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樓盤銷售以廣告轟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綠色建築”也毫無例外地成為房地産商們朗朗上口的新詞兒,以至於讓人們誤以為綠色建築就是高檔建築。誠然綠色建築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但綠色並不意味着高價格和高成本。
綠色建築高不可攀?
國內綠色建築的示範項目,多集中在公共建築領域。而無論是LEED還是“綠標三星”,都讓一些二三線城市的開發商覺得高不可攀。但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綠色建築工程設計所所長栗德祥卻看到,很多建築進入了星級門檻,能耗卻依然較高。
因此,他提出了“綠色化”和“常規化”的概念,認為“應把綠色建築的普及看作是一場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實踐扎紮實實、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綠色建築運動”,建議“加強對於綠色建築運動的共識性、科學性和普適性”。
栗德祥呼籲,在設置“綜合獎”(星級認證)的同時,更要設置各類“單項獎”以鼓勵那些在符合建築節能設計標準的基礎上,根據當地條件採用一至幾種關鍵性的綠色建築技術,達到節能減排效果的實踐案例。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淺綠、中綠、深綠建築多元共存,城市總體逐步由淺綠向中綠、再向深綠持續演進的局面,最終將實現綠色建築常規化的境界。”
他認為,“實現綠色建築常規化的境界是可能的,而且不會太遙遠。”在他的憧憬中,未來所有建築都是節能環保經濟適用的,綠色建築技術已成為每個建築師必備的專業基本功,偶爾出現不節能環保的建築將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
綠色建築=高投入?
在接受開發商關於綠色建築的諮詢時,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綠色與生態建築研究中心常務主任孫大明常被問到幾個問題:綠色建築要花多少錢?我們要做哪些工作?這些工作我們能做到嗎?
短短幾年,綠色建築不僅成為世界的潮流,也成為中國的潮流,很多開發商&&出開發綠色建築的興趣,可是他們的認知卻停留在淺層面。
孫大明&&,一些開發商以為開發綠色建築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度上揚,“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他和同事做過一個調查綠色建築增量成本的課題,發現符合綠標一星級的建築,增量成本在每平方米100元以內,綠標二三星級建築的增量成本也只不過在每平方米200~300元的範圍內。“在有的縣級市開發綠色建築,增量成本甚至只有每平方米50多元。”
而如果考慮到這些增加的成本,可以通過後期維護費用的減少來回收,其價值就會凸顯。
栗德祥也不讚同綠色建築要進行高投入。他認為,要考慮貨幣中也含有碳排放要素,減少投資也是碳減排的一項措施。“事實上,最重要的是看能耗指標、減排指標是否真正降下來,這是決定性的。”
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綠色建築後期評價體系還是個薄弱環節。因此,在去年“CIHAF中國之家”的設計中,他就提出通過模擬計算,得出不同使用情況下碳排放減少的情況。這樣的計算還有一個積極的意義,就是通過直觀的數據去指導業主進行行為節能。而這同樣是綠色化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