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發展之路
    2009-05-06        來源:WTO經濟導刊

  “大部分生態赤字主要來源於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能源消費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所以如何減緩化石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 國家能源諮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説。
  那麼,如何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呢?在世界範圍內,一個叫“低碳經濟”的概念在2003年左右應運而生。這一概念認為今後應該實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發展經濟,它也被認為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的經濟運行模式。

“高碳模式”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

  “就國內而言,‘高碳模式’將會嚴重制約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是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研討會上説這番話的。在他看來,“高碳模式”影響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目前正處在重工業化階段,支撐重工業的是能源。國際能源和資源産品不斷大幅漲價,我們獲取的代價越來越高,依存度越來越高,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差,已經嚴重影響了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第二,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的情況下,“碳排放”正在成為發達國家新的“綠色壁壘”,打壓和限制中國傳統優勢産品的出口;
  第三,從國際來講,“碳排放”將成為今後重要的國際戰略資源。過去大家爭奪的是土地、石油、煤炭、礦産等,將來就會爭奪碳排放權。而現在中國在國際産業分工體系中位於産業鏈低端,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産品出口占較大比例。我國能源消耗佔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佔總量的五分之一,這將擠佔本土戰略産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第四,從社會角度看,高碳排放和其他伴生排放導致的環境污染已經造成嚴重後果。據多項社會調查顯示,環境污染已經和腐敗、貧富差距擴大一起,躍升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前幾位因素。“碳排放”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和社會問題。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形勢的推動下,世界範圍內正在經歷一場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巨大變革:發展低碳能源技術,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消費模式,並將其作為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氣候之間關係的基本途徑。”潘岳説,這也是世界主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重點所在。

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培育低碳“巨龍”

  長期以來,許多國家的政府、商界和其他人士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問題上態度保守,其理由之一是他們認為中國缺乏作為。對此,氣候組織首席執行官斯蒂夫.霍華德&&,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實際的情況是,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培育低碳‘巨龍’,並且將其視為未來發展和能源安全的保障。”
  氣候組織是世界上第一家專注於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氣候組織通過與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工商企業和政府部門,以及對世界經濟碳強度最有影響的1000人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來促進其最終目標——全球低碳經濟的實現。該組織在2008年8月發布了一份題為《中國的清潔革命》的報告。報告指出,在政策激勵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開始踏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低碳技術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數以億計的資金也被吸引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領域。
  儘管中國的能源結構仍然以煤炭為主,但中國正在迎接一場清潔能源革命。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52億千瓦。其中,中國的水電裝機規模位列世界第一,風電裝機規模排名世界第五。此外,中國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産能力已經僅次於日本。到2009年,中國還將成為世界領先的風機出口大國。
  在低碳交通方面,中國的表現也不遜色。中國汽車的燃料效率標準,比美國高出40%。中國在2007年售出了2100萬輛電動自行車。中國還計劃到2020年,利用非糧食用地生産出每年1200萬噸低碳生物燃料。

中國碳交易:面臨“內憂外患”

  儘管中國低碳製造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仍面臨着很多現實挑戰。
  在《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研討會上,發布了《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報告,報告首次提出以“碳”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為硬性指標,對經濟活動加以監測、識別和調控,建議在中國以省級為單位推行“碳源—碳匯”交易制度。

  相關稿件
我國低碳經濟剛“起飛”若要“騰飛”須時日 2009-09-07
中國低碳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09-08-28
高碳能源條件下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 2009-08-26
“低碳經濟”壓力下的可持續貿易戰略調整 2009-08-26
低碳經濟壓力下的可持續貿易戰略調整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