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位於琿春市東南部70公里處,是我國唯一位於中、俄、朝三國交界處的邊境村,被譽為“東方第一村”。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88人,黨員14人。防川村成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原來是一塊孤懸海外的飛地,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邊境小村莊,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成為了各地游客爭相來“打卡”的網紅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50萬以上。是什麼讓一個無人問津的邊境村實現了如此的華麗轉身?讓我們走進防川,還原村黨支部班子帶領防川村走過的不凡發展之路。
青石小徑探幽源,村社群山掩映間。走進防川村,映入眼簾的中央廣場,環村流走的清澈河流,布局嚴整的民俗建築群,成群翱翔的海鷗,漫步在充滿民族特色的風情街、穿梭於朝鮮族風格倣古建築的民宿間,看著絡繹不絕的各地游客,很難想象在六十年前,防川村是一個無人問津的落後小山村,空有特殊的區位優勢和優質的自然資源,卻因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守着金飯碗卻過着苦日子。六十年間,防川村黨支部不停探索,充分發揮地域、人文和自然資源等優勢,因地制宜摸索出一條“黨組織引領,群眾廣泛參與,農商旅一體化推進”的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道路。
軍警共建,築牢引領發展戰鬥堡壘
防川是先有連隊後有村,建村之初,由於遷居村民黨員較少,無法單獨成立黨支部,便與駐地連隊聯合成立了黨支部,開展“兩個支部一堂課”、實行“兩個班子一起建”、做到“兩條戰線一盤棋”,防川村成為當時全國軍民聯防的典型。這一經驗做法一直傳承和發揚,村黨組織聯建共建也成為了防川村建設、發展的有力“法寶”。近年來,防川村黨支部立足區位、歷史文化和民俗優勢,不斷整合、融入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黨建資源,深化“黨政軍警民”合力治邊機制,先後實施了軍警地“同心築堡壘工程”“局企連村”四位一體“同心築堡壘工程”“局企軍(警)林村”五位一體強基富民築堡壘工程等特色載體,融入延邊州“千里邊關黨旗紅”黨建特色品牌,並將活動逐步延伸到全村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等各個領域工作當中。
村企聯建,探索共同發展致富道路
防川村依山傍水,邊境風光獨特、民俗氣息濃郁,共有耕地面積74公頃,但由於村內年輕人外出務工,土地無人耕種,一家一戶的對外發包租金很少,承租人因路途較遠也不願意到防川村承包土地,這個問題始終是牽絆着防川村黨員幹部的心結。村黨支部始終堅持探索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在2017年終於迎來了轉機,這都源於村黨支部與企業的一次聯建共建。村黨支部與琿春市加財實業有限公司黨支部通過聯建共建,共同構思整村改造,一起制定了建設“東方第一村”古村落項目規劃。整體思路提出以後,村黨支部徵求了全體村民的意見,有些群眾有了一些顧慮,向村黨組織提出:建設完民居的産權還是村民所有嗎?我們現在建設的挺好,為什麼要搞整村改造?等等。村黨支部本着“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原則,挨家挨戶講市場、談前景、算效益,有的村民在國外務工,為了徵得他們的同意,村幹部2次出國去做國外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終統一了全體村民思想,推動“東方第一村”古村落項目順利落地。項目總投資2.61億元,建設有41棟民俗房屋、3000平方米的韓式風情商業街、6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以及1000平方米的倣古式民俗酒店等。項目建成後,僅2023年1-6月,防川村接待游客達35.45萬人次。防川村創新採取“村企聯建”的運作模式,與企業成立旅游公司,統一對古村落進行企業化運營管理和宣傳推介,項目運營的前6年,村集體每年分紅20萬元,之後每隔6年再增加20萬元。村民也可以把自家空余的房間用來招待游客,租金收益旅游公司和村民四六分成;村民還可以發展旅游周邊産業,銷售村內特色的水産品和農特産品,進一步實現增收致富。
深挖資源,不斷拓寬集體增收渠道
防川村位於國家AAAA級景區,距離出海口也只有15公里,漁業資源豐富,有着多年的中朝邊境界江捕魚歷史,但由於缺乏正規的管理,非法捕撈活動不僅破壞了漁業資源、侵害了漁民利益,也給邊境管控帶來了不穩定因素。為解決這一問題,村“兩委”班子積極與駐地連隊協調,聯合&&了關於規範圖們江漁業管理方面的政策,帶頭創辦了捕魚合作社,積極爭取資金,新建了捕魚碼頭和11棟漁民房,購買14條新型白鋼漁船,爭取政府、軍警、圖們江漁業管理站支持,劃定了防川村捕魚作業區域,解決了村民圖們江捕魚權問題,村民從農民“變身”漁民,主要捕撈大馬哈魚、梭魚、灘頭魚、七星魚等海洋洄游魚類,每年從圖們江捕魚3萬餘斤,帶動13戶社員戶均年增收超6萬元。此外,防川村黨支部還牽頭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投資70萬元發展黃牛養殖産業,每年為村集體創收5萬元,不遺餘力的奔赴小康之路。
如今,“雁鳴聞三國、虎嘯撼三疆、花開香三臨、笑語傳三邦”是防川村的生動寫照,“東方第一村”是防川村響亮的品牌。該村相繼獲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還成功入選第一批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全省鄉村旅游十佳精品村和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2022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