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熱錢衝擊 控制泡沫形成
    2009-06-12    社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6月1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奕指出,雖然今年前幾個月資本流入比流出增幅下降,但進入5月份以來,情況發生新的變化,全球資本流動再一次進入比較活躍的時期,“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國際貿易環境可能持續惡化,國際收支可能順差失衡,面臨資本流入壓力”。
  除了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外,香港股市的強勢成為熱錢洶湧的例證。6月10日,恒生指數大漲4.03%。另一方面,美元指數從3月的峰值跌落約10%,長期利率攀升,這反映出市場預測美聯儲的政策會導致通脹和美元劇烈貶值,從而令美元由美國流到其他市場。
    俄羅斯央行的操作代表了一些趨勢,本週三,俄羅斯聲稱將削減其4000億美元儲備中的美國國債比例,這一度引起美元在全球市場的下跌 。而在此前,俄羅斯央行已經表明,有可能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投資者都希望趕在各國主權基金和央行之前拋棄美債,而缺乏需求支撐的大宗商品市場與黃金根本不足以吸收如此多的美元,因此,被認為未來將會超越美國而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的中國成為可能的投資對象,持有人民幣或者中國資産,或許是短期和中期較為安全的選擇。
  中期看,擁有鉅額儲蓄的中國正在致力於改善內需,並擁有龐大的中産階層群體,消費潛力大。而政府、公司和個人都陷入債務危機的美國,在短期內不可能獲得改善。與此同時,意欲脫離美元“陷阱”的中國,正在加速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對於成長性的預期必將鼓勵全球更多的人民幣需求,升值潛力和兌換自由度都在加大。
  從短期看,中國消費者並沒有在危機中承受過大的資産或儲蓄的損失,在這樣的基礎上,央行釋放了過多的流動性。中國GDP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基礎貨幣總量已經超過美國(3月中國1.8萬億美元,美國1.64萬億美元),廣義貨幣存量也與美國基本相當(3月中國7.76萬億美元,美國8.3萬億美元),這可能導致流動性涌向資産市場。國內實業的過剩資金正在購入房産、資源或者參與股票的投機,最近一個時期,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的高端地産開始復蘇和繁榮。
  目前,全球只有中美兩國具有明顯的通脹預期。美國是因為美聯儲數量寬鬆的政策以及美國國債過量供應導致美元貶值預期,而在中國市場,也因為金融政策導致的過多流動性以及國際商品價格的上漲而形成強烈的通脹預期,再加上大規模的財政投資計劃,中國的資産泡沫風險不可不提防。
  正是在這種內外因素的共同促進下,熱錢可能會重新涌入中國並有加速趨勢,與國內的過剩資本一起熱炒土地、房産以及股票等資産。因此,有必要在適當的時機,重新啟動IPO,加大股票的供給,防範新一輪股市泡沫的出現。其次,房地産價格在投資推動下繼續上漲將是一場災難,未來有可能將金融機構和購房者拖入陷阱,政府不應鼓勵堆積資産泡沫。第三,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鼓勵更多熱錢流入,在此過程中,應該嚴防熱錢的流入,或許放慢步伐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國際化可能更有利於中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