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進京爭搶4萬億的“跑部”大軍提個醒
    2008-11-21    作者:程惠建    來源:國際金融報
  為應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增長,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4萬億元投資刺激經濟方案。隨後,國家發改委“夜以繼日”地研究分配方案,確保在年底前完成1000億元投資計劃。
  一場4萬億元資本盛宴由此拉開大幕。隨之而來的是各地政府乃至企業潮涌般地前往國家各部委,打探消息、推介項目、爭取投資。人們形象地把他們的行為稱為“跑部進京”、“跑部錢進”。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股聲勢浩大的“跑部進京”潮?
  萬事皆有因。在給“跑部進京”現象貼標簽、下定論之前,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其産生的原因。就拿這次國家出臺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來説,國務院刺激經濟的大政方針確定後,國家各職能部門積極行動,出臺細則,抓緊落實。由于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出手要快”,因此,一個“快”字成為各部委選擇項目的重要原則。
  會“跑”的孩子有奶吃。哪個省市、哪個企業出手快,就有可能拿到項目,拿到投資。短、平、快的審批要求,極大地刺激了各省市的經濟神經。要知道,今年以來,在宏觀調控和從緊貨幣政策背景下,各地要想從國家拿到一個項目比登天還難。
  于是乎,充當公關急先鋒的各地駐京辦開始迅速行動起來。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06年底在北京,包括各省、各市、各縣駐京辦在內的各種駐京機構超過1萬家。這1萬家駐京機構即便只有一半行動,有關部委也會招架不住,更別説各地蜂擁進京的政府官員了。
  “跑部”總不能空手吧。曾經的“鐵面審計長”李金華對“跑部”現象有個精彩的注解:“跑是一個足字旁,還有一個包,要帶包去跑。”
  至此,我們似乎可以給“跑部進京”扣上一個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的帽子,然後伐而誅之。倘若果真如此,想必也有相當部分的“跑部”者會喊冤叫屈,他們會振振有辭地説:地方政府和各類企業想在抗擊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戰役中一展身手,何錯之有?在資訊不對稱的情形下,主動向部委溝通情況、申報項目,何錯之有?在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説的情形下,對部委工作人員略施小計,何錯之有?
  一位地方廳局級幹部曾抱怨,“跑部”就得當“小三子”,根本沒有了往日局長的尊嚴與風光,人家愛理不理,就是處長也不一定能見到,連座也不讓。有時,副省長去“跑部”人家都不讓個座,但為了本省父老鄉親的福祉,站就站著吧。
  看來,不能全怪“跑部”者。當前,中國經濟體制的一個現實情況是,經濟運作已經市場化了,但資源配置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政府行為。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後,國家行政部門的權力過于集中,出現“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最終利益個人化”。政府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才是“跑部”現象的根本原因。
  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從根本上轉變政府職能,將經濟運作中的相當資源配置權還給市場,還給社會,政府轉而專注于提供服務、制定政策、營造環境、宏觀調控。當然,政府職能轉變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當前政府投資審批重權依舊掌握在少數幾個關鍵部門時,解決“跑部進京”就應該有理、有利、有節。
  對于國家部委而言,一方面,要態度平和但意志堅決地回絕來訪者,規勸進京者打道回府,有組織、有紀律、有程式地申報國家項目。一方面,要通過公開渠道,發布相關項目徵集資訊,力求公開公平公正地收集項目、選擇項目,真正把納稅人的錢用到刀刃上。最近,國家審計部門也開始採取措施,嚴密追蹤資金使用和項目落實。為監督千億資金的使用,中央有關部門還將派出若幹督查組,檢查各個項目的落實情況。
  當然,我們更要奉勸那些已經加入和即將加入“跑部”大軍的人們,一方面,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通過網絡等更有效的形式,完成各地項目收集和申報,而不是一窩蜂地“跑部”。另一方面,也應該尊重國家部委對項目的篩選和決斷。
  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事關中國經濟渡過難關,長治久安,事關中國能否以自身平穩增長為全球渡過金融危機作出貢獻。茲事體大,不容閃失。各省市應該給國家部委充分的空間,讓他們站在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去優化資源的配置,合理安排資金。如果各地都以一孔之見、一己之利“跑部”進京,打亂整體部署,影響投資決策,必將對影響整個救市計劃的實效,到頭來,受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相關稿件
擴大內需:降房價激活樓市 重民生拉動消費 2008-11-21
刺激內需須完善民生基本保障 2008-11-21
中信銀行增加150億元信貸投放支援擴大內需 2008-11-21
拉動內需政策緩解鋼價下跌趨勢 2008-11-21
外銷不暢 內需不足 羊絨價格跌勢明年將持續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