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1996年,在60年前紅軍長征的起點于都,有一幢引人注目的大樓,它以業主歐陽效芳的姓氏為名,一度是于都縣城最高的建築物。 40齣頭的歐陽效芳擁有江西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他的公司下轄十八家子機構,其中包括一家選礦廠和一家冶煉廠。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尚處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民收入很低,歐陽一天的工資僅相當於人民幣三角錢。有次他的伯父去福建北部看望紅軍時期的袍澤,發現那裏有貯量豐富的鎢,但當地開採時卻找不到足夠的勞動力,歐陽效芳對此産生了興趣。 1978年,在伯父的鼓勵下,歐陽帶着一元一角六分錢的資本邀集十六個人準備南下福建謀生。歐陽在福建承包了當地的鎢礦開採。通過辛勤勞動使得自己的事業逐步擴大,從採礦到選礦既而到冶煉。 成功以後的歐陽效芳説那次冒險是自己的“長征”,戲稱他今天龐大産業的第一筆投資是一元一角六。 于都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開始迅猛發展,地方政府對民營經濟採取了扶植政策,將企業的大本營遷回于都,並斥資近兩千萬建起了“歐陽大廈”。在家鄉政府的支持下,歐陽效芳事業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他的企業。 受歐陽效芳的影響,于都一大批民營企業家涌現出來,據當地政府介紹,民營經濟已為當地提供了42%的稅收收入。這些企業家和歐陽一樣,都是靠勤勞苦幹致富,所以他們把利潤用於擴大再生産,很少揮霍,在使自己進一步富裕的同時,為國家作出了貢獻,並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新華社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