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孫曉宇、姜剛、武江民、薛欽峰、劉智強、馬意翀
滿目皆“豐”景,處處秋收忙。從東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從西南山區到魚米之鄉,廣袤大地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國慶假期,全國各地加快收穫進度保秋收。各糧食主産區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天道酬勤 喜看豐收糧滿倉
在“中國優質稻米之鄉”黑龍江省五常市,農民們正駕駛收割機進行秋收作業,機器轟鳴聲由遠及近。
8月初,五常市近百萬畝耕地不同程度遭受洪澇災害,當地搶排田間積水,加速生産自救。“專家指導我們噴施生長調節劑、葉面肥,水稻長勢恢復不錯。今年第一批水稻已經收完。”五常市杜家鎮半截河子村村民佛曉光説。
“我們分地塊、分作物、分受災程度精準施策,克服了8月上旬局地洪澇災害影響,今年的豐收可謂來之不易。”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説,他們正組織各地全力搶收快收,截至10月1日晚,全省農作物已收3970.81萬畝,佔應收面積的16.98%。

這是在位於黑龍江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水稻收穫現場(2023年9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東北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今年黑龍江省糧食作物總面積2億多畝,雖部分地區出現洪澇災害,但農作物受災面積低於歷史平均水平,有望實現“二十連豐”。

在吉林省舒蘭市平安鎮金星村,農民駕駛農機收割水稻(2023年9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吉林榆樹、舒蘭、扶余等全國産糧大縣今年8月也遭遇洪澇災害。吉林省共派出農技人員3.26萬人次指導災後農業自救,完成“一噴多促”作業1403萬畝。“我種了7畝水稻,估計畝産超過1000斤。”榆樹市泗河鎮泗河村種糧大戶許福才説,從受災的農田裏“搶”回了收成。

農民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花家村收割水稻(2023年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麥朝説,今年吉林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光熱充足,利於糧食作物生長髮育,目前看,全省糧食總産量有望超過去年。

農民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花家村收割水稻(2023年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國慶期間,全國糧食主産區作物長勢喜人、收割機馳騁,繪就多彩的豐收景象。
在河南省西華縣逍遙鎮一處玉米地,玉米顆粒飽滿、顏色金黃。“今年秋糧玉米平均畝産可達1400斤左右。”西華縣植保站站長徐如民告訴記者。
據了解,河南省正組織各地搶抓晴好天氣,統籌調度農機,加快收穫進度。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2日17時,全省秋作物已收穫8409萬畝,佔總收穫進度的70.7%,其中,糧食作物已收穫5423萬畝。
安徽省的部分水稻也開始進入成熟期。“我們種了460畝水稻,其中,200多畝先行種植的水稻已經成熟了。”安徽省天長市禾禾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平東林告訴記者,初步統計畝産可達1400斤,比去年多200斤左右。
創新驅動 糧食生産邁上新&階
記者採訪時了解到,各項農業新技術紛紛“亮相”,為秋糧穩産豐産、農民增産增收添保障。

在黑龍江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實驗基地,氣象員李辰暉(左)與王國泰在採集稻粒,以進行水稻灌漿速率試驗(2023年9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畝産1081.23公斤,這是貴州省有相關記錄以來的最高單産。”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籽粒玉米高産示範田測産現場,遵義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推科科長杜玉婕説。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説,他們聯合多部門開展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已覆蓋糧油種植面積570萬畝,近萬名農技人員深入糧油生産一線,幫助農民提升作物産量和品質。
全國産糧大縣吉林省長嶺縣的玉米也將迎來豐收。長嶺縣流水鎮四間房村今年打破傳統耕作模式,在農業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採取了智能農機精準播種、水肥一體化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高産栽培配套技術。這幾天,四間房村黨支部書記陳佔超和所在合作社社員們在地裏忙着查看玉米長勢。“今年預計每公頃增産上千斤玉米。”陳佔超説。
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超過7500萬畝,居全國第一。在黑龍江省勃利縣永恒鄉恒山玉米專業合作社一處地塊,金豆滾滾,粒粒散發着“豆香”。
“我們今年花費2000多萬元更新農機設備,採用‘壟上四行’密植技術種植大豆,這種栽培模式播種量大,通風、採光、抗旱排澇能力也更強。”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説,配套測土配方施肥、科學施藥等技術,大豆畝産超過500斤不成問題。

在北大荒集團閆家崗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工作人員在介紹利用數字技術的葉齡診斷儀(2023年8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科技“加持”加速各地農戶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一個多月前,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種糧大戶賈賢榮的210余畝再生稻頭季喜獲豐收,實現畝産1600斤,粳稻也將於10月底開鐮收割,目前長勢良好。
“我們和智慧農業公司合作,建設了農業物聯網、病蟲監測點和田間氣象站等,&&可對糧食耕種管收全流程提供專業指導。”賈賢榮説。
未來可期 夯實糧食生産根基
東北黑土地因稀有而珍貴,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遼寧省鐵嶺縣張莊玉米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挖開一株玉米旁的黑土地,黑土層和玉米根係清晰可見。“我們持續運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動土少動土,堅持秸稈還田,黑土層逐漸變厚,玉米根係扎得又深又穩。”趙玉國説,耕地質量變好了,種地更有底氣了。

在遼寧省鐵嶺縣蔡牛鎮,外地農民到張莊玉米合作社的大田裏學習玉米選種和栽種技術(2023年9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推動“飯碗田”質量提升,實現藏糧於地。遼寧省今年提出在實施保護性耕作任務面積1300萬畝的基礎上,“精耕細作”500萬畝黑土地,建設集中連片、土壤肥沃、生態良好、設施配套、産能穩定的黑土地保護示範區。

在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新賓鎮的水稻田裏,農民丁輝查看水稻成熟情況(2023年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在全國産糧大縣吉林省梨樹縣,玉米秸稈隨風搖擺,即將收穫。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産基地核心示範區裏,碩大的玉米棒子挂在秸稈上。“籽粒飽滿,收成肯定不錯。”當地種糧大戶張文鏑掰下一穗玉米欣喜地説。
“我們採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保護黑土地,化肥用量少了,玉米抗旱、抗倒伏的能力也明顯增強,産量越來越穩。”張文鏑説,他所在的合作社作為科技示範主體正帶動周邊更多農戶推廣這些技術。

在遼寧省鐵嶺縣蔡牛鎮玉米田裏,農民駕駛農機收割玉米(2023年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昔日鹽鹼地,如今飄稻香,成為激發土地潛力的生動注腳。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一處鹽鹼地,灰白色的鹽鹼地已變身一片金黃。
“我們運用‘鹽鹼地改良八法’,將鹽鹼地平均pH值由9.3降至7.5,有機質含量也大幅提升,水稻測産畝産超過800斤。”大同區補充耕地專班負責人田浩説,他們將鹽鹼地開發為補充耕地,3年來,累計整治鹽鹼地7479畝,新增水田5561畝,更多鹽鹼地變身為“米糧川”。

在遼寧省鐵嶺縣蔡牛鎮,張莊玉米合作社的農民向外地農民介紹黑土地保護和玉米秸稈還田情況(2023年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高標準農田建設,正讓更多耕地成為豐收沃土。在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獅溪鎮黃坪壩區,種糧大戶婁方書站在今年5月完工的高標準農田旁,望著金黃的稻浪,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不僅修建了灌溉和排水溝渠,還進行了宜機化改造,全程機械化種植,解決了以往人工插秧招工難的問題。”婁方書説,今年他將水稻種植規模從800畝提升至2400畝。“我們要堅定種糧的信心與決心,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希望來年一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個秋天,農民們在田間收穫纍纍碩果,也許下對未來的希冀。



9月30日清晨,在吉林長春市朝陽區紅旗街與同德路交會處,環衛工人廉士微在傾倒垃圾。
中秋、國慶長假期間,全國各地不少勞動者仍然堅守崗位,為各項工作安全順利運轉保駕護航。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