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律法規把“熱錢”危害降到最低
    2009-08-18    作者:劉英團    來源:上海證券報
  根據中國社科院最新發布的報告,今年二季度外匯儲備凈增長1778億美元,排除順差、投資和匯率變動的影響,原因不明的外匯流入量高達879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很可能是熱錢。而近日股市和樓市的劇烈波動讓熱錢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
  “熱錢”(Hot Money)又稱“逃避資本”,是充斥在世界上無特定用途的流動資金,是為追求最高報酬和最低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其最大特點是流動、套利和投機。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邁克爾佩蒂斯説過,“熱錢”致使商品和資産的價格突飛猛漲。應該説,原因不明的“熱錢”涌入我國不是孤立和偶然的,是多重國內外因素形成的綜合反應。在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前景莫測,但許多外資還是看好人民幣升值的空間和預期。因為在不少寡頭看來,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元貶值壓力大,相比之下,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期市、股市、房市中都有很多短期獲利機會,而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是早晚的事情,因而“熱錢”趨之若鶩,爭先恐後進入中國,企圖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回報。
  一般而言,大量資本進入中國,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件好事情,但是不能不看清楚, “熱錢”也是雙刃劍,最大的特點是唯利是圖,行為短期化,容易助推經濟泡沫,並且很快會刺破泡沫,迫使經濟大起大落。鑒于我國目前能承受 “熱錢”流入的規模,已超出了當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因此,必須高度警惕“熱錢”對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威脅。
  事實上,“熱錢”已開始影響我國中短期的金融形勢。前兩年房地産火爆,價格上揚,股市牛氣衝天,泡沫頻現,不能説與大量“熱錢”的興風作浪不無關係,而且“熱錢”還會加劇國內的通貨膨脹,弱化了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力度和效果,削弱我國資本管制的有效性,擾亂了外匯市場秩序。
  毫無疑問,“熱錢”進入時並不可怕,如果突然集中撤出則會非常可怕,會造成資産價格大幅下跌,投資者財富損失。另外,資産價格下跌會通過財富效應等影響消費和投資,對經濟造成衝擊。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不少外國資本抽逃,導致東南沿海不少企業破産倒閉,政府不得不動用大量的人財物來解決由于抽逃資本帶來的惡果。
  問題在于,無論是境外投資者美元存入外資銀行的離岸賬戶,還是外資銀行中國內地分行為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的關連線構提供相應金額的人民幣貸款,都很難被甄別出來。因為熱錢都隱藏在外資銀行龐大的存貸款業務中,即便監管層要出臺具體的整治政策,也還需要經歷較長時間的“觀察期”。盡管有關部門採取了多種措施,但仍有一些流入的途徑得以避過劍鋒。
  我國的金融體係是一個逐步開放但又還不十分成熟的市場,如何把這部分投機資本的危害降到最低,為中國經濟吸引更多的資金,無疑對金融監管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正視“熱錢”問題,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合力監控。同時,我們還需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打擊“熱錢”的執法力度,提高“熱錢”運作成本,從而增加“熱錢”的流入風險,嚴格外匯資金收結匯管理,加強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收支的動態監管和事後核查。我們還需進一步加強銀行短期外債指標管理,調整、改進外商投資企業外債管理方式,加大跨境資金流動的外匯檢查力度,以外匯資金流入和結匯後人民幣資金流向為重點,組織一係列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等行為,從根本上遏制“熱錢”的流入規模,確保中國的金融安全和經濟發展。
  (作者係法律工作者)
  相關稿件
應完善肉價房價調控機制 2009-08-05
中國手機充電器標準亟待完善 2009-07-08
梁海國:跨境並購可利用香港完善的體制尋找融資支援 2009-06-26
財政部:積極推進稅制改革和稅收政策完善 2009-06-12
完善社會保障是刺激消費的“金鑰匙” 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