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財富課》(一)
    2009-09-0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陳志武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蓋茨的商業模式

    這是一本“生活中的經濟學”,採用一種父女(陳笛14歲)之間對話的形式,通俗易懂,融專業性與可讀性於一身,在金融危機的大時代背景下為我們走出困境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7點半,跟平日一樣,我開車送女兒上學。途中,陳笛問起:“蓋茨為什麼這麼富?他怎麼會有近600億美元的財富?”她這一問,便開始了我們許多天裏關於商業模式的對話。
    我説:“蓋茨是一個天才。1977年他21歲的時候,創辦了微軟公司。1986年3月微軟股票上市,那時他30歲,就成了億萬富翁!”
    陳笛:“可是,他為什麼一個人能賺這麼多錢?”
    “其實,蓋茨能擁有億萬財富,並不是説他已經實現了這麼多的盈利收入,而是在他公司上市後,股票市場對微軟未來的收入非常看好,願意給微軟的股票很高的價格。也就是説,蓋茨今天的財富更多是反映微軟未來能賺多少錢,是股市幫助蓋茨把未來的收入提前變現,他今天的財富不是靠過去已賺的收入累計起來,而是未來收入的提前累計。所以,是股市幫了他的忙。”
    陳笛:“那麼,為什麼微軟會這麼值錢?它跟別的公司有什麼差別?”
    “原因當然很多。第一個原因可能是軟體商業模式的特點,因為一旦微軟花成本開發出一種軟體,比如像你們喜歡用的Windows,那麼,每多賣一份Windows系統軟體,收入是260美元,可是其成本接近零,也就是説,這260美元是純利潤,凈賺。今天全世界有6億多的電腦用戶,哪怕中間只有1億人購買,這也是260億美元的收入!你説,這麼大的市場,同時每賣一份軟體的邊際成本又幾乎為零,這種商業模式怎麼會不賺錢呀!”
    陳笛:“爸爸,你説的邊際成本是什麼意思?”
    “那是説,一旦你已經投入開發成本、廣告成本,為了再多賣一份産品,你還要付出多少成本。比如,我正在開着的凌志牌汽車,每一輛要賣4萬美元,你們可能覺得,豐田公司造這種車會賺很多錢。但是,你要知道,每輛車的製造成本會很高,而且每輛的成本基本一樣。也就是説,為了生産一輛車,豐田必須購買發動機、車身、輪胎、方向盤等等,這些部件一樣也不能少,總成本不會低,況且他們要付很多的工人工資、退休金以及其他福利,所以,每輛凌志的邊際成本很高,豐田汽車公司的利潤空間永遠無法跟微軟相比。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喜歡微軟的股票,喜歡蓋茨創辦的公司,而不會太熱愛汽車公司股票。”
    陳笛:“那你説餐館呢?我原來想,開餐館也好像很賺錢,可據你這麼一説,餐館不是也要花錢買菜、買肉,還要付工錢,它的邊際成本不是也很高嗎?”
    “是呀,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開餐館開了幾千年,沒有人開出個億萬富翁來。實際上,農業的利潤空間更小。比如,在我老家湖南,你奶奶的家鄉,如果種一畝地賺10元,那麼,為了賺1000元就要種100畝地,因為每畝地需要的資源投入和勞動投入都是一樣的,每畝地的種植成本一樣多,稻穀的邊際成本是常數,無法産生規模效應。可是,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誰能種得了100畝地呢?用數學的語言説,農業的産出跟投入是線性的關係,為了多賺幾塊錢,會把你累死,而微軟的銷售産出跟它的投入幾乎沒關係。”
    “所以,農業,不要説跟微軟的商業模式比差很多,就是跟汽車公司比也差很多。原因是通過機械化生産,豐田公司能利用規模生産降低每輛車的製造成本。所以,農業遠不如工業,而工業又不如微軟這樣的行業。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在過去250年領先於中國,而今天美國又通過像微軟這樣的行業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包括超過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
    “當然,類似微軟這樣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比如互聯網。中國的陳天橋先生創辦盛大網游,他的特點也是‘零邊際成本’,一旦互聯網游戲軟體開發好,增加一個用戶對盛大來説成本是零,所以,來自千百萬個新用戶的付費都是凈利潤,你説那能不賺嗎?馬化騰先生創辦的騰訊公司也是這樣,在QQ世界裏,你可以為自己買一頂虛擬帽子,為編寫製作那頂帽子的軟體,騰訊程序員可能花一天時間,但編好後,賣一頂帽子是1塊錢,100萬人買,騰訊的收入是100萬,1億人買帶來的收入是1億元,這些都是純利潤,跟騰訊投入的成本沒關係。基金管理業是另一個例子,像我們的對衝基金公司有10個工作人員,只要所管理的資金在1億美元至幾十億美元之間,我們就不用增加太多費用開支,收入的邊際成本也幾乎為零。”

    (連載一)
    (刊載略有刪節)

  相關稿件
美國經濟復蘇取決於商業模式變革 2009-05-04
商業模式競爭力的挑戰 2009-04-24
凱捷:金融危機迫使銀行重塑商業模式 2009-04-09
當戰略轉型與商業模式創新走到一起 2009-04-03
金融風暴下的商業模式反思 200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