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增長”應遠近結合
    2008-11-10    作者:韓曉東    來源:中國證券報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落實這些措施的投資額到2010年底約需4萬億元。這凸顯了政府“促增長”的決心。
    從新措施可以看出,政府把積極應對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當作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的難得機遇。十項措施中,大部分都與欠發達地區或低收入人群有關,同時重點提到了生態環境與節能減排。
    觀察人士認為,這體現了“遠近結合”的思路,既要促進經濟增長,又要推動結構調整;既要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要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既要有效擴大投資,又要積極拉動消費。
    第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9%,盡管這一速度在全球范圍內仍然首屈一指,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3.2個百分點,回落速度之快,改革開放以來較為罕見。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新開工項目投資、發電量、採購經理人指數等經濟先行指標下滑相當明顯,預示著四季度和明年經濟可能繼續下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速,就業、財政收入、社會發展等方面都會遇到較大困難。有鑒于此,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及時出招,一些政策相繼出臺。
    必須看到,盡管增速下滑,但我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是好的,綜合國力和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擴大國內需求的空間非常廣闊,宏觀調控政策回旋余地較大。這就要求我們在“促增長”的時候,應該遠近結合,既使經濟增長保持一定速度,又要繼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追求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那種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而重回難以為繼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殊不可取。
    經濟增長的“遠”和“近”,或許有對立的一面,但更是統一的。我國經濟增長應擁有一個適當底線,如果短期內經濟增速下降過快,“促增長”自然成為應有之義。但更應看到“遠”與“近”統一的一面。比如,當前出現投資需求減弱的局面,加大基建和“三農”等領域的財政投資,既可以補齊經濟增長的“短板”,為長期發展奠定基礎,又可以在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再比如,在當前增速明顯回落的行業中,大多是鋼鐵、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業,而服務業以及高技術産業受到的影響較小,適時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既適合當前經濟形勢的需要,也有利于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世界性周期調整和歷史性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即使沒有外需的巨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也越來越緊迫。歷史證明,在經濟形勢相對嚴峻的時候,往往會對經濟調整産生“倒逼”作用,從而為新一輪增長打開空間。從這個角度講,調整同樣意味著機遇。
  相關稿件
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年會代表歡迎中國擴大內需措施 2008-11-10
農村也是擴大內需的主戰場 2008-11-10
國務院出臺10大措施 大規模擴大內需 2008-11-10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10措施 2008-11-09
全面啟動增值稅改革凸顯擴大內需調控意圖 200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