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關注吉林松原大力推進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7/03 14:31:00
來源:新華網

新華每日電訊關注吉林松原大力推進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

字體:

  新華社記者郎秋紅 趙丹丹 薛欽峰

  夏日的松嫩平原,沃野千里。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余字鄉附余村,61歲的脫貧戶王亞英望著綠油油的莊稼,喜滋滋地算計着,“秋後還能多分紅”。以前包地給大戶,她只能拿點“地皮錢”,去年加入村黨支部領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下簡稱土地合作社)後,一公頃地多得了1萬多元,不僅還清了外債,手頭還有了余錢。

  東北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産區,改革開放40多年來,生産力得到極大釋放。但是隨着時代發展,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越來越難跟上農業現代化步伐。而且,隨着農村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減少,部分農民增收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近年來,松原市大力推進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農民和村集體帶地入社、按股分紅,不僅推進了土地集約經營實現了糧食增産,還增加了村民和村集體收入,帶動農村走向共同富裕。

  “入社不入社,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松原位於吉林西部,十年九旱。今年春旱,自己種地的農民起早貪黑忙着灌溉,入社農民卻全然不操心種地。“全村200余戶村民的300多坰土地由合作社統一耕種,入社農民輕鬆就把錢掙了。”寧江區楊家村黨支部書記黃艷雨説。

  松原市從2021年開始探索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通過代耕、託管、反租倒包等多種嘗試,推動農民帶地入社,並逐步形成了合作社統一購買生産資料、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統一核算的“六統一”模式。在此基礎上,他們從今年開始正式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村集體和村民帶地入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入社不入社,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長嶺縣流水鎮四間房村黨支部書記陳佔超説,以前一家一戶種植,地塊分散,農民帶地入社後形成了土地規模經營,不僅實現大型農機作業,還用上了水肥一體化、高密度種植等農業技術。“去年每坰玉米播種8萬株,比普通農戶種植株數多。”而且,“地格子”一打開,還可增加10%左右的耕地。

  糧食增産帶動了農民增收。2022年,松原全市127個村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分紅金額2.8億元,農民平均每公頃分紅超過2萬元,比包地給大戶增收近1萬元。平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逐年增加,2021年為45.9萬元,2022年超過60萬元,2023年有望突破70萬元。

  隨着整村入社的不斷推進,預計5年內松原市村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入社土地面積將超過35萬公頃,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突破12億斤,有效助力吉林千億糧食産能提升工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村幹部真能幹真辛苦,我們真佩服真擁護”

  “以前幹合作社是給自己幹,現在是給全村幹,責任更大榮譽感也更強。”記者到松原市新城鄉羅斯村採訪時已是晚上6點多,村黨支部書記董志強一身泥土從地裏趕回來。他説,過去,不少村支部書記調侃自己是“三看書記”,春天看燒荒,夏天看掃街,秋天看“地趴糧”,工作缺乏成就感。自從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後,村黨支部和群眾通過股份緊緊扭在一起,黨支部開展群眾工作有了抓手,説話有人聽,派活有人幹。群眾入社後,不僅有了經濟效益,更有了集體歸屬感。

  去年秋收後,為了糧食賣個好價,附余村黨支部書記吳國發帶領合作社主要成員,連續幾天盯着賣糧網,終於在糧價最高點把全村的糧食全部拋出。“國發他們是真能幹,真辛苦。現在老百姓也是真佩服、真擁護。支部有啥事,我們肯定隨叫隨到,不帶‘打奔兒’的。”72歲的村民徐發説。

  松原市的扶余市肖家鄉王家村黨支部書記張楊説,剛開始辦合作社,開年就把錢給老百姓結算了,年底分紅再拿一筆錢。“到了第二年,我們説誰想先拿錢,可以拿走,但是年底分紅就沒有了。錢擺了一桌子,一個都沒有先拿錢的,都嘗到了合作社年底分紅的甜頭,也證明村支部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

  松原市委書記李曉傑説,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探索出一條組織化與市場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合作化發展路徑,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現了抓發展與抓黨建的深度融合、管生産與管生活的深度融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與增加農民收入的深度融合。

  “把地交給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心裏更托底”

  “民樂村分紅2400萬元,四間房村分紅1100萬元,伊爾丹村分紅1371萬元,圖那嘎村分紅1216萬元,楊家村分紅1150萬元……”2023年元旦後,松原農民又迎來一個“分紅季”,一個個捧着現金分紅的村民臉上樂開了花。

  如何分紅?按股分紅。“地就是股,股就是地,1公頃地1個股,其他任何生産要素都不能入股。”這是松原市幾年來探索得出的結論。他們發現,如果允許農資、農機、資金等生産要素入股,農民與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相比,佔股低、分紅少,不僅實現不了共同富裕,還會擴大貧富差距。

  以長嶺縣大興鎮順山村為例,全村戶籍人口1000多人,常住人口僅600多人,且多為老弱病殘和婦女,有勞動能力的不到100人。

  “村民也都想多種點地多掙錢,但是沒有經營能力。”村黨支部書記李艷峰説。

  順山村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後,村幹部和黨員帶頭入股,脫貧戶和老弱病殘戶作為兜底保障對象優先入股,村黨支部組織動員村民踴躍入股。2022年,順山村集中了179戶的369公頃土地,年底一公頃地給社員分紅22000元,村集體收入由過去35萬元增加到70萬元。

  村集體有錢後,給全村70歲以上老人每人發200元;五保戶老人水電柴全免費;全村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初中畢業,每年補助交通費100到200元不等;村裏學生考上大學,也有資金獎勵;最近刮大風,村裏還把全村房屋和大門維修一遍……“過去沒錢時,沒法做這些事情。如今,村民整體收入和福利都提高了,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李艷峰説。

  “合作社就是我們這些年老體弱、殘疾的、沒有能力種地的村民的錢袋子。”寧江區楊家村村民周廣志説。楊家村原來註冊了十二三家合作社,現在全部加入了村黨支部領辦的土地合作社。“大傢伙都覺得把地交給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心裏更托底。”周廣志説。

  以股連心、以股連利、以股連責,黨群齊心,共同富裕。如今,在村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的帶領下,松原市各村黨支部和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目前,松原市1123個行政村中,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經達到827個,超過總數的七成。

【糾錯】 【責任編輯: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