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經濟,如何下好創新“先手棋”?通化市聚焦實業、精耕細作“小巨人”企業,提升高質量發展競爭活力。
5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4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7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小而專、小而精。通化市這股硬核力量,聚焦關鍵技術、深耕專業領域、拓展國際市場,創新發展的活力因此釋放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讓“通化製造”走出國門。走進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生産廠房,工人們忙着加工零件、組裝整機,正加緊生産一批3.2億元的訂單。
該企業是一家主要從事合金提取鎳、鈷、錳、鉻等新材料設備的製造及自動化控制系統開發、安裝、調試等於一體的EPC專業化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業務覆蓋東南亞、非洲、美洲、澳洲、歐洲等地,技術及市場佔有率為國際領先水平。
讓人驚訝的是,成立之初,這家公司只是一個生産輸送機傳送帶零部件的小企業。
“多年來,堅持自主研發、致力於技術創新,我們獨創了在氧化礦中採用火法加濕法工藝對電池級硫酸鎳、硫酸鈷生産線成套設備的開發與製造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説起自家的“獨門絕技”,公司辦公室副主任任坤介十分自豪。
一路鑽研創新,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被工信部評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擁有國家專利46項。
在建新科技數控班班長李強看來,他所任職的公司是一家“有追求”的企業。
“2017年來到建新後,我成功申報了5項專利,還有2項專利待批。”企業注重創新與研發,激發了李強和很多工友的無限潛能。
以專注鑄專長,始建於1958年的通化石油化工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第一台石油修井機的誕生地。多年來,企業開創了石油裝備行業數個零的突破,創制了中國第一台組合衝砂修井裝備和無繃繩修井裝備。走進企業智能化聯合廠房,技術能手們匠心智造,正在機械的轟鳴聲中忙碌着。公司副總經濟師薛麗萍告訴記者,專注石油鑽採設備的研製和創新,企業核心産品覆蓋國內各油田及全球主要産油區,國內市場佔有率達40%以上。
“這款産品是我們為用戶量身定制的60噸無繃繩修井機,所有裝置裝在二類底盤上,運輸方便、作業佔地面積小,成為許多油田用戶的首選産品。”薛麗萍視如珍寶地介紹。
産品邁向高精尖,市場需求才能更旺盛。以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為核心方向,通化石油化工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在國內首創智能試油車、智能修井車、智能遠程鑽採控制系統,並在核心智能硬體開發領域實現關鍵性技術突破。累計獲得專利130多項,發明專利6項,90%完成成果轉化。
“我們將持續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的裝備融合與應用落地,力爭成為石油鑽採領域智能自動化和低碳節能化的引領者。”薛麗萍對企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用高科技産品撬動大産業,吉林省華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集高端多用途金屬粉體材料生産、研發、銷售於一體,主導産品廣泛用於國防通訊、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電池及充電樁、5G通訊等領域,研發的霧化鐵硅430A合金粉産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着力深挖潛力,降本增效,企業還自主研發全新生産線,産量增長5至6倍的同時,極大降低能耗,工藝世界先進。
“目前産品供不應求,只能挑訂單生産。今年1至5月份,企業累計實現産量8000噸。”公司負責人張傑説,搶抓新機遇,拓展新增長點,企業發展呈現産銷兩旺的火熱態勢。
推動“小巨人”穩步“大創新”實現大發展,通化市全力在“小巨人”成長之路上保駕護航,印發《通化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梯度培育工程實施方案》,實施分級培育、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創業孵化、人才培育、公共服務“六大工程”,有效推動全市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通化專注於細分領域、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質量效益優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茁壯成長,正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