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九台第六屆山野菜美食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文旅品牌影響力得到有力提升。
九台區在吉林省優質特色農産品(深圳)宣傳推介活動上推介九台貢米區域公用品牌。
九台區全力推進農産品品牌躍升,2022年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260億元。
導言
鄉村振興,乃國之大計、民之大計。
九台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強大合力推進農業強區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格局漸次清晰——
龍嘉街道紅光村的高標準農田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土們嶺街道馬鞍山村的田園綜合體裏,八方游客品嘗着特色美食;波泥河街道清水村的庭院內外,景色宜人的美麗鄉村綻放新顏……夏日的九台農村,蘊含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能量,朝着目標砥礪前行。
農業生産綠色高效,産業融合創新發展,農村環境持續改善……今年年初以來,九台區以示範引領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按照“種好糧”“辦工廠”“鄉村面貌大變樣”的要求,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突出重點、打造亮點,力爭糧食産量穩定在35億斤以上,着力培育“名優特”農業品牌,以“千村示範、百村提升”為契機,加快建設和美鄉村。
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辦,一年接着一年幹。如今,闊步走在九台區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朝氣蓬勃、風景正好,一座座秀美整潔的“樣板村”串珠成鏈,一片片涌動生機的田野釋放着嶄新的活力,一幅幅強村富民的壯美畫卷撲面而來。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穩中求進抓好農業生産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
作為糧食主産區,九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以“穩中求進抓好糧食生産,守牢糧食安全底線”作為踐行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長春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的着力點,一曲鄉村振興之歌,正在九台大地奏響。
連日來,位於九台區紀家街道太平村的保護性耕作示範基地開始了新一輪春播,鳳財農機合作社的幾&免耕播種機,乾淨利落地完成了破土、播種、施肥、覆土等工序。“從示範種植到整屯整村推進,今年合作社種植的六七千畝玉米,全部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合作社理事長張鳳財説。
農業“新”起來,糧倉穩起來、高起來、強起來。今年,九台區重點落實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糧食生産優惠扶持政策,糧食播種面積力爭穩定在290萬畝以上。着力抓好備春耕工作、突出抗旱防澇保全苗,做好病蟲害提前防治、防災減災預警,全區農業生産呈現出擴面、提速、深化的良好態勢。
瞄準區位優勢,加速農業現代化腳步。實施25.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打造3萬畝高標準農田工程化示範區、推進20萬畝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今年,九台區還將在減少水土流失、加強林網建設、增施有機肥等方面加大力度,持續優化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及內容,在每個鄉鎮街道建設1個保護性耕種示範區,確保實現糧食穩産增産的目標。
築牢基石以業為根
——持之以恒抓好農村産業
“九台貢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是皇家指定用米,被譽為稻米中的極品……”日前,在吉林省優質特色農産品(深圳)宣傳推介活動上,九台區對“九台貢米”這一區域公用品牌進行了重點推介。現如今,“九台貢米”的標準化基地建設全面落實,並形成了以國家標準為基礎,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全過程標準體系,打造了高標準農田與近郊游覽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稻香谷”,以及與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為一體的“皇糧帶”。
産業興,則鄉村活。多元立體的産業鏈條、創新多樣的産業模式,成為九台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和基石。
按照“三産促二産帶一産”的發展思路,九台區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逐步完善服務標準和技術規程,推進社會化服務&&建設。堅持“特色基地+網紅帶動+政策引導”,組織網絡直播、新媒體&&專業化培訓,從文化塑造、創新農産品形式等方面,增加農産品附加值,分領域謀劃推進“九字號”品牌整體躍升。截至2022年年末,全區農産品加工企業發展到350家,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到260億元。
優化結構,助推産業轉型升級。九台區重點打造“稻米、林果、肉牛、肉(蛋)雞”等六大特色産業鏈,加快推進“兩牛一豬一禽”優質安全畜禽養殖基地建設,推動胡家、城子街等鄉鎮街黃牛養殖基地建設。創建存欄母牛500頭以上或存欄育肥牛1000頭以上養殖園區5個;高標準打造以伯宇集團為代表的無抗養殖標準化示範基地10個;投資6億元,繼續打造九翔肉雞良種繁育三産融合發展項目,確保實現肉牛、肉雞穩定在歷史最高階段性水平。
以點帶面,聯動發展。今年,九台區將建設以西部三鎮為重點的優質時令保供近郊蔬菜産業帶,兼顧九郊、葦子溝為重點的都市優質蔬菜産業區,繼續推進“五點一線”北菜南運棚膜經濟帶,建設10個百畝以上棚膜園區。
拴牢“農文旅”融合鏈條
——凝心聚力抓好鄉村旅游
藍天白雲下,青山綿延,層林盡染……土們嶺街道馬鞍山村風景如畫,空氣中瀰漫着清新的野菜香味。13日,吉林·九台第六屆山野菜美食文化旅游節在此火熱啟幕,圍繞鄉村旅游、文化體驗、紅色教育、特色美食等內容,開展10余項特色“農文旅”活動,為游客奉獻了一場集農業觀光、休閒旅游、非遺文創展覽為一體的歡樂盛宴。
熱鬧的山野菜美食節,為火熱的鄉村旅游再添一把火。其間,共有近10萬人次參與其中,帶動相關産業收入近5000萬元。如今的馬鞍山村,用好用足鄉村旅游這塊“金招牌”,打造了九台區紅色教育基地、馬鞍山村史館、如美鄉村特色民宿等項目,形成了森林氧吧休閒徒步、紅色文化教育體驗、天然生態健康美食等文旅産品。曾經的“省級貧困村”,蛻變成為富裕的鄉村旅游精品村。
波泥湖畔的碧水莊園、紅光村裏的稻田公園、卡倫湖東岸的聽湖創意農場……近年來,九台區以“農文旅”深度融合為引領,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産業,建成了50余公里的“鄉村旅游地景公路”,一系列創新型旅游項目連線成面,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三山一水六分田”“一江三河八庫”“一脈五峰十景”,憑藉區位和資源優勢,九台區開發出“紅色教育、關東民俗、鄉村民宿、休閒採摘、山水生態”五大系列特色旅游産品,形成了山野菜美食文化旅游節和冰雪文化旅游節兩大活動品牌,先後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示範區、吉林省生態旅游示範區、國家全域旅游示範區首批創建單位。2022年,全區接待游客約39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實現約12億元。
馬鞍山田園綜合體二期項目、廟香山溫泉滑雪度假區項目、碧水莊園森林康養基地項目、聽湖創意農場項目……持續推進的文旅項目建設,九台區帶動廣大農民發展特色餐飲、民宿、採摘等業態的“經濟線”,為鄉村旅游錨定方向。
把牢農村環境之舵
——集中精力抓好鄉村建設
有了興旺的富民産業,農村人居環境也要跟上,鄉村振興才更有活力。
平坦整潔的村路兩旁,高低錯落的各種樹木綠意盎然、姿態各異,精緻的景觀小品點綴在綠樹鮮花間……來到九台區波泥河街道清水村,仿佛走進了一座風景秀美的公園。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清水村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打造苗木花卉特色産業,着力推進産業融合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全力打造集休閒養生、生態宜居、産業興旺為一體的和美鄉村。
樹影婆娑、鮮花盛開、綠水悠悠,像清水村這樣的“公園式”鄉村,在九台區層出不窮。統一標準的圍墻、設施齊備的文化廣場、造型美觀的路燈……已成為越來越多村屯的標配,一個個小村落正逐漸變為舒適宜居的幸福家園。
統籌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黑臭水體、村容村貌治理一體推進,九台區堅持“屬地化、網格化、常態化”管理模式,下發了《九台區2023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方案》《九台區2023年村莊清潔行動實施方案》,拓展提高“三清一改一建”標準,發揮村民自治能力,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強化村莊綠化美化,不斷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今年,九台區將以實施“千村示範、百村提升”為載體,持續推進完善30個示範村、2條示範帶和4個示範鎮項目建設,集中力量打造馬鞍山村、前崗子村、清水村、其塔木村4個重點村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