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書:土地流轉要確保農民受益
    2008-10-22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你不要緊張,把這當成你家。”在十七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陳廣書説。
  陳廣書,安徽省鳳臺縣桂集鄉農民,在2007年當選為中國共産黨十七大代表,10月份又被作為農民代表列席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並獲得在習近平面前發言的機會。
  “我很激動,像以前,這種會我們是不可能參加的,我覺得現在中央是真正想把農村搞好。”她説。
  陳廣書從1988年開始養豬,當年她的起步資金只有40元錢,到如今年收入30多萬。作為今年列席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四十多位農民代表中的一員,她從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基層組織建設到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本報記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1世紀》:作為農民代表,你是帶著什麼建議去參加十七屆三中全會的?
  陳廣書:主要是想講現在讓大學生支援農村建設的事情。
  我有時候想,現在培養人才就等于種菜,種的時候在施肥,但畢業後就等于拔出來放在一邊曬著。我想讓這些大學生到村裏很好,但既然這些大學生來了,就要把權力交給這些大學生。有的村,讓大學生當第一書記,但其實是協助當地書記工作,等于書記助理,沒有真正的實權。
  另外,我建議盡量安排本來是農村的大學生到農村當村官,一來更快適應,二來因為很多人是到農村過渡下就回城,當成一個階梯,但如果是農村大學生的話在這裏幹得好的話就不會有其他想法,所以我建議先考慮原籍是農村的大學生。
  《21世紀》:那你在會議上提倡搞“迴圈經濟”又是什麼原因?
  陳廣書:我説要搞迴圈經濟,不能再搞單一的養殖和種植,因為抗風險能力差,迴圈經濟像一個圍墻不容易倒。
  我這是有感受才這麼提的,我現在豬場年出欄是1000多頭,規模並不大,我去年本來想建一個萬頭養豬場的,但後來我想想,單一的養殖風險特別大,所以後來放棄了。
  單一地養豬成本高,想用養豬帶領農民致富是很難的,去年國家出臺養豬補貼、保險這些不能解決養豬的風險大的問題。市場價格波動、疾病的問題都很大。
  但如果不單純靠養豬賣肉的話,風險就不這麼大。比如搞迴圈經濟,養豬的豬糞用來做沼氣,節約能源,沼液可以做有機肥,搞種植,種出來的農産品可以把它加工出來,注冊商標,出口。加工留下來的邊角料可以用來養豬,這樣形成了一個迴圈,而且農産品加工出來是綠色天然的,是高效農業,風險不大,抵抗風險的能力也很強。
  《21世紀》:對于當前熱議的土地流轉你怎麼看?
  陳廣書:我個人意見,土地可以流轉,比如流轉給那些種糧大戶啊或者合作社等等。舉個例子,你如果覺得轉給人家拿到的土地報酬比自己種田收入要高,你就可以流轉,到時候可以去人家那邊做事或者外出打工。
  對于土地入股,我個人並不讚同這種形式,比如因為入股的股東即使佔股很小,也有發言權,這樣整個集體做決定就比個人做決定要復雜,而且萬一搞得不行的話,那農民就沒有受益,實施過程比較復雜和繁瑣。但如果轉租給其他人,我個人認為,就直接拿錢,比較省事,手續也比較簡單。
  《21世紀》:你又是如何看待適度規模經營這個模式?
  陳廣書:這個模式比較好,《決定》就是要讓搞現代農業,集約化經營。我今年一年考察就是想朝這個方向走,和國家的政策不謀而合。我也想走高效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我到北京清華大學讀MBA企業管理方向就是為了向現代農業發展。
  不能搞單一的養豬,雖然在當地養豬我還算好,但還是小農經濟,要把企業擴大,要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培養起來,近一年來,我一直在外面考察和學習,找一條能讓大家都富裕起來的路,我自己想要搞現代農業和規模農業。
  人家包農民的種給的租金應該不會低于農民種地的收入。但如果農民自己經營土地的收入特別高的話,就別轉租。
  出租、入股等都是土地流轉的形式,我個人認為。如果實在擔心沒有保障,土地流轉就可以將簽署合同的時間放短點。
  相關稿件
土地流轉細則宜早出臺 2008-10-21
土地流轉的核心是引入農民定價權 2008-10-21
專家建議建土地流轉服務機構 價格市場化 2008-10-20
允許土地流轉 擺脫小農經濟 2008-10-20
土地流轉仍要“摸石頭” 2008-10-20