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熱土上,處處都有他們的豐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0/01 08:32:26
來源:新華社

這片熱土上,處處都有他們的豐碑

字體:

  新華社長春9月30日電(記者張博宇)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第十個烈士紀念日到來,紅色的吉林大地上,人們自發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前,緬懷歷史,致敬英烈。

  這片熱土上,處處都有英烈們的豐碑,指引着今天的人們團結向前……

  30日9時,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楊靖宇將軍雕像前,人們肅穆而立,向楊靖宇將軍雕像行鞠躬禮,而後,一束束鮮花被擺放在雕像前。

楊靖宇烈士陵園內的楊靖宇將軍雕像。(受訪者供圖)

  楊靖宇受中央派遣來到東北領導抗日鬥爭,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率部隊同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有力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1940年犧牲時年僅35歲。

  將軍長眠,後人常念。楊靖宇烈士陵園作為通化地區著名的紅色標誌地,常年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來此參觀紀念。而今,毗鄰靖宇陵園,一座以“楊靖宇”命名的紅色幹部學院拔地而起,僅今年上半年,就吸引全國各地黨政機關、國企央企、高校幹院、社會團體等各類各領域8萬餘人次到這裡參與培訓。學員們的課程之一,就是到楊靖宇烈士陵園致敬先烈,感悟東北抗聯精神。

  由此向東100多公里外,鴨綠江邊,貓耳山下的四保臨江烈士陵園,也迎來了許多人來此祭奠。陵園內的每一座烈士墓碑前,都擺上了美麗的花束。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內的人民烈士紀念碑。(受訪者供圖)

  陵園一角,一座墓碑十分特別,上面鐫刻着“支前模範王大媽——邢淑傑之墓”,講述了一位英雄“母親”的故事。四保臨江戰役期間,邢淑傑組織婦女們為傷員洗衣服、包傷口、磨米麵、烙餅、做軍鞋,還組織了狩獵隊,上山打狍子、山兔,給傷員改善伙食,增加營養。在那個數九寒冬,頭道溝河邊,經常出現邢淑傑的身影,砸開冰窟窿,給傷員洗繃帶、洗衣服,手指被冰水浸泡得變了形。戰士們愛戴她,許多戰士甚至不知道她的全名,就都叫她“王大媽”。陵園內,邢淑傑與戰士們一同安眠。她和他們的故事,常常讓參觀者感動不已。

  青山有幸埋英烈,蒼松翠柏映忠魂。

  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20世紀80年代,著名詩人賀敬之留下了這樣的詩句,“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紅心振雙翼,延邊正起飛。”驅車在延邊各縣市,公路兩邊,不時有烈士碑映入眼簾,有的處於山間,有的立於田野。每個烈士碑都刻有烈士的姓名,少則一兩人,多則幾十人、上百人。

金春燮(右)為訪客講述汪清抗戰史。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為烈士立碑,在延邊有着光榮的傳統。作為東北著名的抗日根據地,楊靖宇、魏拯民、陳瀚章等著名將領都曾在這裡留下抗日足跡。據統計,全州有各個時期的烈士一萬七千多人。祭奠英雄、緬懷英烈,76歲的金春燮幾乎每天都在做,已經堅持了18年。“不能讓歷史在我們這代斷檔。”他常説。如今,他已經為烈士們修建了整整115座紀念碑。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

  佔地約82公頃的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是吉林省最大的集中安葬革命烈士的陵園。陵園內建有長春革命烈士紀念館、下沉式紀念廣場、革命烈士紀念碑建築群等,現有永遠的懷念、巍然浩氣主題雕塑、無名烈士主題雕塑、烈士墓區等13處烈士紀念元素。

  烈士紀念日,許多人來到這裡參觀展覽,祭奠英烈。“是這些英烈們的奮不顧身,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參觀的人群中,一位父親對他的孩子説。

【糾錯】 【責任編輯:黃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