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元沉甸甸
    2008-11-17    作者:崔鵬    來源:人民日報

4萬億元能量多大

  據統計,國家新近&&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約佔我國GDP總量的16%,佔過去兩年固定資産投資約15%,可謂“出手快,出拳重”。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財政研究所教授孫玉棟認為,這項計劃持續到2010年底,如此鉅額的投資在未來兩三年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以鋼鐵業為例,4萬億元投資大單不僅有助於緩解市場恐慌情緒、提升行業信心,也直接增加了鋼材的需求量,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舉措更是擴展了市場對鋼鐵的需求空間。鉅資將對鋼鐵業産生積極的連鎖傳導效應,例如高速公路網絡建設將刺激汽車業需求,鐵路建設將帶動工程機械設備需求。業內人士説,去年我國粗鋼産量為4.8億噸,相對應的固定資産投資為14萬億元。依此比例計算,4萬億元投資至少可拉動1億噸的鋼材需求。
  4萬億元並非“撒胡椒面”,它將重點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文教事業等10個方面。為加快進度,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明年災後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將達4000億元。以先期啟動的1000億元為例,主要投向農林水約500億元,保障性住房、環保、交通運輸等其他部門約500億元。孫玉棟説,這些領域正屬於歷史欠賬較多、包袱較重、麻煩也較多的“硬骨頭”,且都與民生息息相關。通過加大對民生工程投入,改善居民生活、增強消費能力,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
  4萬億元投資會強勁帶動就業。以鐵路為例,鐵道部今後3年計劃投資3.5萬億元,修鐵路需要勞動力,在工地附近需要住宿、餐飲、商業、娛樂等相關配套服務,這會為當地以及周邊城鄉提供大量就業新機會,其中鐵道部明年計劃完成6000億元基建投資,據測算可創造600萬個就業崗位。
  4萬億元究竟有多大能量?從財政部的資料可見一斑:我國在1998—2004年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其每年對GDP貢獻率約為1.5—2個百分點,力度是相當大的。

鉅額資金從何而來

  4萬億元不是一個小數,錢從哪來?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4萬億元投資中,有1萬億元由中央直接投資,同時將帶動地方、企業和金融機構貸款等多元投資。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完成這麼大的投資規模,資金來源首先是中央財政支付,從過去經驗看,一般佔比為1/3,其放大效應至少2—3倍。而更主要的渠道一是銀行貸款和企業自籌,這個將佔較大比例;二是地方籌資,特別是投資本身有聚集效應,要創造條件吸引社會資金包括外資進入。
  目前,我國的國債僅佔GDP的不到20%,即使以新國債支付全部4萬億元的新減稅及開支計劃,國債佔GDP比率仍將低於35%,遠不及美國的75%、日本的150%和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比例。根據我國現實GDP水平和財力,提升赤字的空間仍較大。“去年全國財政收入超過5萬億元,今年應該能夠達到6萬億元以上,完全能支撐這些投資。”孫玉棟認為,加大財政支出是現階段刺激經濟所必需的,但政府投入更要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帶動其他配套資金跟進,比如商業銀行貸款支持、地方財政配套、國際金融機構資金等。從短期看需要中央財政投資先期導入,從長期看則將帶動廣泛的民間投資。
  用好4萬億元投資,關鍵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投資立項必須堅持可行性、可控性原則,注重項目科學規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資責任制、投資審核制與監督制。另一方面,激發社會投資積極性。據統計,2007年民營經濟創造了GDP總量約65%,佔年度經濟增量的70%—80%,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大動力,如何鼓勵這部分投資是當前緊迫問題。李稻葵認為,政府投資項目要與社會資金相協調,選擇社會資金不願意投資的領域,政府應盡量擴大投資的乘數效應。孫玉棟説,政府加大投入將帶動相關行業發展,但更重要的是放寬準入領域,降低門檻,鼓勵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

  相關稿件
再調個稅起徵點是擴大內需題中之義 2008-11-17
“投資民生”是撬動內需的杠桿 2008-11-17
啟動內需應標本兼治 2008-11-14
拉動內需促增長,關鍵在改善民生 2008-11-14
有關專家熱議擴大內需:增加投資減輕稅負 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