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海鎮瓜菜大棚內的二茬柿子已經開花,成熟後將與大地柿子錯峰上市。 本版攝影 趙濱
吉林德翔食品有限公司億羽孵化中心內先進的孵化車間。
達利食品現代化的生産線。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強現代農業競爭力,提升和美鄉村品質魅力,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建成農業強市。”中國共産黨長春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為如何“補齊縣域經濟短板,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實現新突破”提出了行動指南。為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德惠市持續深耕“舌尖上的産業”,着力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培育提升産業鏈價值鏈。2022年,德惠市農産品加工業産值實現358億元,對農村經濟總量和農民收入的貢獻率分別達到50%和40%,農産品加工業已經撐起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
如今,走進德惠市地界,會隨處撞見幾個大字——“中國食品名城”。德惠市獲得這個榮譽在全國縣級市中尚是首個。
德大集團、皓月集團、德翔集團、達利集團……在德惠市的大街小巷,你會不知不覺走進這些企業的直營店,把各種心儀的食品帶回家。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德惠市踏查走訪,實地見證一場開放帶動、創新引領下的綠色農産品精深加工轉型升級,從農業到工業,從地頭到餐桌,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全會確定的大政方針是如何讓一座食品名城再度升級的?
田間連車間——
看一隻雞的産業鏈有多長
走進位於德惠經濟開發區的吉林德翔食品有限公司億羽孵化中心,一枚枚種蛋被安放在智能孵化櫃中,櫃中的溫度、濕度等即時動態信息在顯示屏上一目了然。不論種蛋周齡、大小,只需動動手指,孵化控制便自動完成。雞雛經過人工精選、免疫注射等多個環節,裝車運送至養戶家進行肉雞代養。
家住布海鎮苗家村的劉軍山已經跟德翔合作了7年,一直是由企業提供雞雛、飼料、防疫等各項服務,並用保底價格為收購兜底,這對於劉軍山來説,沒有了後顧之憂。“原來家裏也就能養3000隻雞,後來在企業的幫助下,把雞舍翻建了,現在能養3萬多只雞。生活越來越好啦!”劉軍山笑呵呵地説。
距離孵化中心不到10分鐘的車程,就是企業的肉雞分割車間。在這裡,一隻只肉雞被懸挂在移動流水線上,工人熟練而有序地忙碌着。“目前我們每天可加工67000隻肉雞。”公司副總經理黃成金面露自豪,他告訴記者,依託吉林省豐富的玉米資源,企業深耕肉雞全産業鏈。肉雞從分割産品到各種熟食和休閒食品,身價一再提升,而針對雞羽毛、雞內臟、雞骨架等,企業開發出了羽毛蛋白粉、寵物食品、雞骨濃湯包等,利潤也成倍增長,一隻雞的價值鏈被提升到了極致。
這還不夠。在布海鎮義和村八社,一幢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這是德翔産業鏈上的又一個增長點——有機肥生産車間。企業利用雞糞與秸稈混合發酵,生産綠色有機肥。除了企業種植板塊自用,還大量供應周邊香瓜種植大戶,大量用於黑土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有機肥替代化肥還田,滋養着黑土地。
從田間到車間,從種植到養殖,一個閉環産業鏈條形成了。這個鏈條深度融合了一二三産,而且在不斷拓展延伸。目前,德翔正在全省布局建設肉雞全産業鏈項目。2020年以來,已累計完成投資17億元,建設投産2座祖代種雞場、4座父母代種雞場、3座孵化場、2座生物有機肥廠。累計發展農民養殖戶2萬餘戶,支付代養資金5億余元,為157戶農戶提供2億余元擔保貸款,80%以上農戶建起了標準化雞舍,同時帶動數千名農民返鄉就業,戶均年出欄肉雞17萬隻,收入增加4倍以上!
這一模式在德惠市不斷被複製着、演繹着。佳龍、闊源的生豬全産業鏈,松江佰順的稻米全産業鏈……目前,德惠市擁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73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1家,佔全省總數近五分之一,龍頭企業總數全省第一,龍頭“矩陣”已經形成。
“龍頭擺尾”的局面蔚為壯觀:目前,德惠市有9萬餘戶農戶與龍頭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市縣級以上示範社296家,縣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563家,其中不乏全省百強示範社。德惠市也因此成了“中國肉雞之鄉”——肉雞經濟總量居全省縣域城市首位,“中國肉牛之鄉”——年屠宰肉牛20萬頭,轉化秸稈300多萬噸。這也奠定了德惠市在肉雞、生豬、肉牛、休閒食品、稻米、玉米化工等領域的突出優勢。
鄉村連小城——
企業與農戶共享發展紅利
走進德惠市朱城子食品加工園區,空氣中瀰漫着香甜的味道。在吉林達利食品有限公司的無菌食品生産線上,一排排蛋黃派在傳送帶上推進,經過篩選、冷卻、包裝等工序,過程行雲流水,環環相扣。
“土豆、雞蛋等基礎原料,包裝材料及物流運輸,我們都實現了域內採購,大大節約了成本,生産一直良性循環。”公司相關負責人謝燦平告訴記者,企業自2004年落戶朱城子鎮以來,産業持續擴容,生産線由最初的8條增至26條。走進企業産品展示室,上百種産品令人眼花繚亂。企業年産值由最初的5億多元猛增到12億元,最高時達15億元。
企業與農戶分享産業增值空間。比如,達利新建豆奶生産線和天然薯片生産線,年需求大豆5000噸、馬鈴薯2萬噸,鎮裏搭橋促成農戶與企業簽訂單,“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讓企業採購半徑縮短了、生産成本下降了,産業也實現了轉型升級。朱城子食品小鎮聲名遠揚,其主導産業産值實現22.24億元,安排就業2000餘人。按照朱城子食品加工園區的規劃,將吸納30余家企業入園,其中包括吉林回頭客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全國知名企業,項目達産後可實現年銷售額70億元,實現稅收2億元。
一家企業的落位,還能給小鎮帶來什麼?與達利一路之隔的就是朱城子鎮良種場村。村裏共有400多人是達利員工。去年,該村勞務輸出因此人均增收4500元。“現在,我們村簡直就是一個花園村,還有農民會館、休閒文化廣場呢!”説起村裏的變化,村民劉常青美滋滋地説,好多村民成了開車上班族,村子美、人富裕,“不少城裏人都羨慕我們呢!”
依託“中國食品名城”的金字招牌和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德惠市大手筆構建了 “一帶引領、一核示範、三區支撐”的空間發展格局,開發了雞肉、牛肉、豬肉、精製米、色拉油、粗糧免煮麵、白酒、休閒食品等近百個系列上千款産品。2023年,德惠市厚植産業優勢,推動吉牛、皓德、新希望等企業協同發展,促進農産品加工業提檔升級。
小農戶連“中央廚房”——
打造聯合體跑出“加速度”
在朱城子鎮的新型城市“中央廚房”供應鏈項目工地,塔吊林立,機械在雨季間歇搶抓作業。該項目今年3月末入駐,經過4個月“火力全開”的建設,如今5棟廠房主體已封頂。“進展神速!竣工達産指日可待。”項目負責人東巴人餐飲公司總經理關海軍邊擦汗邊説,臉上洋溢着自信與憧憬。
這個與時間賽跑的項目,順應當下的流行趨勢,瞄準的是預製菜品,主攻火鍋食材加工,項目總投資3.48億元,建設包括孵化中心、標準廠房、研發中心、原料深加工廠房、設備用房等。“中央廚房”由園區5家上下游企業集成,項目建成後,年可加工處理預製菜3000噸、火鍋底料1000噸……菜品配送到都市餐飲店。
能為“中央廚房”提供源源不斷食材的是布海鎮。這裡與朱城子鎮毗鄰,相距十幾公里,是國家和省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擁有2000公頃的有機瓜菜産能。走進布海鎮十三家子村常豐家庭農場蔬菜園區,只見大棚黃瓜、柿子等蔬菜長勢喜人。農場負責人牟長義告訴記者,農場調整種植結構,採取分批次育苗、分批次定植、分批次成熟的模式,可以持續到秋冬季。
短短的空間半徑,讓小農戶與社會資本在此交會、耦合!這也是“中央廚房”項目投資者的底氣,是德惠市的資本:讓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變現”。
這是現實版的“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食尾”相連成鏈、相映成業的一個縮影。目前,德惠市規劃建設了專用玉米、優質水稻、高油大豆、特種油料、瓜菜、林果等六大種植基地和肉雞、肉牛、生豬、肉鵝、肉羊、蛋雞等六大養殖基地,形成了優勢農産品集中産區,全市園藝特産品種植面積發展到25萬畝。以此為起點,德惠市致力於打造百億級健康食品産業集群,目前,食品加工及其配套企業遍佈全市。從田間到餐桌,從小農戶到大市場之間的藩籬正在被打破,農業全産業鏈生態圈正在形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德惠市委書記申洪業&&,鄉村産業是姓“農”、立農、為農、興農,最重要的特徵是聯農、帶農、富農。德惠市有300多萬畝耕地,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市”。基於這一前提,未來,德惠市將緊緊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食尾”,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利益聯結為紐帶,將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組成聯合體,一體化打造,補鏈、強鏈、延鏈,實現全産業鏈梯次增值,通過産業鏈、價值鏈賦能,為農民增收開拓更廣闊的空間,按照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精神,為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勁動力。(記者 李燦明 張建華 趙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