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用好內需“大單”
    2008-11-12    作者:田泓    來源:人民日報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我國政府果斷出手,推出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此舉贏得國內外輿論一片讚揚。在一些西方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外貿形勢略顯吃緊的背景下,這一旨在擴大國內市場的舉措,給焦急的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
  由於今年美歐等世界主要經濟體陷入金融危機,我國出口受到波及。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19671億美元,同比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億美元,增長2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8%,比去年同期增速減少8.1個百分點。出口值雖創新高,但增速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擴大內需就成為了促進增長的一個關鍵。
  解讀推動內需的十大措施,可以發現兩大特點。一是關心民生福利,通過改善居民生活提升消費能力。保障性安居工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西部校舍改造、加快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措施,都涉及百姓最關心、最切身的利益。其中,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體,更是政策聚焦所在。
  老百姓之所以不敢花錢,一部分原因在於社會保障體系落後。政府加強對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的投入,不僅解除了百姓花錢時的後顧之憂,更有利於社會公平的實現。
  二是著眼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增值稅轉型改革、加大對“三農”和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等措施,都旨在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快提升産業技術水平。幫助遭遇“寒流”的中國企業過冬,不僅事關短期的經濟增長,更決定未來中國經濟的定位。
  從這個角度看,十項措施是在補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短板”,其中也透露出我國經濟政策制定意向的可喜轉變——不僅救金融危機的眼下之急,更要為中國經濟未來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日益壯大的中國經濟不可能不受世界影響。要應對好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還看中國經濟有沒有能力迅速強壯自己的“軟肋”。因此,用好這4萬億元的“大單”,使其超越實體的鋼筋水泥,著力打造支撐中國經濟持久增長的制度基礎,更值得人們關注。
  金融危機風暴席捲世界,中國怎麼辦?大力開拓廣闊的國內市場,讓中國百姓得益,更多地享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這是中國應對這場危機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相關稿件
大規模擴大內需舉措對車市帶來重大利好 2008-11-12
樓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或拉動內需 2008-11-11
中國擴大內需措施受到國際社會歡迎 2008-11-11
出口內需下滑 鋼鐵産業鏈大震蕩 2008-11-11
定調金融峰會 G20高度關注中國擴大內需措施 200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