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4萬億:擴大投資,會不會引發過熱
怎樣看待當前宏觀經濟政策係列時評(中)
    2008-11-26    作者:金石平    來源:人民日報

  對低水準重復建設、高污染、高能耗行業沒有進行投資。
  這些公共物品投資有助于從內部消化部分過剩産能,熨平經濟波動。

  在全球經濟出現衰退,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情勢下,出手十大措施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可謂反應及時,順理成章。
  消息傳出,一片叫好之聲中,間或也有一些憂慮:4萬億投資會不會造成經濟過熱?這種憂慮不無道理,至少可以使我們保持清醒。
  理論上講,所謂經濟過熱指的是實際增長率超過了潛在增長率,經濟的發展速度與資源供給不成比例。其具體表現為,大量投資造成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上升,並推動物價指數持續上漲。前幾年,一些地方和行業出現了大幹快上、低水準重復建設,造成煤電油運緊張、物價高企、産能過剩、資源浪費、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中央已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宏觀調控。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外需疲軟,內需不足。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口訂單明顯減少,這種狀況短期內不會有很大改變;國內投資增幅趨緩,企業利潤減少,部分行業企業生産經營困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消費顧慮重重。只有加大力度,進一步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才能有效抵禦外部衝擊,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在當前情勢下,擴大投資是不是會導致過熱,這還需要具體分析。在十項擴大內需措施裏,中央資金的投向非常明確,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到鐵路、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到災後重建,這些領域直接造福于百姓,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投資缺口,屬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都是應該重點加強的,不形成過剩産能。從安居工程到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再到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又在“軟件”上關注了百姓的未來生活品質。而對低水準重復建設、高污染、高能耗行業並沒有進行投資。
  同時,這十項措施並非僅僅是救急的權宜之策。在前期出臺的1000億元的投資裏,工業領域安排的投資很少,只有一部分用于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相反,相當一部分投資用于環境建設,比如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污水管網的建設和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程。此外,在十大節能工程、迴圈經濟方面還特別安排了投資。這些都將有利于繼續優化生態和節能減排。
  綜合上述,不難看出,這4萬億投資著眼改善民生,注重優化結構,有助于刺激投資和消費。並且這些公共物品投資有助于從內部消化部分過剩産能,熨平經濟波動。十項措施統籌兼顧,在著力解決當前困難的同時,還致力于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以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好政策關鍵在于領會好落實好。回顧過去可以發現,我國經濟的每一次過熱很大程度源于投資衝動,有的地方熱衷于搞政績工程,直接籌劃和投資競爭性項目,通過土地批租和政策優惠使得低水準重復建設變得有利可圖,這種傾向值得警惕。為了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必須建立合理的項目管理和監督機制,以避免出現新一輪低水準重復建設和豆腐渣工程。
  當然,從更長遠來看,僅靠政府投資拉動內需是不夠的。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目標,在政府投資的同時大力促進民間投資,並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實現讓利于民、藏富于民,才能從根本上擴大消費,使中國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迴圈。

  相關稿件
擴大內需先要解除百姓後顧之憂 2008-11-26
遼寧確定逾1.3萬億元投資拉動內需促進發展 2008-11-26
內需不足最根本原因在農村 2008-11-25
不能用搞運動的方式“拉動內需” 2008-11-25
江蘇“百項工程、千億投資”擴內需促增長 200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