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好鋼用在刃上
    2008-11-19    作者:汪曉東    來源:人民日報
  水澆到根上,鋼用到刃上。這句話常被人提起。最近一周,各地紛紛落實國家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大措施,出臺了各自的“八條”或“十條”,其中就有這樣的話。
  比如,在江蘇的3000億元政府性投資項目大單上,就鄭重地加了這樣的話:提高投資品質和效益,確保新增投資用于符合規定投向和管理要求的項目,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嚴防“兩高”(高污染、高能耗)行業低水準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這樣的提醒很有針對性,相信很多地方也有類似要求。
  4萬億元,無疑是“好鋼”,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性投資,真金白銀,不打折扣。更重要的是,這是兩年內的計劃,不是“無固定期限合同”。
  鋼雖好,可它是有限的。4萬億元,固然是個大數字,對于克服當前的經濟困難,提振信心的作用十分明顯。不過,這一措施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那樣,經濟形勢就會有根本性的扭轉。
  那麼,什麼是“刃”?説白了,就是最急需的地方,最能見成效的地方。當然,有些項目未必能立竿見影,但對于長遠發展有重大意義,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這無疑也是“刃”。
  聽到一名基層幹部説,他們當地有個鋼鐵項目,因為環境污染、技術水準等原因,遲遲拿不到“準生證”。“現在看來有戲了!”這樣想,顯然誤讀了政府此番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的確,在政府主導的項目中,有相當一塊用于重大産業建設。但是,開工哪些工業項目,肯定要有所選擇,不能因為政府要擴大內需,就降低産業門檻。不符合産業發展方向的項目,無論財政政策如何“積極”,貨幣政策如何“寬鬆”,都不能給它們重生的機會,否則就是倒退。
  化危為機,危中求機,這樣的信心我們一定要有,但是,危變成機是有條件的。這裏的“機”,不是打擦邊球之機,不是搞模糊戰術之機,不是放落後産業出籠之機,而恰恰是淘汰落後産業之機,調整産業結構之機,推動自主創新之機。千萬不能錯誤理解政府擴大內需政策,否則可能重新回到過去那種大幹快上式的、粗放式的老路。
  當然,“刃”不僅僅是在工業項目方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這是“刃”;推動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這是“刃”;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民和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這也是“刃”……前幾天,在蘇北一個村裏採訪,鄉親們指著門前一條坑坑洼洼的泥濘小路説:“盼了多少年,要修條水泥路,現在看來有希望!”從4萬億元的大“蛋糕”中切出一塊,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村發展,無疑也是用在“刃”上。
  花錢容易,把錢花好不容易,把這麼多錢花好更不容易。能否用好4萬億元,從大處説,考驗各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水準;從小處説,也能看出地方政府眼光怎麼樣。把錢花對了地方,不僅能擺脫眼下的困難,還能為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化危為機,此之謂也。
  相關稿件
管網與核電將成能源領域拉動內需兩大方向 2008-11-18
再調個稅起徵點是擴大內需題中之義 2008-11-17
“投資民生”是撬動內需的杠桿 2008-11-17
啟動內需應標本兼治 2008-11-14
拉動內需促增長,關鍵在改善民生 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