精竭慮操持大事小情。
1935年,敵人的“圍剿”日趨嚴重,戰鬥更加頻繁。周保中軍長決定家屬不再隨軍一起行動,而是留在密營,承擔縫紉、醫療等任務。戴萬齡犧牲後,周保中為了戴家後繼有人,決定讓其家屬離開部隊疏散到地方隱蔽起來,休養生息。
遵照周保中指示和戴萬齡生前囑託,從1938年秋天開始,在戴廣祿和高氏、寇氏帶領下,倖存的戴家婦孺從寧安返回敦化。為了躲避敵人,他們晝伏夜行,專走山路小路,跋山涉水,一路乞討,用了大約一年時間才秘密返回沙河沿。
戴萬齡的親家寇成把他們分散隱蔽在幾個寇氏兄弟家,並把孩子們改為寇姓。寇氏和她娘家人曆盡千辛萬苦,保護了戴家後代,終於迎來了勝利。
古有楊家將 近有戴家軍
由於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戴萬齡被當作“大地主”看待,戴家抗日曆史沒有得到正確評價,事跡鮮為人知,倖存後人遭受了不公平對待。
東北光復後和全國解放後,周保中將軍曾3次派人尋找戴家後人而未果,他的夫人、抗聯女戰士王一知1978年又到敦化尋找過戴家後人,並希望吉林省對戴家歷史予以關注。吉林省和敦化市的黨史研究人員也對戴家事跡進行了認真調查。
長期關注、宣傳戴家事跡的敦化市關工委主任、敦化市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何效義説,戴萬齡一家國難當頭,挺身而出,鐵骨錚錚,沒有一個投降的,付出巨大犧牲,充分體現了民族精神、民族氣節。
在戴家後人不懈努力和正義人士幫助下,戴家抗日事跡逐漸浮出水面。1995年民政部追認戴克政為烈士,他後來還被評為全國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2022年1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又追認戴萬齡等戴家7人為革命烈士。
古有楊家將,近有戴家軍。目前,戴家抗日事跡已經載入敦化市歷史博物館,40多萬字的歷史紀實小説《戴家大院》經過12年收集整理也已出版。相關部門計劃修建戴家烈士陵園、拍攝戴家抗日電影。
“戴家軍”這個英雄之家的抗日事跡,舉世罕見,感天動地,必將永遠鐫刻在中華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